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平台】罗朗:全球艺术家编码【1845】作品珍赏【2000】(2021年02月12日)

【中艺平台】罗朗:全球艺术家编码【1845】

更多有关罗朗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搜索“罗朗”或“1845”

罗一平|王嘉|杨参军|舒士俊|刘曼文|杨林|徐肖楠|白岚|汪晓曙|龚云表|傅军|左正尧|罗必武|杨家勇|吴杨波|罗朗等16位以各种形式于远去的风景罗朗油画作品展雅聚及学术研讨摘录(2014年5月23日)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2】雅赏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

今天大家看到的罗朗的油画作品,其实我们开始在做展览的时候,想做他的水墨。在认识罗朗先生之前,我得到的一批材料是水墨,水墨写生很有意思,跟我们传统的水墨写生,我们当下在现场的写生,他的作品有很浓的中国书写的意味。但是在构图中,和它的油画很像,那时候我没有见到他的油画,以西画的构图,呈现他所面对的世界,这种世界主观上来讲是中国的,这时候我们也确定了收藏他几张水墨画,这时候罗朗先生的朋友和罗朗先生带来的是油画,油画拿来后,我们就确定先展油画。

远去的风景似乎不用再有任何的推敲,这个名字就出来了。"远去",是一种离我们当下已经消失的岁月,在他的作品中,这种褐色的,浓作历史岁月面纱的感觉,让我们一下子有了一种远处的诗意。这种上海滩淡淡的感觉,上海滩薄薄的一种雾,在他的笔下区别于所有鲜艳的色彩,回到我们记忆中,梦中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岁月中去,这种岁月是一种诗意的,在我们的梦境中,在我们的意向中呈现,所以他显得很有穿透力,它把历史和当下连在一起,把曾经那么现代化的城市,那么五光十色的城市被色彩遮蔽后,所呈现的历史性。

他以历史的方式,用一种褐色的纱、褐色的雾,把眼前鲜活的风景遮蔽起来,你不要通过他的画看到现实,而是让你在他的画中读出一种久远的岁月,你对岁月的追忆,也许在你年轻的哪一天,也许在你人生的哪一个时期,经历过他这一棵树或者一棵草,你走过这座桥,正因为你曾经有过,不再是你生命重要的构成,而具有深邃或者绵延的诗意的感觉,这就是我们选择罗朗远出的风景油画的作品。

我很感谢也很感慨,罗朗先生是安徽人,安徽美协主席到了,副主席到了,秘书长也到了,从安徽出来的也像罗朗先生一样的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的,也在通过把鲜活的色调遮住寻找自己家的杨参军教授也到了,他所工作的单位上海油雕院到了,还有王涛(音)先生也到了等等,这么多的元素融在一起,这已经不是我们广东美术馆所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看到罗朗先生的做人,可以看到罗朗先生他的一种人脉关系。我跟罗朗先生接触时,我觉得他是对外界世界不太了解的人,他生活在他自己的梦中,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他不善于表达,所以他那天问我,"罗馆长,我不要讲话怎么样",我说“你还是得讲”。他说“我讲什么?”我说你写一个条,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在这里面,我们就可以在他的画面中看到鲜活的与现在世尘的社会不太关联的,又生活在这个世尘社会,行走在这个世尘社会的记忆中的人。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871】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3】雅赏

王嘉(主持人)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出席研讨会的嘉宾……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77】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

这显得我们的研讨会与众不同,不是理论家在这里关起门来谈,恰恰是理论家跟艺术家之间很好的对话。说明画家也都想看想听一听理论家对罗朗先生说了一些什么,而理论家也想跟画家沟通一下,我们面对鲜活的文本时,我们能思考什么。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4】雅赏

汪晓曙(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教授)

我本来是过来学习的,从理论界这一块来说,我是属于很陌生的。

今天看了罗朗的作品,感触非常深。

在罗朗的画中看到积极的东西,那种笔触和色彩让我很有感觉。无论怎样发展,艺术本身需要各自的路线,在这样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比较从众的过程中,特别是这种现实中,罗朗先生在风格表达形式感上、外在上,没有太多的思考在里面。但是他纯熟的油画技法和内在的东西,让你想留在那里不想走的感觉,我在作品中确确实实看到了。

这是一种坚守,尽管是远去的风景,看上去表达的是过去的风景,但是还是现代的感觉。现代人对过去感觉的这种表达,也是一个时代,他自己自身对艺术的见解,而且不太进行改变的表达,这恰恰是艺术家最重要的一种感觉。

这个时代发展过于快后,把最原本的东西丢失后,人类到底往哪儿走?画家怎么画?我从罗朗先生的画中,我找回了很多东西,我也坚信,这样的画也是能够引领往前走的。心里的感触很深,也很感动,谢谢。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83】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5】雅赏

左正尧(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生美术馆馆长)

当我看到罗朗先生的作品时,有几个方面真的很有感触。特别是今天艺术的发展极其多元,风格样式也非常多,包括最近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包括美术学院今年毕业展的展览,排的人非常多,每天上万人的观众。现在整个艺术的动向是各种材料、各种媒介、各种表现手段,非常的丰富,层出不穷。真正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或者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作品,现在来说越来越少了。

今天看到罗朗的作品时,我在想这种趋势其实从逻辑上来说,坚守的还大有人在。

几个月前我在美国旧金山看了霍克尼完整的展览,他的展览基本上都是写生的,有的是用ipad画,有的在汽车里画。他把汽车开到树林里,停下车,就在车里画。其实我们面对自然、面对环境,面对身边的空间关系,我们自己首先是被打动的,是有感触的,如果感触被记录下来,对于我们来说,随着岁月流失后,我们的情感记忆是非常厚实的。

 罗朗的画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例证,他带着他的情感,在作品中,一步一步的将他对环境的记忆,一张一张留下来了。这样的作品,起码他坚守了真情的时代,这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需要的,这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些东西不是表面的、花样、空洞的东西,空洞的东西,我们的毕业占跟巴塞尔博览会几乎差不多,巴塞尔的样式、材料,我们的毕业展览上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当代的一些前卫艺术作品,如果抽取了人的技术手段,拿着一块砖,我们的学生也拿一块砖,砖与砖之间很难看出砖的不同。但是面对砖时,除了艺术家想得更加深刻一点,给予的解释题目深刻一点,我想材料本身看到的都是砖。所以模糊掉了所有的基本功能,这样一来,反而是危险的。

这几年来,广东美术馆有非常多好的材料,包括像今天罗朗这样的展览,引领着我们真正坚守艺术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发自内心伸出真情实感的框架内!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2120】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6】雅赏

龚云表(上海著名理论家,策展人,教授)

我刚刚听了开幕式上参军讲的话,我感觉就是一篇学术论文,就是怎么样看待我们的自然,罗朗把他的东西呈现出来后,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命题、个案。

我跟罗朗也接触很多年了,在上海就认识了他,他在上海创作的情况我也比较熟悉。我曾经在他要画上海的时候,我跟他有过一次交谈,我还劝他,老上海的题材还是要谨慎。今天这样的作品呈现,我真的没有想到。

曾经我也去他的画室看过,一个真正的画家,他的审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有积淀的,是可以深入的。他把他对上海或者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有了一个很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真的非常难能可贵。因为画老上海的人太多了,很多人以前,许江也画过上海,那时候我跟他说过,这样的一种大气势的上海,我还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

刚刚我跟曼文也在交流意见,她也画了老上海,她是以人物肖像来画的。他们两个我感觉是可以互补的,一个是风景,一个是肖像。刚才参军提到,怎么样把颜色去掉,剩下的就是一种"将来文化的语境",把这些积淀下来,也不仅要像老照片靠拢,才把颜色褪掉,而是要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有理性的文化色彩在里面。

罗朗先生,从一种很困难的点进入,呈现老上海的文化性,这是很高的一个难度,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以前不是很积极的推荐这种题材,我感觉自己是看走眼的。

这几年我一直在推海派油画,舒老师推海派国画。我感觉海派油,27到37年的黄金十年或者说中国油画的上海时代,这十年的油画也来说,引领是中国现代主义的艺术运动,人各有梦,个性非常张扬,不趋同而趋异。这不是一种图式上的流派,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流派,这应该是海派的艺术精神。

我们现在除了中间这一块外,从建国17年再加上10年以后,再多加2年,沿着海派的传统精神走下去,我们海派油画的传统,很大一部分是从林风眠等人影响过来的。从这一块的精髓,所谓的"人各有梦",从今天的油画给我的感觉,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刚才罗馆长也谈到,油画跟国画之间的关系问题,到了某一个地步,必须自然而然把中国文化的基因加入里头,这是画家的必由之路。这里面的笔触感觉有一点碎,但是笔触之间是中国写意油画,整体非常协调,融入非常巧妙,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所以我说国画跟油画是两端深入,各得其所,能够有相融的地方,我感觉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刚刚翻了一下画册,感觉跟原作有点远,它有一种朦胧美,但是这里面色块非常清晰。原作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朦胧感与罗朗这个人有关系的,我感觉画如其人。虽然他学术很深入,但是他不炫耀,如果很深入去看,就可以看到他里面的技术支撑是强有力的。

如果说老上海的东西比较结实、比较朴素,皖南的相对比较清新。我感觉是安徽与上海,像候鸟一样飞来飞,但是他根在南国。他这次皖南的风景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反射,也是一种回报

怎么样写生,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64】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7】雅赏

王嘉(主持人)

我这一次在展馆里,对罗朗老师的作品,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皖南的风景,不仅仅是老上海的风景,而且透过不同地方的风景,我看到的是多才多艺很有人格魅力个性的东西在里头。

有时候我们对一个画家的理解,仅仅从作品图像的方向理解,可能仅仅理解的是一知半解。我们更深入理解他才华的各个方面,对他作品的感受也一下子变得更加熟悉和贴近。

舒士俊(美术评论家,北京画院特聘研究员,教授)

尽管我在外面作为一个批评家、理论家,其实我个人的研究偏于山水。

很多年前,有六七位油画家举办了一个展览,当时我还没退休,我们出版社的领导一定要我去主持,就主持了那一次。后来上海美术馆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油画展想请你参加研讨会,我都回绝了。因为本身我对油画没有很深的研究,这次为什么没有回绝?因为罗一平馆长,前不久我来这里参加一个活动,罗一平馆长说,这位画家是你们上海的,他画油画风景和水墨画都不错。他画油画又画水墨画,这对我是一个诱惑。因为我自己的研究,从水墨画的角度,我还研究中西画的沟通,我通过电脑软件把邵文杰(音)的抽象油画,通过电脑软件把光打进去,最后可以变成水墨画,把西方的水彩画,也通过电脑光透进去后,变成水墨画。所以我个人认为,中西绘画有共通的地方。西画讲光,中国画讲气,光跟气是相通的。

所以这次展览我特地飞过来,因为我原来跟罗朗先生尽管都在上海,上海油画家也认识一些,但是跟罗朗先生不熟,知道他是安徽人,今天的开幕式,北京、杭州也包括上海的美术圈、油画圈,来了很多一般的展览很少的大人物,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很特别。

而且我特别感受到了安徽的文化底蕴,跟安徽打交道,前两年安徽文联有一个驻沪办事处,安徽有祖孙三代的画家,孙子已经70多岁,都是画山水的,这批画安徽博物馆要收藏,出画册,要我写序。

安徽有一个收藏家,跟画家进行密切的合作,我也知道上海安徽徽商很多,上海的徽商还出了一本杂志,这些徽商都对文化很感兴趣,这次来就碰到了一些安徽收藏家,可以说罗朗的油画都感兴趣。我感觉安徽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地方,安徽确实了不起。

对于罗朗的画,他画油画风景,他也画水墨,我今天早上跟他打听,我说这次展览有没有你的水墨,画册里有没有水墨?他说都没有。所以这一点比较失望,刚才听罗馆长说,他的水墨也画得很有特色。

看他的画感觉很亲切,尤其他画老上海,老上海那么大的画面,因为我们以前看老上海的摄影展,那种逝去的年代淡淡忧伤的感觉,但是照片不可能放得那么大,放大后,照片的张力不及画。而且他在油画的技法上面很扎实,这种扎实表现在整幅画能把整体画碎,碎得又规整,所以他的画局部去看,很多碎的细节都很经得起看。所以水天中给他写的文章,说“他的画笔触是切实的存在”。就是说他的笔触很扎实,他的画面要表现历史感,所以要有一种朦胧,以扎实的笔触表现朦胧,没有一定的技法功底是不行的。

这个展览里,鲜亮的色彩更吸引我,但是就像一位美女一样,明明很漂亮,故意穿得很素;就像音乐,明明可以唱高调子,但是故意用低调子唱。这说明他在技法功底上很扎实,而且我有时候喜欢有一些与时尚结合的词汇,我觉得他的画里面,从技法而言,有一种满满的正能量。他的画风相对来讲比较满,他的章法比较正。要正能量,因为现在整个画坛,相对来讲多元甚至于有些画风创新得有些邪乎,不讲扎实的技法功底。这一点上,罗朗的画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技法功底非常扎实。

从对中西绘画的理解,现在中国画要想往前走,如果不吸取西画,肯定没办法往前走。如果中国画老是元明清,要再大大的往前扩展是不可能的。我上次研讨会讲到,我把中西绘画比作太极图,西方绘画是太极图的黑重一部分,而中国画是太极图白、清亮的部分,中西绘画用烧菜比喻,西画是红烧,中国画是清炖。不能说清炖一定比红烧差,清炖与红烧两种手法是不是有可能互相吸取,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拿罗朗的画来讲,他很追求画面的协调性,我们现在说和谐社会,其实他的画是非常讲究和谐的。作为一个社会来讲,觉得是需要和谐的。但是作为绘画来讲,他可能既要有和谐,又要有"破",和谐里要分明,要清新。

刚才说到画册印得不到位,我有同感,画的印刷对绘画的反映,有时候可以把差的画印得很好,也可以把好的画印得比较差。在上楼看到的广告上,印的画不错。这个展览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到了这里可以看到,但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这样只能看这本画册,这本画册大打折扣,作为画家来讲,最好对电脑懂一点,甚至最后在印刷上机之前,在电脑上要看一看,因为电脑的后期制作,可以把你的原作变的更好一些,也可以更差一些。

现在他的画,因为本身追求一种画面的和谐、融洽,可能还可以增加一点"破",他的画以灰调子为主,但是画的外框白的边,把他的画“衬”了一下,这个“衬”,包括我们这次展览的装框,他的画比较朦胧,朦胧的画有时候份量显得比较轻,但是框加上去后,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等于说是印刷的装置效果。包括纸底,有一些画中国画的人不懂,中国画纸底用日本出的带点米黄的纸,这样使整个中国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上海画家卢辅圣,出了一本大画册,他自己也是搞出版的,就是用米黄色的。结果刘丹(音)打电话给他,他说“老卢,你自己是搞出版的,你怎么不懂啊,白对中国画是很重要的,画中国画的清新就要白”。所以说白很重要,因为罗朗先生也画水墨画,我没有看到他的水墨画,他把水墨画和油画结合,用油画的技法丰富水墨画,用中国画的观念体现油画的东方味,这样的结合很有意思,现在很多画家学中国画就学色彩,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花了、杂了。

许钦松先生,他前一段时间请我给他写一篇文章,我特地到他的画室,他有写了一本论文集,我仔仔细细拜读了,他这本论文集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受用,一直记者,他说“要追求苍茫的诗意”。"苍"是黑,茫是白。所以你的画,太极图一面是黑的,一面是白的。你怎么把白体现出去,现在的数码相机,里面有一个功能叫"白平衡",我们去看拍电视剧、电影,都需要用一个白的挡光板,白在画面中是最醒的,所以女人若又要俏带一份笑,就是说女人带笑是最美的。

所以你的画中,在协调里、和谐里稍微破一破,不用周边的东西去破它,这样可能更美。这是我的建议!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84】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8】雅赏

王嘉(主持人)

谢谢舒士俊教授精彩的发言,我们最近搞的活动,舒士俊教授来支持过很多次,每次舒士俊教授的发言都让我们受益非常多。

舒教授谈到一系列的关键词,多元、正能量、和谐,如何打破和谐,获得新的和谐,如果在苍茫的诗意中追求更新的东西,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开阔性的话题,他所提出的每一个开阔性的话题,都能给我们引出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和分析罗朗先生的绘画作品。

杨参军(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教授)

罗朗因为是我的朋友,也比较熟悉,我个人感觉罗朗是一个非常内秀的人。早年都说罗朗长得英俊,所以说他可以做表演,他有一副好嗓子,可以唱好听的美声。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罗朗是有点害羞的人。的确画如其人,一件好的作品,如果能达到艺术和作者本性的合一,这是产生好作品重要的前提。

刚才左正尧老师谈到,现在在香港举办的巴塞尔艺术节,刚才他谈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今天广州美院毕业生的展览或者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的展览,我们有五个工作是,拿出来的作品,从表面上看,甚至比巴塞尔艺术节还要丰富,甚至我们真的无法区别这一件作品和那一件作品,到底谁代表更高的学术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今天的艺术样式空前丰富,没有什么是我们没有做过的。所以在这种形式下,在传统画上,如果能做一点新意,的确是太难。

我刚才一直在想,罗朗是什么时候把他的颜色往后褪去呢?我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有一年我俩一道去参加写生,我看到罗朗从外面拿回来的是单色。我突然很惊讶,我说罗朗为什么要把颜色弄丢了,因为他以前画画不是这样的,画面上充满阳光,蓝天白云碧水绿树,今天我看展览叫"远去的风景",色彩也远去了,风景也远去了,那么走近我们的是什么?

这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今天如何面对自然?

首先,当代艺术的危机、今天绘画的危机,在于我们不再关注自然。很多画面形式主义,很多概念化,很多当代艺术里一味的追求样式的东西,使得我们面对自然时大打折扣,我们这样面对自然,我们就回到传统艺术的老套中。但是我们也知道,今天的绘画、今天的艺术,在图像化的时代里,往往缺少一种感受力、生动性,缺少感人的东西,因为我们对自然的感受力在减弱。

一谈到写生,我们就陷入到照片式抄写自然的手法中,因为我们面对自然的综合因素,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选取,哪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哪一些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因为我们照片看多了,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应该画的像照片一样的全因素,才是写生的感受。所以我们面对一个矛盾,我作为罗朗的朋友,我深感罗朗这十几年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我大胆以自己的感受去揣摩,他的确想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精神文明。他的写生可以画成大字画,我个人理解,他就是要把那些在照片中、感受里容易看到的东西,让它隐藏掉,然后看还有什么可以留下来,他在做这种大胆的尝试。

但是,那个画面,的确是他在画面中想找到的,他想去掉一些东西。刚才我提到"几度夕阳"的画,是这次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一张,这一张为什么好?因为这里面有他想追求又不能一下追求到的痕迹,因为他有抹去重来的痕迹。就是他搞不定,所以把它改掉,改掉后再去涂抹。那样一种努力想做而又不是那么顺利可以达到的机理,反而使绘画本源机理感出来了,非常的动人。

罗朗在克制用色彩,但是他不是没用色彩,他希望用克制的方式让眼前的风景涂上一种薄雾,用这种薄雾揭示出历史的存在感,我觉得这可能是他想在直觉里抓住某些东西。

大上海很难画,大上海的历史图片非常多,但是罗朗的确也从他的角度描绘了大上海。刚才我谈的"乡愁",我感受到罗朗的内心波澜壮阔,他在上海的视觉体验,有他家园的记忆。他很苦恼,因为他去上海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很多地方不适应,他老想往回逃。我说你千万要想好啊,不能逃来逃去,身体可以逃,但是内心的穿梭,对于一个艺术家,我是非常理解的。他对于老上海的解释,同样和他在安徽画的风景是一致的。都是从远去的风景,找到将要回归的感觉。如果我们在风景画里能够揭示出有点淡淡忧伤的历史存在感,它就不是一张照片,他是人心的体现。

罗朗脑子里对西方文化语言有着深厚的浓厚的兴趣和基础,我们从他的笔触中可以感受到,尽管他画得非常朦胧和纯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对笔意的追求,刮刀、奔放的笔触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在他的画中,读到很多绘画本身的功底性,它区别于简单的概念化的术语,是绘画本原的东西,也就是绘画本体的东西。其实我们我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中,在发自于西方,又在西方逐渐示威,而在中间又这它独特影响力和欣赏人群的艺术画种面前,让我们以一个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西方传统油画精神的融汇,让这种古老的绘画语言在今天的图像时代里,能够有所新意,传统的手法和今天的观念做转换时,找到一些新的感受,产生一些新的可能性,让它重新焕发出一种魅力,太难了,但是我们能高兴地看到,在罗朗在我们这一代,在更年轻的一代油画家,他们这样去努力。

所以我还是再一次为我们的老朋友感到高兴。我不知道你将来上海待的时间多,还是安徽待的时间多,我也不知道你的歌喉什么时候再一展,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你将来一定能画出更多的好作品,让我们跟着你的画展再去有所期待!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56】

罗朗作品编号【1845-009】雅赏

王嘉(主持人)

我感觉在听发言的时候有很审美的感觉,而且在他行云流水、抑扬顿挫的演讲中,感觉到杨林教授由衷的真实感和发自内心的审美趣味,跟罗朗教授画作中产生一种摇摇回应的共振,这也是这样一种共振,在我们的观众、批评家的心目中,也不断的荡漾出审美的余波。

在我们研讨会开始之前,罗朗教授曾经表达了他的心愿,他不仅想邀请美术理论家和美术家们参加研讨会,他也更多的希望邀请我们的文化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参加研讨会,更多的想听一听就他作品中山水人文精神方面,发表感慨。

杨林(著名文化学者,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主任,教授)

首先,我多年没有做过艺术评论了,今天看了罗朗先生的画后,脑袋里冒出两句话:“正直与文明之谱”(音),不知道这种谱是什么样的谱,说不出来。但是能够镇住我们画家,镇住画坛还是镇住这个时代,但是总而言之,这个"谱"一定是好的。日本人的谱还在,中国人的道没了,我觉得谱里有道。

《道德经》有一句话,"披褐而怀玉",穿着一件很粗的衣服,没有颜色,或者是褪色了,里面怀着一块宝玉。这块宝玉是不是要闪烁一下,让你看见它似乎又看不见。在今天的画中,有一种比较粗重、扎实、结实甚至粗糙的色彩中,我发现了一抹光色,是一抹记忆之光,电光石火的记忆之光,这种记忆之光有灵性的。

无论是"正直与文明之谱"还是"披褐而怀玉",他褪去了老上海滩的颜色,也褪去了现在追求色彩、光亮、冲击视觉的色彩,这两种色彩在无名之谱中慢慢褪去了,还世界一种本来的面目。当然这种本来面目,因为记忆中的东西,与宇宙深处的东西,或者人心深处和宇宙深处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我感觉有一种沉郁的气氛,沉郁的灰调,这种沉郁是沉郁在历史深处,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老旧的都市,它的苦闷与热闹、繁华已经褪去了。

另外以这种厚重、沉闷、粗糙的东西,反衬出一抹记忆之光,电光石火,这是我比较主观的看法。

我看到古庙的话,好像我在古庙里住了一夜,里面掺杂着一些檀香的味道、水汽的味道,而且是记忆当中的檀香、记忆当中的光色和记忆中的水汽。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85】

罗朗作品编号【1845-010】雅赏

 徐肖楠(文化学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我看罗先生的画,在网上看过,刚才在画册里找没有找到我在网上看到的几幅特别让我有点震撼的作品。我看罗先生作品,一下子感觉到一种突出的东西,很明显的东西在体现出来,我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它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突出的感受,如果你的作品不告诉人们,你想表现什么,不让人民看出你想表现什么,一定不是好作品。前面杨教授讲很多样式,现在的确样式很多,很混乱,但是你常常不知道这些样式要表现什么,如果他不告诉我们要表现什么,不能给我们什么表现的感受,它一定不是好作品,因为样式跟主题一定是一体化的,没有好的样式就没有好的主题。

所以我看罗先生的作品我感觉样式和主题是一体的,而且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特点,要求我们将过去的时代,过去我们在1992年前,我们有一种宏大的理想和追求,现在我们有一种世俗化的追求,这两个时代不同的追求,必然反应到我们的艺术作品中去,把两个时代结合起来,同时把两个不同的艺术追求,我们这个时代追求艺术比较粗范,而人类经典艺术作品以及1992年以前的作品,要求的是庄重的、精致的,这是不一样的东西。我看罗先生的作品,我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乡村,一部分是城市,一部分是自然。

乡村的主题是激进,城市的主题是历史,自然的主题是激情。

这里面我要说的是罗先生绘画中有一个奇怪的东西,所谓"奇怪"就是独特的东西,他把看似两种不太一致的东西扭在一起,散发出一种艺术张力。乡村是激进,但是是浪漫主义的,城市是历史的,但是它是自然主义的,自然是激情的,可它是印象主义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画面中看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可以明显看到印象主义的风格,我们还可以在其他的画中看到明确的活力还有一种激情感。当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认为这三者在罗先生的画中是一体的,这种一体统一在什么地方?就是怎么生活就怎么创作,艺术就是一种生存立场,实际上是观看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罗先生的作品表现出来的自然、历史与乡村不一样,所以我有点怕现在人民老喜欢提的"乡愁"这个字眼,因为乡愁这个字眼在罗先生的作品中,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化的东西。比如说端午节马上要到了,现在我们的端午节早就忘掉了屈原创造的中国人最伟大、最浪漫的美人香草的文化气氛,我们就是赛龙舟、抢粽子,这是乡愁吗?乡愁中隐藏着很多我们要怀疑的东西。所以这是罗先生作品中独特的东西,乡愁有时候是独特的,有时候是古旧的粗品,而我没有在罗先生作品中古旧的粗品。

乡村、城市、自然,这是一种生命主体,我们的生命要什么?今天中国人绝大多数不知道我们的生命要什么了,而罗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执着的追求我们生命中到底要什么,我们今天不知道我们要什么,所以我为什么在罗先生作品中看到这些东西,比如说罗先生作品中,中西绘画结合,有一种强烈的透视感,而这种强烈的透视感使作品有一种聚焦点。西方的透视感,使绘画有聚焦点,这种聚焦点一定是我们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在形式上有一种层次感,他的绘画层次非常有序。他的画面有一种整齐有序感,而且有布满画面的对比感,这种对比形成一种主题,而且同时又饱满的张力,你会看到罗先生的画中没有扩,从中间到边上都是张满的,这种饱满突出的是一种激情。所以我在这里面看到的是时间的光与色以及生命光与色的统一,在他的作品中,你看到是近的自然、近的乡村、近的城市,但是有一种静浮和跃动的安静结合一起,这时候我们感受到一种灵魂的震动和生命的震撼。我想罗先生的绘画风格坚守古典主义,这种古典主义与生命的美学关系是罗先生绘画所坚守的。那么坚守古典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坚守艺术经典,而在今天经典与时尚常常形成冲突,而我们要注意是不可逃避的经典必须与时尚结合。这是当代经典与时尚的一种生命感受和基本的美学规则,重新在罗先生的绘画中体现和组合的结果,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是天人合一。但是我不太喜欢中国的说法,中国的天人合一,指理合而不是情合,我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讲理不讲情。孔子最早就说了“诗言志”,但是我们主要,诗最主要的是言情不是言志,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表达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文学艺术传统中,一直缺乏浪漫主义、缺乏抒情,缺乏讲情,这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罗先生把理与情重合,我们看到强烈的激情燃烧,尤其是网是几幅作品让我感到激情燃烧的感觉。因此,中西融合的感受,在罗先生作品中有独特的表现,正因为独特的表现,远去的风景不是风景,远去的是生命,是资本画年代生命的迷恋。我们今天的资本化生活,我把中国分为几个阶段,计划化阶段、市场化阶段和资本化阶段,我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越过了市场化阶段,进入资本化阶段。这种资本化生活有诱惑和有魅力,因为资本意识已经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控制了我们的意识。比如说春节马化腾和马云,“两马”是祸国殃民,但是被中国人看作是中国人生活的新发现。比如说出租车“嘀嘀打车”以及各种支付宝,对中国金融和中国人民生活的控制,他已经把逆控制了,资本已经把你的深入控制起来了,但是资本也有它对艺术的推动,它有它的诱惑和魅力,让人迷恋也让人沉迷。

我在罗先生的作品中看到的始终是一种沉静,在这样激烈化的资本化年代当中,有一种沉静的生命力量,在这样的生活中坚定不移给我们信心,让我们的生命、生活有信心,这里面有一种艺术纯粹感,这时候就是时尚生活与艺术纯粹结为一体。今天艺术让人沉迷,也让人生活。我们过去常常说,几十年来都是说,大家都画的一样,不在于画什么,在于怎么画。今天问题在于画什么,罗先生的作品中,跟我们今天很多画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艺术又奇妙回到我们画什么,我们要什么生活才我们画什么,要什么生活,要什么艺术,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要什么生活,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要什么艺术呢?所以罗朗先生的作品告诉我们,他要的是什么,要的是一种艺术的高雅与精致,而不是艺术的粗放与混乱,要的是秩序与主题,要的是生命的高压和精致感受,而不是今天人们普范的话题感受,今天人民对任何文学作品,不管是莫言还是郭敬明,比如说莫言,没获奖之前没人谈他,一获得诺贝尔奖就谈他,《小时代》也是话题,人民已经不要艺术,只要话题。这时候我们发现,中国人、中国艺术跟几十年前、几百年前我们纳着鞋底、摘着菜在街头巷口聊天的老大妈没有区别了。这时候中国艺术都变成了话题,而话题到处流散,,我在罗先生的画中看到仍然是精致、纯粹的艺术,而他跟我们的生命感受联系在一起,告诉我们生命要什么,艺术要什么!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30】

罗朗作品编号【1845-011】雅赏

王嘉(主持人)

谢谢徐肖楠教授精彩的发言。今天在展厅里,我跟我们三位文化学者一起聊天,聊得最多的还是文学和美术之间相互的关系。因为罗朗先生老上海系列的作品,我们想到的更多是文学经典作品中跟上海有关的例子。比如说昨天晚上我在翻阅张爱玲写的一篇关于上海的小文章,她谈到当她从广东南洋旅游了一大圈重新回到上海时,她感觉上海给她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白一个是胖。她说并不是上海人白,而是说从广东再回到上海时,感觉到上海的人白了。还有并不是说上海人都需要减肥,而是说她看惯了生活在南方地区这种消瘦的形象后,再回到上海后,她意识里感觉到就是想用“胖”这个词形容上海人。

在文学研究相关作品中,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关系,它从来都是一个互相推动的关系,一个地方、一个地区滋生了一批画家和文学家,也认识了画家和文学家区域性作品,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区域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对于视觉艺术和文学的相关性,白岚主席在这方面研究很多,有请白岚。

白岚(文化学者、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我看罗朗先生的作品时,想到两个词"眷恋和怀想",这两个词也不是十分准确,但是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我们所有文学创作,都离不开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在主题性比较清晰的作品中,叙述是比较清晰的表达。

今天他的主题一个是老上海,一个是远去的风景,我分别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合理解。

老上海以“灰黄”的调子,以老照片加上罗老师自己的一些理解,带给我是一种沉郁的感觉。但是你会感受到时间流失的一种痕迹在里面,我很快就想到了王安忆,王安忆的长篇我看得比较多,还想到程乃珊和陈丹燕,对于老上海的一些感知和认识,为什么这些年,但是都有一种怀旧的心态,其实主要是他们三个人的文学表达非常成功。

我个人觉得我们对过去包括对远方的一种言说,代表我们一种眷恋和怀想,但是也恰恰表达了我们的艺术家对当下和身边的一种疏离感和距离感。

老上海系列,这些女作家的文学表达,从人文历史特别是个体人物的叙述,已经淋漓尽致了,我们已经感受到过去的时代,上海曾经有的繁华,上海人文化心态的描述是很细致的,甚至已经淋漓尽致了。张爱玲更多是对个人情感很多的关照,其实大陆的女作家反而更多呈现是她们对历史的一种关照。他们呈现老上海的特点时,因为毕竟他们是当代的作家,他们这种回望是从当代回望曾经的老上海。

罗老师的作品,关于老上海的表达,基本上都是老照片,更多的都是一些已经大的场景和场面,您把老上海的都市细节表得朦胧,有一种雾在里面,但是这种细节您会特别注意,虽然您表现出来的感觉是很节制的,这种情感不是很泛滥,不是很放任的感觉,但是我的理解您对过去老上海的表现是有一种追问的,究竟您想问什么,比如说历史和现实,曾经老上海体现的文化特质和现在的一种比较,或者说一种冲突,但是我觉得这里面主要是一种追问和思考,这是老上海系列给我的感受。

我特别喜欢您远去的风景这一个系列,刚才看了一遍后,因为我自己对文字比较敏感,您的标题起得非常简洁,但是简洁中又很精致,可能与您的个性有关系,您是比较内敛的一个人,但是那种情感是在里面的。仅仅从画面来理解,调调还是偏灰偏黄,但是有一种绿的感觉,有一种生命力和活力,充满了张力。

这一套系列,我个人理解,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文学家,所有的创作,所有艺术家终极的追求,究竟是回到内心的原乡,您在远去的风景系列中,表达的其实是与自然非常内在、深沉的默契。这种东西非常的珍贵,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艺术最终的表达是什么,可能每个艺术家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特别喜欢您这一套系列,不单单是一种追问,而且您已经找到了那种感觉,甚至不是感觉,就是您最终思考的一个终点,您在这个系列里已经找到了,不单单回到自然,或者对自然的一种表现,更多的是您内心的一种关照,是对自我的一种关照,而且这种关照虽然调子有点灰黄,有一些沉寂,但是沉寂中就一种特别温暖,不单单是清新的,有着温暖的感觉,这种温暖可能是我们内心获得的安定,最终内心的宁静,在这里面都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我特别喜欢远去的风景这个系列。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2114】

罗朗作品编号【1845-012】雅赏

王嘉(主持人)

我们这次举办这个展览,远去的风景罗朗油画作品展。我有两个联想,前几年我们曾经办过许江教授的一个展览,标题是“远望",许江教授的远望是人站在他的立足点,看到远处的东西;而罗朗教授远去的风景,落脚点更多是他看到的东西。

再一个联想,我联想到我们在座的罗必武教授的作品,我私下里想过,如果我给他做一个展览,会起什么题目,我曾经想过,如果给他策划展览,可能会用“远去的风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这种乡愁以及打动人心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今天在展厅里看到罗朗教授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特别想请罗必武教授谈一谈对这个展览的看法。

罗必武(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

当代安徽籍的画家画大上海,目前我看到三个,第一位是版画家任天奇;第二是杨参军:教授;第三是罗朗先生。

远去的风景,题目取得非常好,这里给我们怎么找回的潜台词,找回是很朴素的。因为展厅的布展上,我看到广东美术馆非常用心的做这个展览,白色的墙,使作品中非常到位。

我第一次看到罗朗先生的作品时,从写生的角度画皖南的风景,在这地可以看到塞上风景内在的精神,“几度夕阳”我也很喜欢这张作品,我在那里站了很久。那张作品杨教授也分析得很好,这里他除了用中转调的色彩以外,最重要的是他用一种二维半的形式语言,我们可以看到背后存在的意义,不断的去追问。

我的感受是,他采用写生很朴素的手法,使他有一种纪念碑性的存在。“塞上”就是这样的,它不断的在他所看到的风景中寻找一种被动存在的意义,他跟上帝说,是你让我孤独和强大的。这一点在罗朗先生的背后,是支撑他画下去的力量。

在我曾经的作品中起了一个名字"风一直吹",在他的作品中我也有同感。他的作品中单色所形成的纪念碑形式,近乎单色的画面,让我们从这个过程中找回了给我们做记录的一种方式。刚才很多朋友们都讲得很好,我只是谈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直观感受!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2115】

罗朗作品编号【1845-013】雅赏

王嘉(主持人)

非常感谢上海油画雕塑院给广东美术馆带来这么好的展览,所以请刘曼文馆长和傅军主任,谈谈你们对这个展览以及对于当代艺术的一些看法。

刘曼文(中国著名油画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我看了罗朗的展览,首先我有一份感谢,我跟罗朗是20多年的朋友,我先不谈罗朗的作品,我们上海油画雕塑院也有美术馆,没有广东美术馆这么大,但是我们做一个完整的个人展览还是很充分的,我们有1600平方,设备、设施以及院领导的学术方向,对艺术家的接受程度是非常好的。我们有一个院领导,对院里有成就的艺术家,我们会做个案研究,我跟罗朗是这么好的朋友,但是他没有跟我们油雕院和美术馆提出过要求,不给我们服务的机会,第一次大型的展览拿到广东。广东美术馆能有这样的对学术支持的态度,作为美术馆这个行业来讲,也是很感动的。

我作为罗朗的朋友,从画册的题目,远去的风景,一个是远去,一个是风景与罗朗油画、广东美术馆,这是很关键的词。在他这个年龄段,作为一个艺术家,是最好的年龄段,已经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的经历、阅历、知识储备、社会经验,都达到了最完整的最佳状态,远去既是一种距离也是一种空间,也是一种模糊。在这种模糊里,更重要的是绘画语言存在的重要理由。

风景,我觉得是广义的,尤其是前面有了一个远去,再加上罗朗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段,这个风景已经不仅仅是通常意义的风和景的景物概念,是一个整体、宏观的概念。

罗朗首先是我的好朋友,更重要的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是一个很真诚的艺术家,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届的大学生,我也是这一期的大学生,所以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相同的经历,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流行样式和变革,在我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出是一个艺术家,但是罗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他很早就形成了相对比较独立也就是跟现在的样式基本上接近的风格,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个案。几乎每一个大的历史变迁,每一个时代,几乎每一个艺术家,都会在这当中表现自己,罗朗能离开每一个阶段大的风格变化,做他自己的事,首先他要有一种定力,因为主流当道的时代,你不是画历史学题材的艺术家,画风景小画种,罗朗一直带做着,我不叫做"坚守",因为他就是很喜欢,一直做着。而且他是"安徽一霸",在安徽也是呼风唤雨的。罗朗给我的概念是霸气,真正的"安徽一霸",手腕也强,人的形象样子也有霸气。后来慢慢熟悉后,选择了在上海,罗朗渐渐从霸气走向平和、儒雅,更加内敛,更加深沉。但是这不意味着他就不张扬,实际上他的张扬从作品中还是很容易看到的。从罗朗的作品变化、人的变化、经历的变化到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不是突变,而是微转型。即便像参军讲的,颜色怎么丢了呢?但是仍然是一种慢慢的褪去,而不是突变。去掉很强烈的颜色,可能跟他内在的追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无论他要表现比较强烈的颜色对比,还是比较温和的对比,油画是一个材料,是不是拿着油画材料画在油画布上就是油画,这是我质疑的。油画通过艺术家的手在调色板上,具体的一些动作后,要有一个语言的转换,罗朗最可贵之处是在这一点上,他是比较早的做到消失掉颜料感,他的画面没有颜料感,他的画面不是给人的感觉是很新的材料,这是进口颜料,这是一个新兴的媒介,这是一个很漂亮的颜色,都不是的,而是进入到一种雾化的状态。雾化,一方面是艺术家多年潜心研究过程,也是他研究课题的成果,另一方面我把这个更多的归结为"天才"。很多知识水平很高的学者,但是可能做不了画家,所以这还是有手上具体的能量,这种能量带有一种模糊性和潜意识,是不是盲目的拿一些东西,只有天才才可以画出很精彩的东西?也不是,就是一种思考和表达,完全融到血液中。

参军也是一个非常天才的艺术家,他画的很多东西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东西,但是通过他的手画出来后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用文字能形容出来吗?这是形容不出来的,这种生命力提供给观众更多的是一种解读,更丰富的一种观看方式。

在这一点上,希望更多的学者们,更多的理论家们,能更加把我们从事实践的艺术家的这一点挖掘出来,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如果有这一系列的研究,毫无疑问对中国艺术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0367】

罗朗作品编号【1845-014】雅赏

傅军(上海油雕院理论部主任,教授)

我们现代是一个艺术展览高热的时代,我对广州不是很熟悉,北京和上海每天都有大量的展览,有很多是同期开幕。在这样的展览中,我们看到的展览作品也越来越多,形式也很多,国外的以前历史上有的,多少都可以看到。但是我们的心很难再被打动,很难沉下心来再去看一个作品。

有一个统计,一个观众在一个作品前,不管是装置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他停留的时间也就是三四秒钟。评委也是这样,所以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越来越大,追求视觉效果。

虽然我跟罗老师很熟悉,也经常去他的工作室,但是没有充分的时间仔细阅读他的作品。参军老师说到是历史的厚重,但是我更多的能感受到那种温度,这种温度是一种人文关怀或者人文精神。我想这是照相机发明了三四百年,老早说绘画要死亡了但是却一直存在的理由。因为艺术家有他生命的干涉,罗老师的作品色彩褪去了,其实是主观性很强的色彩。也许今天罗老师把他的作品,给我们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以前的老上海,但是传递给我的除了一种感情外,还有一种温度。罗老师是我的前辈,也是同事,所以我能体会到杨老师说的,有很波澜壮阔的感觉,同时也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通过画面传达给我们。

远去的风景,大家都说标题很好,我也非常认同。它表达了一种文化乡愁,其实文化的乡愁在高速发展时代,未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在座很多人都离开了故乡,在全球化时代下,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种文化的乡愁是全球化的。前不久我到上海外滩美术馆看到了一个展览,是印度籍的,不算太资深的艺术家,他也在探讨关于文化的乡愁。你离开了故乡,某种程度上你就永远回不去。虽然杨老师和罗老师经常会回去,但是我想安徽人已经把你们看成了上海人和杭州人。我们借助罗老师的话看到很多历史图像、视觉符号,但是这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第二个关键词是融合。一个是写实,塑造性和抒写性的融合。这里面还涉及到形象和意境的融合,罗老师的油画作品中,把多种融合结合得非常好。

在融合、温度的基础上,有一种超越。原先有很多带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非洲也好、老上海也好,但是这些作品已经超越了地域,更多是远去的风景,是一种象征性的。如果说前面的作品比较强调写实性,后面抒写的意味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

大家回过头来,当代艺术发展到21世纪,越来越精致化。原来是社会性的批判,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回归,大家又回到了审美层面或者文化精神的层面。老老师的作品"色彩会褪去",中国艺术的浮躁、表面的东西也会褪去,在审美层面、绘画性上、艺术本体语言方面,进行执着研究,在潜心研究的艺术家,一定能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共鸣。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2113】

吴杨波(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我曾经是一个画油画的,今天到罗朗老师的展厅里,我感觉还是很震惊的。为什么震惊,有一个100年来很大的命题,油画引进中国后,中国人老是处理不好油画写生的关系问题。中国人原来的画是画风景的,都是看了后,回到家里面把感受画出来,从来没有写生这回事。

到了西画传入中国后,大家都要去写生,这种写生我们可以看成一种风雅,在写生的过程中,其实青年人是很郁闷的。

我记得贡布里希曾经说过一个小故事,当年有一个外国老师到北京带着一批学生去前门去写生,结果那个学生到了前门后,面面相觑。后来等了很久,学生选了一个代表,跟老师说,老师你把我带到这个地方来,可不可以提供拟摹的画片,没有画片我怎么写生?老师说,你直接画就可以了。他们说画不出来。然后老师提供了一个明星片,学生就兴高采烈在前门拿着明星片开始画了。这说明中国人从来搞不清楚写生和写意之间的关系。

曾几何时,西方文明比中国文明进步,因为我们说西方精确还原对象的方式比我们进步,我们在学习写生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学的是西方的精神。但是我们知道在现在,随着中国人东方式精神的回归,我们又要重新提中国式关于写生的方式。

风景写生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为什么受重视?就是因为在一种简单的风景写生中,其实包含的是一种东西方观念的巨大差异,而且作为这一代的中国人,他们在所谓对当代的反思或者说对古典油画的反思过程中,他们都找不到出路,而写生是很有可能的一种出路。

现在有一些中国艺术家,他们在做跟罗朗先生差不多的事情,他们试图在写生中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其中在照片上去叠加一些笔触,有一些人在做这些事。但是我看到罗朗先生的画后,你不但在照片上把写心境和写意境放在一起,因为艺术不仅是一个形式,艺术中间还有情绪表达,这几个部分结合得很好,这也是我理解罗朗先生希望把文学界的朋友叫过来,一起谈论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您的艺术在这个点上取得了成熟,这可能是我看得太多的广东艺术家和北京艺术家,在这一条路上没有向您走得那么前,祝贺您,罗朗先生!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2110】

徐肖楠(文化学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有色跟无色的问题,很多人谈到丢色了,无色了。我觉得罗先生的画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色调,而且色调就是主题,你注意看每一幅画的主题跟他的色调是一致的。

大家随便可以打开看他的画。比如说这两幅画看上去都是单色的,实际上是有色的,这个是情怀,它有色。下面的这个激流,好像无色,连山都是灰色的,但是帆是"红色"的,色彩就是主题,这是罗先生的一个特点。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830】

嘉宾:我跟罗朗也是老朋友了,我记得2013年,当时文化部组织中国油画家写生团到芬兰写生,还有罗朗我们都一块去了,芬兰要在他们国家要选派非常优秀的油画家。我讲这个的意思是,油画家是抽象画家,抽象的油画家一起去写生,转了一天一张也没画。后来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没有找到好的地方。

有一些抽象的油画家也要在生活中、现实中找到与他精神相吻合的东西。我们讲写生,有的是为了练习,有的是为了收集素材,也不排除写生本身就是很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他的艺术观念指导下,他的写生就是创作。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写生跟创作还是有区别的,创作更成熟一些,因为更多主观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虽然罗朗这次展览的作品,有一些是写生的作品。

中国传统山水,山水指自然景观,现在很多中国画画都市,香港、广东还有都市研究会,我不想把罗朗的画仅仅归结到风景里,很多人说画展的题目很好,我也觉得很好,但是还是简单了一点。老上海我觉得是一种道具,他追求的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东西追忆一种生活和历史的变化,追忆他自己对老上海变迁的感受。他要追求这些东西,追求历史的过程,所以他淡化了色彩。罗朗的手法与他的主题,与精神追求是吻合的。罗朗画中国画后,对中国画的一些处理方法和关系,一种笔触、造型,这些方面在他的国画里也同样可以看到。"远去的风景"当然是可以,但是"风景"毕竟有点外在,如果更吻合他的精神追求,类似于"远去的意象",可能更吻合一些。

罗朗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在我的作品中看出这么多内容,非常感动。

我也没有什么说的,大家都说得很好,我感觉很惭愧,我做得很不够,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注我,给我批评,给我指导,我一定会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845】

王嘉(主持人)

今天的研讨会很成功,作为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程序,主持人跟大家讲几句总结性或者主持人自己体会性的话语。

我最想讲的各位专家已经讲过了,我借用一个很老套的格式总结一下研讨会,我们的研讨会从各种角度分析了罗朗老师的作品,这是一个诗意的盛会、是一个创作的盛会、是一个视觉的盛会,更是一个情感和心灵的盛会,所以也借这个机会祝罗朗教授艺术之树常青,同时也借这个机会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出席我们的研讨会,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