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七大重点功能区核心推进,长江新城、三大副城产城融合

武汉地处长江文明中楚文化圈的核心地位,上接巴蜀文明圈,下连吴越文明圈,具有长江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清晰脉络,是弘扬长江文明的主战场。而以南岸嘴为圆心,以3.5公里为半径的长江文明之心是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中心、自然景观中心和经济活力中心,凝聚了最精华的长江文明。按照国家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的要求,规划定位中提出将“长江文明之心”打造成长江生态文化最集聚的展示区、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河文明对话区、武汉历史文化精髓的浓缩区,代表面向世界的长江人文历史形象,代表武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最高成就。

2012年起,开始探索以重点功能区为核心推进集中式、一体化规划建设模式,提出了二七沿江、王家墩、武昌滨江、青山滨江、汉正街、四新、杨春湖等7个重点功能区,形成投资最集中、配套最完善、建设最高效的功能区。三环外分别打造光谷、车都、临空三个副城,东部、南部、西部三个新城组群,以及一个长江新城,重点突出产城融合和宜居宜业。同时,在各副城、新城组群之间控制六大生态绿楔,建设郊野公园,避免城市蔓延,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

二七沿江商务区为例,形成了技术、理念、产业、政策的发展合力。规划、建设一批以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综合片区、空港综合体、高铁综合体、超高层建筑综合体,推广“地铁+物业”“轨道+公交+慢行”等出行方式,将地铁站与商业或其它物业、其它建筑体在空间上打通,鼓励不同城市功能空间、地下空间相互连通,推动城市空间资源综合利用。

强化结构优化,促进空间集约高效。构建了集约发展、轴楔相间的“1331”空间结构。即三环内打造高品质的主城区,重点推进有机更新,强化空间织补,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山体湖泊及周边环境;以二环线、三环线为界自内向外划分为地下空间核心区、重点区和一般区。在此基础上,规划了一级综合节点17片,打造地下综合城;确定二级商业及交通节点25片,打造地下商业综合体及交通换乘枢纽;

二环线、三环线为界自内向外划分为地下空间核心区、重点区和一般区。在此基础上,规划了一级综合节点17片,打造地下综合城;确定二级商业及交通节点25片,打造地下商业综合体及交通换乘枢纽;确定三级生活节点N片,服务市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统筹布局地下交通、市政、人防及公共空间。确定三级生活节点N片,服务市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统筹布局地下交通、市政、人防及公共空间。

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以龟山、蛇山、琴台、武昌古城、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汉阳归元片区、月湖片区等为主体,覆盖了两江四岸的核心区域。积极推进江汉关博物馆、琴台美术馆、长江文明馆等一批彰显长江文明之心历史底蕴的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汉口沿江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区等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功能板块,为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奠定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