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人生脚本,重新书写你的人生?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读完《人生脚本》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被人生早期种下的魔咒禁锢在山洞中,不断轮回,不得逃脱。
哪里有解除这些魔咒的月光宝盒?如果有,它又在哪里?为了寻找,我开始正式踏上寻找月光宝盒的旅途。
月光宝盒在哪里?
每个人在幼年时就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如何死亡。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在头脑中把这个「脚本」带到那里。脚本包括:
父母的指令
在指令下的人格发展
童年时期的决定
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失败
确信的态度(当下对过去的事坚信不移)
多数情况下,人们将人生花在了欺骗世界上,而且通常也包括欺骗自己。
这就是人生脚本。我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在幼年脚本的影响下,作出一系列的关于「我不好」的决定;也看到了怯懦的自己如何在坚守一些本不重要的信息;还看到努力的自己如何秉持着要讨好、要强大的生存法则应对生活,期待有一天可以天降祥云。
同时,我也看到了另一群人,他们与自己、世界订下契约,并最终实现,他们能够自发地以理性的和让人信赖的方式做事,并能够适当地考虑他人的需要。也就是《人生脚本》这本书里所称的赢家。
前者在与这些赢家交流的时候,其实都有三种自我状态:
1、从父母式的人物获得的自我状态,通俗称「父母自我状态」;
2、客观评估周围环境,基于过去经验评估各种可能性的状态。称「成人自我状态」;
3、以小时候某个年龄阶段的方式去感受、思考、行动,说话以及回应他人的状态,称「儿童自我状态」。
没有看过《人生脚本》的小伙伴可以暂时简单做字面理解,有兴趣的深入了解的小伙伴可以借用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的三重心智理论来进一步理解。
那么我们现在就需要反思,什么状态下我是父母自我状态?什么状态下我是成人自我状态?什么状态下我是儿童自我状态?我们又该如何来定义赢家?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不能从问题表面来看输赢,而是要区分状态,看我们背后的动机,以及我们同自己、世界所订的契约。
拿辞职的例子来讲,辞职其实也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设你进这个公司的时候前,你心里已经有一个契约,你想在这家公司干满三年之后,就去另外一个行业或另一个公司,三年之后你的确做到了,你辞职去了另外一个公司,你实现了和自己所定的契约。
这种情况你就是一个赢家的脚本,或者说你以成人的状态下,压制自己反省自己实现了自己想承诺做的事儿。
第二种情况,进公司前你同样决定干满三年就换另外的公司,结果在第二年的时候结束你就辞职了。
这时你没有完成之前跟自己所订的契约,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你是受到了父母自我状态或其他第三方压制的影响,没有听从自己最初的承诺,可以认为这不属于赢家脚本。
第三种情况,你进入了这个公司时,既没有考虑你是否要呆满三年是否要辞职,也没有想过以后的打算,只是简单先干着。
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可以理解为一种儿童状态,你没有任何压制,也没有对自己任何承诺、契约。三年之后,你可能辞职,也可能没辞职,但是不管什么样一个情况,由于你最初没有给自己承诺,所以即便你辞职了,也不能认为简单看做输家脚本。
这是我在看《人生脚本》时发现的一个反常识,之前我会认为只要是我辞职了,那我就是输家脚本。当我有了这样的一个概念之后,我对赢家和输家的定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也就打开了。
当思路打开,我便顺势找到了我想要的月光宝盒。
图片来源 Pixabay
月光宝盒破除魔咒
这个月光宝盒,表面并没有锥满宝石珍珠,打开也没有月光,上面写着两个硕大发光的字,「允许」。我可以用「允许」来破除魔咒,走出山洞。
「真正的许可只包含允许,就好像钓鱼许可证。有钓鱼许可证的孩子并不是必须钓鱼,而是他愿意钓就钓,不愿意钓就不钓。当他想去钓鱼,环境又允许时,就可以去钓鱼。」
宝盒里还有四把钥匙。如果「允许」是原则正确,四把钥匙就是细节正确。有了这四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踏上再次寻找火星的人英雄之旅。
这四把钥匙,分别是「邓巴数」、「有限理性」、「第二序改变」、「自我决定论」,其实也就是开智学堂所提的高阶模型。我们借用高阶模型来修正我们的人生脚本。
第一把钥匙:邓巴数(Dunbar’s number)
第一把钥匙是邓巴数,把我们的人际关系按照关系的远近,分成亲密朋友,他们是最里层的五人圈,最要好的朋友是 15 人圈,好朋友是 50 人圈,朋友 150 人,全认识的人 500 人,以及脸熟但是叫不上名字的人 1500 人。对于最亲密的 5 人,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他们是我们获得感情上或其他方面支持的主要来源。
这个理论也也可以由马奇的一段话来印证:
你在人生中很早就做的几个决定,会影响到你是否成为一个领导者,它们的影响大于我们现在已知的任何其他因素。
第一个决定是谁当你的父母;第二个决定是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出生;第三个决定是你是什么性别。
这些决定解释了我们能够解释的绝大部分变异。其他方面的一切东西都是特异性的东西。
我们最核心的五人的父母,其实不由我们决定,但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又非常大的,如何处理好对我们人生脚本影响最大的 2/5 的同时,把握好其他剩下的 3/5 的亲密关系的选择和许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决策,我想也是为什么阳志平老师在提到降低人生复杂度的时,最关键的一条是要找一个好伴侣。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但可以接纳和沟通,其他的 3/5 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当然如果说我们没有其他的好朋友或者处于单身状态,那父母的 2/5 的影响可能变成 5/5,对我们的脚本的影响就更大。
第二把钥匙: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第二把钥匙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认为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满意。听上去似乎很简单,究竟应该如何去应用有限理性?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前些时候我参加开智的写作课,结业大作业是写一份 BP。直到路演前一天,我还在做思想斗争,看到其他小组的作品,我知道自己小组的 BP 还只是一个雏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做大的改动。
如果我按照之前的思路,追求完美,我可能就放弃提交最后的作业,不把作品拿出去。当我意识到应该追求满意而不是完美,我还是参加了最后的路演,这是对我以往脚本的一次反转,我学会接纳不够完美的自己以及不够完美的作品。
图片来源 Pixabay
第三把钥匙:第二序改变(Sencond Order Change)
第三把钥匙是第二序改变,说的是系统本身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跳到系统之外来解决问题。这个概念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不想为什么,而想是什么?思考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行动时多想一些「是什么」。
我们大脑的认知有个陷阱,如果我们事后问为什么,我们会合理化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选择。尝试去训练自己捕捉某个互动的过程,回想关系脉络中发生了「什么」及「如何」发生,而不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
处理此时此地的情境,直接处理问题的结果而不是探究问题发生的假设性原因。让问题情境超脱尝试解决问题时掉入的悖论陷阱,置于不同的解决问题框架之中。
之前有个热门电影「岗仁波齐」,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是尼玛扎堆的拖拉机被撞了,车头坏了,他们非常简单的和肇事者沟通一下,说要把车上的人送去医院,之后就放他们走了,没有去纠结于为什么以及跟他们扯皮,而是直接问怎么办。车头坏了,没法开去拉萨,之后不再是当作机械化车辆,而把它当作一个承载的工具,由几个人拖着,一直拖到拉萨去。
我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他们没有去思考这是为什么,而是快速的决定是什么,那么怎么办,之后通过行为去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最开始在思考如何改变童年脚本的时候,也是陷入了不停问为什么的恶性循环,当我开始问是什么、怎么办时,思路便打开了。
第四把钥匙: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那第四把钥匙叫自我决定论,关注开智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这个概念。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其实只是一个小的决策。我小时候很喜欢打乒乓球,所以特别希望在家里放一个乒乓球台,可以打乒乓球,还可以当书桌等等,但我一直没有做这个事情。
我后来发了条朋友圈,说这个愿望还一直没有实现,当时就有朋友问我,她说你现在住的地方可以放下么?我说可以,她便反问我为什么不去买呢?
我脑海里的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都是一条一套为什么不行的理由。这时又出现了父母的自我角色以及成人的自我角色两个声音。
父母的自我角色就告诉自己:「你买来干嘛,你不允许,你干嘛要买一个乒乓球台等等」,很多的不许可的声音就出来了;同时成人的自我角色就会说:「这是你的愿望,为什么不能?你可以买,你现在可以放得下,你也可以买这个球台。」
后来,我坐在乒乓球台上给大家做了一场直播,非常开心。其实当我们坚持内在动机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小时候的那些坏的脚本改掉,我小时候的脚本类似于小粉帽的脚本,我认为我不值得这些东西,我要去做一个可爱的人、助人为乐的人。
现在我开始逐步调整自己的状态,发现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可以允许我自己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儿,去选择我想要的事物,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图片来源 Pixabay
走出山洞后
拿起月光宝盒里的钥匙,承认自己是有限理性,承认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同时给自己以允许,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关注第二序改变,和自己的幼年脚本说「再见」之后,我们一起走出山洞。
我心
在迈出山洞之后,我根据执行意图做了一个 CheckList 版本升级清单,If 我再次遇到这些情况,Then 我要怎么样去做?核心就是月光宝盒上面「允许」:
用允许去破除魔咒
If 遇到不是自己希望的事情/希望的事情没有发生,Then 不执著「为什么」,不把所有原因归结与原生家庭,而允许自己独立思考基于当下和未来如何做?
If 与父母沟通,Then 采用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降低人生复杂度
If 同一阶段面临超过 2 个的大任务,Then 列出优先级,砍掉剩余 2 个;
If 同一阶段两个任务一个出现变动,Then 聚焦最重要的,暂停/推迟其中一个次优先级任务,并及时求助。
用内在动机去决策
If 听到他人对于人生关键决策 等的建议,Then 记录,分析(成本>空间>时间),思考,收集足够信息,再决定;
If 认真思考后决定拒绝,Then 「say no」不解释。
总之,一旦你允许自己,你就可以找到最适合你的行为,去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修正自己。
他心
他心就是在讲自我决定论时所说,能不能给别人赋予内在动机或者说帮助别人实现他的内在动机?
马奇拍了一部电影《激情与自律》,其中有一段话经常被阳志平老师和开智的小伙伴引用:
如果我们只在不被辜负的时候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的时候去爱,只在学有所用的时候去学习,那么我们就放弃了为人的本质特征——愿意在自我概念的名义下行动,不管结果如何。—— 马奇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像堂吉诃德一样,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不仅自己可以走出去,还可以和其他朋友共同进步。
自我决定论发明人 Edward L. Deci 说,「不要问你如何能给予别人内在动机,问你如何创造一个环境,在其中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开智学堂恰好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拥有同侪动力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共同学习,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内在动机。
我也希望我自己也可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去为其他的朋友创造一个环境,让周围更多的朋友找到他们自己的内在动机,也就是所谓的换我心为他心。
天下心
我希望每个人能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月光宝盒,宝盒里的钥匙可能不一样,但我们可以共同祈祷。最后,我想用小伙伴分享给我的诗结尾,也把它分享给你:
愿我们有宁静
接受我们不可改变之事;
愿我们有勇气改变我们可改变之事;
愿我们有智慧区别这两类事。
God grant us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we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we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 参考资料:
Berne, E. (2016). 人生脚本(万千心理). (周司丽, Trans.).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 - An Approach to human motivation & personality. (n.d.). Retrieved July 10, 2017, from http://t.cn/RtfZsrY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n.d.). Passion and Discipline: Don Quixote’s Lessons for Leadership. Retrieved from http://t.cn/RKz37Tp
罗宾·邓巴. (2016). 人类的演化. (余彬, Trans.). 上海文艺出版社.
马歇尔·卢森堡. (2009). 非暴力沟通. (阮胤华, Trans.). 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