看见文物 | 用于潮湿地区的西汉“干栏”式陶屋
这是一件1978年赫章可乐出土的西汉殉葬明器,通高53厘米,长38.5厘米,宽39.5厘米。
该陶屋为夹砂泥质陶,房屋分上下两层,置于长方形基座之上。上层为住房,有前廊后室之分,开单扉门;廊中立一方形柱,下有础,上有斗拱廊沿,廊沿正面及左右两面均有护栏;四周房壁外表仿刻“柱”“枋”,墙上线刻窗口,房顶盖印拍印板瓦,前后坡各十行,前坡中部近檐处刻一隶体“前”字;下层四面无壁,四角立方柱四根,一端分叉,支撑着上层“楼板”下的横枋,一端固定于基座,内设有加工谷物的双碓一架。
此建筑名为“干栏”式或称“吊脚楼”,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用于潮湿地区。
《北史·南僚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宋代以后,这种建筑又发展为“上以自处,下居鸡豚”的格式。现代,住房楼下主要用作堆放杂物,于正房一旁另搭偏房畜养牲畜。其中以苗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目前,农村尚多此式房屋。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吴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