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老”
说蛐蛐的“干”、“老”虫之本质,这话一点都没错!关键是“每位蛐蛐爱好者,他各自心中,对“干、老”的认知均不相同。这根本就没有完善的衡量标准。
说一厘米、一公分,咱们闭着眼都能知道其长度单位具体是多少。要说:“干好,老好”,恐怕初涉此道的朋友们未必能搞明白。就此,咱们“老杨白”版主特意向我提出此问,说是否能定个比较标准的说法?
最为标准的说法,只有是看图说话。用图例逐个表述出来为妥。
思之再三,有一法可解 -- 印刷品。电脑照片都无法做到。每位用户家里的电脑设置均有不同,显示器出来的图像效果也不同。故,只有同一的印刷品,方能较为完善的解决此事。
接着在下试用文字看看能否将“干、老”表述得有个大致框架。
“干”顾名思义,含水量少的意思;“老”呢,想来与“厚实、干练”同意是吧?看看似乎没什么新意,看完实际还是“一头雾水”嘛。
本文的重点是 --- 怎么在早秋收蛐蛐时,运用“干、老”二字之相法去预判蛐蛐的出将率!
早秋:指的是立秋之白露时分;涵盖面:所有的蟋蟀大类之虫。
虫出壳尚雏,绝不会有咱们手头将虫照片上所展现的“干、老”度。95%以上高级的蛐蛐,其“干、老”度是饲养、调理后所得。除非虫主另有所图,一般早秋收虫,不必刻意追求蛐蛐的干老度。
介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只需把握住“虫底”(即虫综合体质所在)经过饲养调理后,蛐蛐自然就达到了咱们所要求的“干”度、“老”度。
早秋的“虫底关键在哪里呢?”
根据每位玩家各自需求不同,它又分成三个阶段,既:
1 立秋至8月18号第一阶段。
此阶段所收之虫,其大要在于“毛”。蛐蛐得多毛,常见于“脑盖”、肚腹。附之以观察蛐蛐跳腿之“通透度”、“润泽”度。此间所出之虫,多为中、后秋派用处,如无“通透、润泽”,则其虫根本难以饲养,到不了所要求出斗之时,蛐蛐便已走形。
2 8月18号至8月28号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收虫看“虫底”的重点开始略微转移,多注重蛐蛐之体蜡覆盖度。此时,因北方地头转冷,优质将虫自身会有微蜡包裹整虫。但切记,蜡不可表现过足,过足则虫易“油蜡耗尽”。收时尽展优势,养时劣汰尽显。
3 8月底至9月10号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显像”阶段。此时,所收之虫,多为热斗、回家饲养一周、十来天即可动口,重点要求又有不同。其要在于“油”比“蜡”来得更为重要!9月的华北平原,夜时低点温度或能达到摄氏7度。蛐蛐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单靠蜡质是不够的。虫底特优的蛐蛐会自身分泌出大量油脂,以御寒。
油蜡足,则虫色不减;油蜡足,则皮壳必坚!
回过头,咱们来屡屡思路:要是能把握好上述三个不同阶段的收虫要领,这“干”字、“老”字已蕴含其中了呢?假如说“蛐蛐的干老”只是初级度的话,是否“油蜡”才是高级将虫之本?!
“毛、润”是早秋收蛐蛐预判今后走向之依据,“油、蜡”的发展走向,是蛐蛐饲养过程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察依据。
明白了这些,大约可以少转些圈圈。
仅以此文献给广大虫友网友们!
以上观点是以华北地区地头收蛐蛐为比照点。各地旅馆、市场之虫虫源纷杂、时日错综,不在此例。
玩虫,讲究概率性,偶有出此例者,亦称大将!切不可刚扔“教条”又入“迷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