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第10讲

复习前八法

第10讲

复习前八法·绝句时空处理

一、渔洋前八法小结:

在八法中,前面七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八法是以第四句为主。我们具体来看:

法一: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例诗:

访纪伯紫隐居

清·王士祯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高邮雨泊

清·王士祯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法二: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作答。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清·王士祯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法四:前两句说现在的事,第三句追忆过去,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杨枝紫云曲之一

清·王士祯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清·王士祯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

感。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恽向千岩竞秀图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法七: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第八到第十二法以第四句为主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二、绝句的时间处理

绝句中时空的处理特别重要,因为诗的素材,不外乎时空情理四个字 ,我们中国诗的理,是一种别趣,而情则往往高度地、复杂地纵横贯穿在时间空间中,借自然时空的推移而若隐若现,人与自然时空奇妙的融合,情感与哲理也和谐地交融,与时空景象我们摹景、寄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所以,时空的处理,非常重要,先讲时间的处理。

1、时间的渐短

例如: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写一生中百十年的光阴。“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写近年垂老的光景。“儿童相见不相识,”是写两人相见时的片刻。

“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写相见片刻问话的一刹那间。

全诗在时间的长度上愈来愈短,由一生的长度,渐行渐短,到诗的结尾,短到问话的一瞬间了。这种时间的处理法在绝句中时最常见的,只是有时不一定很明显。比如: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一句写长期做客于他乡,飘泊的时间是漫长的。

第二句写佳节来临,时间则固定在节令的某一天了。

第三句写重阳日登高。指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某一时刻,第四句则将时间凝聚在插茱萸的那一瞬间。

作者的情感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情感由全面性的感慨趋向了单一性,由虚泛性的感伤,指向特定性。随着时间的渐行渐短,感慨也愈来愈凝聚。

结论:

一首绝句,各句中所代表的时间,很少有平行而等长的,为了与情感波动的配合,往往采用一种变率:有时一句代表数千年,有时一句代表数秒钟,这种变率,表现在愈到诗的结尾,愈短愈促,在情感上会引起意犹未尽的嘎然而收的别趣。

2、时间的渐长

我们还是看例诗,黄景仁的《五绝·稚存归索家书》。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

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

在作者吐出“平安”二字的刹那,继而展延成絮絮叮嘱的片刻,再展延到马背上奔波的日子,最后展延到整个雁飞来的季节。这个“时间的渐长”正好和“时间的渐短”相反。全诗由两人的对话片刻,勾勒出奔波不停的岁月,其时间的处理是一句悠长于一句,感慨也就一句悠长于一句了。

再来看一首诗。

李白的《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李白第一句写在黄鹤楼头辞别的光景,第二句写出发的目的地和季节,第三句写出发后直到孤帆消失的那段时间,第四句写长江悠悠无穷。全诗时间的处理,由暂别的一瞬间,展延到启行的俄顷,再展延到目送孤帆,再展延到孤帆消失,长江自流,引接入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境界。

当然这首诗的时间与空间的开阔处理的也很高明。随着时间的延展,空间也逐渐开阔,由暂别的黄鹤楼到最后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结论:一首诗的各句代表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起句时很急促,继而略缓,愈到诗的结尾时间愈发漫长,由一段有限的时间,逐渐趋向时间的悠长,乃至时间的无限。但就诗的时间内涵来说,由于时间的拉长,在读者的情绪上也便引起一种悠然不尽的远韵。

3、时间的速率

什么叫“速率”呢?速率是物体运动的快慢,时间的速率,指的是景物移动时间的快慢或速度。

七绝·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般来说,快速动作能表现紧张或奔放,容易造成喜剧性,缓慢动作能表现沉思或遗恨,容易造成悲剧性。早发白帝城采用了快速镜头。彩云间的白帝城,只是一个点。由白帝城到江陵,这二个点之间,由长江划成一条千里的线。由于两岸的猿声使线的两侧增加了两个面,在两岸之外又安排了万重山,作者用两点一线加上两个面给作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立体空间。一叶轻舟在那条线上迅速地划过去,箭也似地瞬息千里,万重山一座接一座地向后掠过去,看也看不清地往后消失,只有猿声像音响一样大声地伴奏,这快速的镜头与不停变换的场景,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它是在快速的镜头的过程中略做了一下减速,把时间频率给调节了下来的,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快感。

再看一首李白的《五绝·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怨情》和《早发白帝城》所写的速率正好相反,“深坐”两字使诗的律动缓慢下来,“蹙蛾眉”“泪痕湿”这些都是用静态的画面、缓慢的速率来描写的使人觉得冗长而难过,全诗自始至终,只用单一的场景,静止的视点,这些能与缓慢的气氛相调和,用以写怨情,艺术效果奇佳。

结论:

所谓速率,指的是景物移动时间的快慢与速度,有点现代电影中快镜头和慢镜头的意思,时间速率不同,抒情效果不同。

4、时间的改造

诗中的时间,与实际的时间是不同的,诗人受情绪的影响,所感受到的时间,是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时感到度日如年,有时感到岁月如梭,这些完全根据心理的,将真实世界的实质性的时间改造成抽象的诗的时间。

例子:陆游《逍遥》诗(摘录)

州如斗大真无事,日抵年长未易消。把空间改造得很小,把时间改造得特别冗长,逍遥永日,就有时间难以打发的感觉,一日象一年那样长,真是无计消磨了,诗人感觉中的时空,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有距离的,下面看把时间改造得很短暂的。例诗:

子夜变歌·之二

唐·陆龟蒙

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

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看这首绝句春尽秋已至,在春与秋的时序间,根本忽视了夏的存在,把他省略,这种故意的跳脱,使岁月如流一句得到电光般的闪烁即逝证明,下面两句说枝条上的花儿,像奔驰一般,急速的成长与凋谢,这种将原来是静态而缓慢的花开花谢,改造成动态而快速的花开花谢,与上句的时序的跳脱,有着动人的配合。

5、时间的压缩

时间的压缩,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把叙述时间所需要的冗长的实质性时间,展现到短暂的诗中,当然需要时间压缩的技巧。二是在诗中仅属一刹那间的感受或想象,却被嵌入一个几百、几千年的历史回顾,也可以说是时间的扩张,压缩与扩张,是一体的两面。下面用具体的绝句简要说明。

刘禹锡的《七绝·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在春江柳岸畔,作者走上了板桥,就在走上板桥的刹那间,他想到曾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桥上,在诗中就将这刹那回想的时间扩张开来嵌入到回忆中的有二十年那样漫长的时间里,重现与美丽姑娘分别的场景,然后再回到今朝的板桥上,从板桥的镜头开始,到重复板桥镜头结束,实际的时间只有灵光一闪似的,却把二十年杳无有消息的岁月压缩在回忆的片刻之中。

再看王昌龄的《七绝·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个唐代的边城戍守者,望见塞上的明月与边关,忽然想到明月照过秦代,照过汉代,现在照着唐代,这边城啊,守防过秦代的强胡,汉代的强胡、直防到唐代的胡敌,把绵延几百年的历史,用互文的笔法,压缩到一句诗中,而秦时、汉时长征的人儿均都未见会还家乡,而唐代长征守防强胡的人又能有几个生还呢?

这种归纳式的复杂情感,包含了广大的时空,又被压缩到第二句诗中。这古今一样的关月,但却有不同的戍守者,命运却是一样的,除非是汉代的飞将军在这里,胡马才不敢来度阴山。这种感触,在当时的戍守者脑海里只是刹那间的浮光掠影,却扩张成几个朝代。所以古今评家对这诗的高评,实质是由于时空的压缩,是诗的强度与密度,达到了顶峰的境界。

三、绝句的空间处理

1、空间的扩张

我们写诗会发现景物的描写由近到远,先写小景物,再描写大景物,画面的视野会愈来愈广阔,诗中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扩大。在空间设计中,小大景物的比例悬殊越大,越能感人。

例1:卢纶的《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诗的一开始,是让一支“金仆姑”(弓箭的翎羽)占满了整个画面的,然后接着描写弓箭尾旁边有飘带的帅旗,接着写帅旗旁边的发号施令的将军,最后将镜头拉到很远的千军万马的昂扬气势上。短短的四句话,从一支极其微小的弓箭扩张到千军万马的营帐,以及庄严的军容上。这种从小景物写起,最后到大景物,它们的大小的悬殊比例,更能展现出巧妙的空间设计的手段高明。

例2:黄景仁的《新安滩》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这首诗在空间设置上,采用了自高而下的悬殊比例,自浙江桐庐往安徽屯溪去,沿着新安江上溯,有许多水浅滩,小船要靠竹篙和缆绳才能划上去。一滩一滩,十丈一滩,阶梯式的层层高上去,经过数百次的加高,新安好像在天上了。

诗中的空间扩张有序,用仰视的角度,一滩一转,越转越上,从水面直转到天上去,这空间高下的比例,水流的湍急、航路的艰难就不言而喻了。

例3:刘方平的《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全诗的景物是按着:纱窗--金屋--空庭--大门,描写的空间由内向外扩展的。

2、空间的凝聚

正好与空间的扩张相反,先写大景物,而后缩小到小景物,把笔墨尽注在上面,给予特写。

例: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黑雁飞高”是整个立体空间,月、雁构成高低层次,画面的立体感强烈。

“单于夜遁逃”,它将视觉拉到地面,平面上的大地,一逃一追,一远一近。两个点,在夜色中构成一种广袤的迷茫辽阔感。我们细读这首诗,由第一句立体转入地面时,会觉得空间感已经缩小了许多。“欲将轻骑逐”,写近处的追逐者,由地面上远处的逃者到追者,视野又比广袤的迷茫辽阔的视觉小了许多。到诗的结尾“大雪满弓刀”,将视觉凝聚在追者的大刀上的雪花上,整首诗也就停滞在这个凝聚的小景物上。

3、空间的转向

诗中的取景,不外乎远观、近观、仰视、俯察、前瞻、后顾等方法。诗人在摄取景物时,有时是从一个角度去摄取,有时则将摄取点前移或者后退,有时则左右远近仰俯转向,这个和我们摄影技巧相通。

例:查(zhā)慎行《青溪口号》

来船桅杆高,去船橹声好。

上水厌滩多,下水惜滩少。

本诗的取景角度并不是固定不移的,而是在移动中取景(视点移动)将各个角度所把握到行舟的特性,综合在一首诗的画面上。上水的船先看到桅杆,下水的船响起了轻快的橹声。上划的船嫌水滩太多,划下去时嫌水滩太少。诗人从两种反方向的角度去取景,形成了对比,产生趣味。

4、空间的深度

一首成功的诗,在空间设计上其取景,必须仰仗景物的远近大小布置,光线晦明的映衬,来强化空间的深度。

例1、用动态方向的改变来显示空间的深度。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首诗,原是一连串的慢动作,先是伫立痴望,因为庭阶露重,便放下了水晶帘,但人儿依然在这里痴望。就空间而言,人物并不曾移动,就动作而言,首尾只是一味的痴望,但在这幽静的诗句里,却包含了四个动词:

从下面“生”起白露,到从外面“侵”了罗袜,从上面“下”水晶帘,到里面“望”秋月。各种不同的方向改变,感觉上有许多层次不同的空间,尤其是一二句写寒露侵来,三四两句写痴人望出去。这种无意间内外移动的描写,表现出空间的深度。再则由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都带着丝丝发亮的性质,使全诗字面的组合统一而和谐。房内玲珑的帘光,台阶上晶莹的露光,天上皎洁的月光,虽然都是半晦不明的东西,却远近有致的点出了空间的深度。

例2、用景物之远近的布置来显示空间的深度。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取的是天边的远景,“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取的是船侧的近景,一句写天,一句写水,三四句远近景物的配置。远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近处有夜泊的客船。这些或远或近的景物,表现出四面八方或晦或明相互配置的轮廓。又仗着钟声,使空间有了明确的深度,反过来说,正是空间有了深度,所以夜半的钟声听来也有了特殊的味道。

5、空间的改造

诗中的空间,可以是现实世界空间的再现,同时也可以根据诗人的情感,将其改造。

例1、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líng hú)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当时令狐楚被贬从长安出发到东都洛阳去,所以说花到开时不在家,东都洛阳离长安并不远。但诗人为了夸张这离别的情绪,说一踏出长安的东门(春明门就像是天涯之隔了,更可况是远道洛阳)身在春明门外,已经与在天涯相似,哪能再关切故园的牡丹开与谢?

这样分析,诗人所改造的空间(春明门外即天涯,虽然和现实世界的空间不相符合,但就诗境而言,却是很惬意的。以下是令狐楚的《赴东都别牡丹》原诗: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上面的那首诗是对这首诗的和诗。

例2、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

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

寿安城在洛阳西南七十里,旧时称甘棠县,这甘棠馆的大门正面临着通往洛阳的大道,车马驰驰,红尘滚滚,甘棠馆的大门内,则是桃花灼灼,清幽绝俗,门里门外,只有十来步,就分明割成两个俗雅悬殊的世界。依现实的眼光看,门外的车声飞尘如何不能传进门内来呢?门内的花光霞影又如何能不透露到门外去?但在诗人的主观感觉下,一道门就间隔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十几步外,就有尘土和烟霞的不同,红尘与仙境的殊异。

6、空间的简化

诗的字数有限,所以我们在取景时,万不可把看到的所有景物都一一的填充到诗中去,把诗写成景点介绍说明书之类。所以在空间取景时,要对面前的景物进行简化,选取一两件景物,细致的去配置、描写,使诗的空间趋于单纯化、固定化。

例1、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属于问答式结构,用亲切的口吻,谈故乡,但故乡一词唤起的概念是十分笼统的,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空间,也很抽象空泛。故乡可写的事情很多,景物也很多,但本诗,作者在三四句,将故乡许多景物给予简化。只选择绮窗和梅花两个很具体的景物,布置出一个精美的小空间,以绮窗作底,衬托寒梅,这寒梅是空间简化处理后独存的景物。在诗的空间中,十分耀眼,诗的趣味也随着空间的简化充分的表达出来。

例2、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第一句写宦情羁思,全属于抒情;第二句写春意转迷,半情半景;但这两句十分抽象空洞,到三四句全部写景,山城过雨百花尽,一句所描写的空间很大,意象不是很鲜明。到榕叶满庭莺乱啼句,实写出作者眼前的实在景物。一个只有庭院大小的空间,积满榕叶,莺声乱啼,空间缩小了,景物也有了过滤性的选择,以榕叶关合着诗题,以莺乱啼的乱字,这就是在空间取景时,要选取面前的景物。是对眼前景物进行简化,选取一两件景物,细致的去配置、描写感人的魅力所在。

本讲提纲:一、渔洋前八法小结  二、绝句的时间处理 三、绝句的空间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