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刷电影:奥斯卡获奖影片VS 国产献礼大片

小冒坚持原创的715篇

高深电影和不怎么样的电影,都会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受。

周末带妈妈去看了两场电影。

原计划是奥斯卡获奖影片和经典老电影《天堂电影院》重温,阴差阳错,场次少得可怜,所以最后看了,《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和《1921》。

先说说,在全球各大电影奖项中斩获26项大奖,荣获133次提名,并一举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重磅大奖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因为对于故事的梗概有所了解,我还提前和我妈妈剧透了,这是一部用阿兹海默病人的视角讲述的故事,所以会有逻辑,时空的混乱。

只看我同场观众的反应以及我妈妈的感受,虽然大部分人不见得会很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但似乎也没那么难懂。

有人当作很棒的悬疑片,其实也更多是建立在细究时空如何切换,将打乱的逻辑线重新排列,将幻想和现实整理成更为人能理解的故事。

分析整理的过程,确实特别烧脑和引人入胜,但这注定是属于小众观众的爱好。

我一向不喜欢写剧透的影视剧评,尤其不会写像图解电影一样的内容简介,然而这部会是例外。

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解读,我理解的未必精确,但至少分享的只言片语,不会引发先入为主的问题。

电影院里的第一遍,虽然我可能没法捕捉非常精准,但是能感受到,明显的三个层次的空间切换,相应的时间线也会跳脱。

如果仔细去留意,可以从色调光线,家居布置摆设,区分空间。

转场的时候,巧妙利用了空间中相似的部分,进行过渡,非常高级丝滑。

这位老父亲的晚年,居住过三个主要的地方:

1)他自己奋斗一生公寓

在对话中,我更倾向于他自己亲手建造,那里有他一生最美的回忆。

所以暖色调,配乐也是让人舒缓愉悦,甚至对话场景都是让人闲适安逸的感觉。

每当对话有了冲突,逻辑突然断裂,悬念抛出,变得不可理喻的混乱之时,又会开始慢慢转场。

2)女儿的公寓

明显的冷色调,久病床前无孝子,也不是多么冷血和值得被谴责的事。

经历过被家人病痛折磨的人,都不会轻易去抨击,不得不把父亲送去养老院的女儿。

同样地,那些内心挣扎,那些面对父亲不可理喻的委屈无奈,那些会引发家人之间的争吵,那些父亲自己也会感受到的无助无力,成为累赘的难受。

透过屏幕,即使逻辑断裂,演技的细腻还是能戳中人心。

不幸的家庭虽然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都很难和别人真正感同身受,但是在某些时刻,某些氛围之下,共性的情感总会激发共情。

面对老病死,活着的人还是要努力好好活着,开始新的生活,这是人生最骨感的真相。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3)养老院/医院

其实这些冰冰冷冷的场景会切换出现,直接选择了最冷静的蓝色。

我其实能感受那种无助。

即使有家人陪伴,医生护士都非常和蔼,那又怎样?

长期需要在医院里的感受,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缺乏安全感,压抑,冰冷,还有一丝丝绝望。

当到影片结局的时候,会发现身份不明的几个人,原来就是带给他安慰,照料,但也会让他觉得陌生和害怕的医护人员。

他们变成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

亲人不在身边,他都快记不住自己女儿的长相,所以甚至搞混女婿的名字样貌。

所以将这些每天看到的面孔,不自觉代入自己的碎片记忆,和那些人重合在一起,记忆就更混乱了。

我曾经被《彗星来的那一夜》和烧脑神书《忒修斯之船》折磨得怀疑人生,这种三个层次的跳跃,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看过大神们,将三条线,三个空间好好排列。

自信也没能力和精力,把截图和分析,做得更好了。推荐大家可以搜一搜。

演技方面,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已经84岁了,有生之年,看汉尼拨变成慈祥老人,忘记一切,变得像无助的儿童一样,渴望妈妈。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这位老艺术家在豆瓣上,有高达164部作品,一生的演技,在这部靠着平淡家长里短的对话撑起的电影中,还是显得让人动容。

真心觉得,这样的表演,看一次少一次。

因为作品其实改编自话剧,所以能理解故事的表现形式,就很适合话剧舞台。

回归了电影早期的精致,没有那么多烧钱炫酷的特效,还是要靠故事本身的深度,演员的演技,性价比很高的场景,来尽可能讲好一个不那么直白的故事。

电影大师,电影之父格里菲斯是第一个将艺术带入电影的人,创造了“古典剪辑”——比起简单的连续性,强调戏剧性和情感。

从他开始,电影学会了“藏”。

只是没想到科技的进步,让很多观众,变得懒惰。

泛娱乐化的当下,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这种考验。

就像比起严肃文学,认真科普入门的书籍,大家更喜欢短平快的新媒体和网络小说。

口水剧,爆米花大片也总有市场,毕竟简单粗暴直接的快感和刺激,确实上头,不费情绪不费脑,躺平就好。

我也曾经看过很多电影大师,有深度的电影作品,真的是孤军之力,和擅长制造爆米花商业大片的产业进行着顽强对抗。

被断章取义之后,遭遇漫威迷围攻的电影大师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电影有自己的一套认知:

电影(cinema)讲的是“启示”——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启示;

讲的是“角色”——人的复杂性和他们充满反差、有时甚至自相矛盾的本性,他们能彼此伤害、彼此相爱,又能突然直面自我的那种方式。

电影和舞蹈,文学,绘画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银幕上遭遇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来自被它所戏剧化进行诠释的现实生活,并进一步拓宽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商业系列电影,比如成功的漫威宇宙,也都是由非常有才华和艺术造诣的人们打造的。很多在马丁看来定义电影(cinema)的元素在漫威电影中都能找到。

漫威电影里也拥有很多电影元素——

但它们没有“启示”,没有悬疑(mystery),没有真正的情感上的危险感。没有任何风险。制作这些电影,是为了满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它们被设计为有限的几个主题的各种变体。

这也是我对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感觉,很刺激很顺畅很爽快很精彩,方方面面很成熟,但除却成功的头部IP还具有原创的故事性,大框架都是套路。

一时的情感,无法做到长久的思考和感动。

电影的不同表现形式,都能存在,百花齐放,真的很好。

但如果人们只是被给予一种浅显容易的东西,并持续不断地被兜售同类,会逐渐忘记还有其他的选择。

我们偶尔也需要看看这种并不好懂的好电影。

可以小众,可以晦涩,可以曲高和寡,可千万别让他们消失。

至于《1921》,我真心觉得没有啥值得多说的。

首先我绝对尊重这段历史,尊敬每一个原型人物。

我是真的很想接受红色教育,抱着这种心态,想要把自己薄弱的近代史进行加强。

可惜,单从一部电影的角度,一个字,还是平。

平得甚至还有些莫名其妙,哪怕是激动人心,煽情,感人,催人泪下,让人心痛的伟光正主旋律都感受不到。

那种沉重,坚毅,似乎被轻巧的一点而过,被弱化,反而在凸显一些,显得很没必要的飙车,谍战等更受欢迎的电影语素,不伦不类。

但就是用奇怪的剪辑,莫名其妙耗费时间的无关细节,让电影本身显得单薄混乱。

我丝毫不知道主线故事有何意义,1921本该是个非常荡气回肠的故事,可惜了。

在不上不下的感受中,又一次沦为辨认明星脸的视频合集。

一句话,某年某日,在哪里英勇就义,享年几何,就把这些值得被铭记的人带出来,又这么草率交代,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我想了想,这算历史片?爱国教育片?英雄片?

大概就是明星扎堆的特色献礼片。。。

说实话,真的有一批观众,是不在乎有没有明星出镜,但确实很想了解历史,增加自己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所以我们真的很希望看看新拍出来的正儿八经的主旋律好作品。

不知道会等多久。

周末还快乐地刷了B站的动漫《时光代理人》,与时俱进的社会话题和故事的结合,画风也不错(毕竟是成熟的绘梦),下回分享。

PS:全程《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没有看字幕,自己的英语也算出息了,甚感欣慰。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