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阴阳

黄山名人字画苑

2018-06-08

关注

中国画有花鸟,人物,山水之分,其中融天,地,人三才为一体的就当数山水画了。中国山水绘画讲究“搜遍奇峰打草稿”,说明了绘画的来源源自自然,绘画的实质就是人对大自然的艺术深加工,正如张躁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乃自然,绘画之道也。山水画中讲究道法自然,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讲究“神”——“阴阳不测谓之神”;讲究“气”——“山之阳刚之气,水之阴柔之气,阴阳相抱合为一气”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无处不运用着阴阳,无处不包孕着阴阳,无处不流露出阴阳。

那山水画中何谓“阴”何谓“阳”?天为阳,地为阴;有为阳,无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我们在一幅空白的宣纸上,哪怕只画出一笔,就已定出阴阳:有墨处为阳,无墨为阴。如果画出两笔,那便处处得阴阳了。长为阳,短为阴;实为阳,虚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粗为阳,细为阴;枯为阳,湿为阴;浓为阳,淡为阴。再放大些说客观为阳,主观为阴;辟(开)为阳,阖(合)为阴;直为阳,曲为阴······

第1章 绪论

“阴阳”一词源于被誉为五经之首的《易经》,虽古时候其被示作卜卦之用,但其所包含的阴阳辩证理论思想成为最早的辩证理论指导思想,如后世的老、庄玄学思想,孔、孟儒学理论再到后来的儒释道等等都包含了“阴阳”理论这一思想。

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士大夫们看透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残酷,纷纷退隐,以游历大好山河描绘自然山川来寄兴。这时带有“自然”“无为”“清静”“虚淡”的老庄思想便适应了他们的需要。山水和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相通的,因此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迷恋山水以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魏晋的绘画理论家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画山水或观山水画要和游览真山水一样,画面要求可游、可居,其实山水画的外在形式,只是画家通过道术表现自身为道体的理解而借用的载体而已,目的是想力求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以求通达天地之道。

中国山水画与阴阳之间的关系甚是微妙,不管是指导思想还是绘画中工具,笔墨,布局等等无不包含着阴阳观。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阴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这一课题有着很大的价值。然而在国内外阐述这方面的文献缺失寥寥无几,要不就是不够详细深刻,所以本文从山水画的前提准备——材料,到绘画过程——布景构图,用笔画法,笔墨要求,再到更深一层的内涵思想——气韵,神韵,较为完整的阐述了中国山水画与阴阳的关系,希望通过对此论题的研究能够是我对中国山水画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今后的创作有所帮助。

 第二章:中国山水画之材料

中国山水画的绘画工具材料有笔、墨、纸、砚等。毛笔是作画时最主要的工具,一根毛笔分两部分:上部一个竹子做的坚硬笔杆,下部动物毛发做的柔软笔头构造而成。其原料完全源于大自然,一刚一柔阴阳相济构成了包孕万千的毛笔,正如老子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国山水画中的宣纸,如雪后之江山,看那白茫茫一片一无所有却蕴含着万千山河。老子说得好:“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所以正是因为宣纸的无才成就了以后的有,“无”中生“有”之道也。宣纸和墨,像是太极图像中的黑与白,黑白互为存在的基础融为一体,有黑才有白,没有黑就无所谓白了。墨有“五色六彩”, “五色”是指: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 黑白、浓淡、干湿 “六彩”。这就是墨与水之间阴阳关系的变化产生的结果,如果细分的话那何止五色六彩那就多之又多了。古人画画时可没有现代这么方便,拿墨汁倒出来就可以画画了,那时砚台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绘画砚台虽用得少了可好墨还是磨出来的。好的砚台都是水中孕育而成的,以水的阴柔来消去砚石的刚烈火气使其变得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般温润。“好砚要水养”这其中的阴阳关系便不言而喻了。

第三章  中国山水画之经营位置

3.1布局

作画者正式开始画画必先要思考一下整体的布局,何处画山,何处放水,何处布云,何处行人,这些思考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意在笔先”就有此意。早在南朝时画论家谢赫的“六法”中就提出了“经营位置”一法。可见画前的布局何等重要。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中,非常强调阴阳辩证,山水画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我们应把这些大大小小对立的关系统一在画面中,形成“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石涛《画语录》)。

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有山有水的画,最主要的便是山和水。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对山水画中的山和水进行了具体的描述,郭熙说:“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拔,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望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上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能麾:此山之大体也。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这段文字说明了山是有生命的山,水是有生命的水。郭熙还对山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山与水的关系是“山得水而活,故水得山而媚”的阴阳互补关系。山像是男性,代表着阳刚;水像是女性,代表着柔美,这些都符合了太极本身两极互补、阴阳对立统一的秩序【1】。如范宽的《溪山行旅途》背景高大险峻一座大山气势压人而至,可却是在其上面渗漏出一涧小溪,虽不如飞瀑般壮观,可恰恰让山变得活了起来,而又不削减大山的气势,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五代的荆浩《山水诀》说道:“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这是山水绘画的一个尺度标准。一幅山水画中常常需要很多棵树来丰富画面的内容增强山体的灵气。树的讲究和布置也是很有讲究和原则的。明代的董其昌在《容台别集》提到“枯树最不可少,时于茂林中间出,乃见苍秀。树虽桧柏杨柳椿槐,要得郁郁森森,其妙处在树头与四面岑参,一出一入,一肥一瘦处,古人以墨画圈,随圈而点缀,正为此也。”【2】黄宾虹也说过“宋人夏珪,元人云林(倪瓒)杂树最有法度,尤以云林所画《狮子林图》,可谓树法大备。杂树宜参差,但须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笔应有枯有湿,点须密中求疏,疏中求密。古人论画花卉,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画杂树亦应如此。”【3】人和马虽在山水画中所占分量不多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马等一些小的物体可以说是山水画中唯一的有生命的活物,画中有人有物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就存在了,画面就变得可游可居,有了人文气息。静景与动景相协调,自然和人文变的和谐,这样人类,动物,植物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形成了阴阳之道的源泉。

纵观历代山水画不难看出一个作画特点那就“S”型构图(图1)。古人和聪明,我想起初的时候是不知道“S”型构图的,直到后来道教的盛行,太极图被大家普遍认识后领悟到太极图中的奥秘将其运用到了绘画当中。 “S”型它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曲线美,是一个优美的弧线,要比“I”型直线美得多,这只是外表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对太极圆环运动规律体现于构图之中的形象描述。“书画中的线照黄宾虹的理解,应该是展开的圆。比如说一根直线,应该看成两个半圆的上下错接,即'︿﹀’,也就是S曲线。它一伏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谷有峰的“波”,由起到讫,完成三次转折。这种将直线转化成曲线,看似简单其实却饱含着巨大而又深刻的文化和奥秘。我们知道直线是180度的,而一波三折后就变成了360度,所谓枉直为曲,金刚杵为绕指柔。纵横的直线变一波三折后,分别出阴阳反正,体现出起承转合,显出了刚柔并济。”【4】这样就使画面上下左右贯穿为一气,“三远”统一为一体,更让画面具备了足够的张力。

3.2留白

中国画讲究留白,有画处和无画处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清代画家华琳认为,画中之白虽为纸素之白,但由于在画中,便具有了构成画面形象,表达绘画意境的作用。他说:“墨、浓、湿、干、淡之外,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了。白即素纸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坦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沓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气也。”(《南宗抉秘》)华琳把“白”所表现的“虚”与“无”,无为“六彩”之一。正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的山水画构图最以留白见长,画中的景物只占整幅画面的“一角”或“半边”,所以人们分别称他们为“马一角”与“夏半边”。明代的曹昭《格古要论》中有一段这样的画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这便道出了“马夏”之风格。马远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其有一幅《寒江独钓图》(图2),渺漠的寒江上,正中画一叶孤舟,渔翁俯身垂钓,除舷旁几笔淡墨微波外,四周全是一片空白。江天一色,旷远空灵,意远而深长。夏圭有一幅《松崖客话图》(图3),左连是老松悬崖,两人于崖上对坐闲话,右下为一抹平湖远山,背景处留大片空白,水天一色,辽阔深远。这两幅画中“无”外是天,是情,是无尽的意象。故而中国山水画中的“白”、“虚”、“空”、“无”并不是真“白”、真“虚”、真“空”、真“无”。它是色、是实、是有。书画界用“留白”而不用“空白”来命名无墨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留”字意趣全出。

《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黄宾虹将其运用到画理当中“知黑守白”。黄宾虹的山水为“浑厚华滋”。“浑厚”是指“黑密厚重”,即物质的质量性,为黑;而“华滋”则为物象表面所呈现的特征、是白。我们都知道黄宾虹的山水绘画就是“黑乎乎”一片,但如果我们仔细观看的画你会发现画中会有意无意的留出一块一块的小空白,出现于画的核心部位或某些关键结构部位,形如顽空,物象至此愕然不见,笔墨至此杳无踪影。有的地方更是夸张,硬是从实体上挖走一块,既不是云,也不是光,也不是空隙,简直毫无道理。但如果通观全局全画竟因此而活,因此而透,因此而空灵。一些亭台楼榭亦是如此,如人眼瞳孔一粒反光点如深夜中一炬之光使整个人活了使得黑压压的大山一下子虚灵了(图4)。“就是因为有了空白,才为那些有限的形状添了宇宙版的广阔无限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5】所以说作画不是照相,是人将自然山水转换成了艺术中的山水,在自然山水形质体验的基础上,在转化过程中渗透了中国人的世界观,这便是阴阳辩证观!

第四章   中国山水画之笔墨画法

4.1笔墨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中国画尤其强调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笔墨语言,其中山水画最为突出。“笔与墨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作画时,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迹必须以墨色显现,墨色必须随笔迹而出现。所谓'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两者的分别在于作用的大小,勾勒线条、皴擦点口,以笔为主;渲染托晕却以墨为主。笔主形象之骨,墨主形象之肉。”【6】可以这么理解笔是用来描绘自然山川外在的形象而墨便是展现大自然的内在生命力。好比一人,如果只有躯体而精神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臭皮囊,而只有精神没有躯壳的话那便是孤魂野鬼了。石涛便说过“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7】用石涛的思想来说“笔”代表了“生活”

;“墨”代表了“蒙养”。“蒙养”便是自然审美对象、艺术形象的内在生命力, “生活”便是“蒙养”的外在表现。所以笔与墨在绘画中一内一外才能共同钩织了一个纸上的“自然”,这也正是一幅画要达到的境界,画者内心所要达到一种“道”。

“古人作画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而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与笔墨也”中国画讲究以书法入画,书画同源不可分割。在书法中有中锋、逆锋之分,有藏锋露锋之别。黄宾虹便非常重视笔墨在绘画中的运用,他在《画学臆谈》中就说过:“中锋之说,不必纯取把笔端正,要使笔尖锋芒八面生出,有藏有露,藏者为中,露者为侧,皆是用笔,则落笔圆浑自然,不为板滞”。从用墨来说,其主要目的便是表现山水的色彩明暗,以区干湿浓淡之分。墨有焦墨,积墨,破墨,擂墨等等每个画家分法各有不同。但总的都是墨与水的阴阳调和所展现出的不同形式而已。这便是中国画笔墨的博大精深之处,落笔之前你永远都不会想象出将会出现何等玄妙的效果。

第五章  中国山水画之“韵味”

5.1 气韵

绘画的时候老师总会讲到绘画要有“气韵”,到底何为“气韵”? “气韵”二字,最初见于南齐谢赫所著之《古画品录》。气韵便是六法中之第一种,所谓“气韵生动”是也。明末唐志契著《绘事微言》始有相当的解释。其言曰:“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黄宾虹曾说过“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上”画面上的“气”其实就是画面中的物体所变现出来的,山的雄壮之气,水的优柔之气,云的虚渺之气,草木的苍劲之气,人物之灵动之气······这么多的气归集到一起便是天地之气,形成造化之气,贯穿一幅画面上一个包容万千的阴阳之气。引用孔子的一句话便是“吾道一以贯之”。

山水画中画山要有层峦叠嶂高低起伏,画树要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齐而不齐,山水互围而相绕,其实这些表现在画面中的节奏感就是为了丰富画面的“气韵”。一幅气韵生动的画,画面中流漏出音乐般的韵律,不仅使观者在观赏能够到饱眼福更能使其感受到天籁绕耳之美妙。这正是因为音乐和书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吕氏春秋·大乐》说道“音乐之所由来者深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以上一下,合而成章”这跟中国画“道”是一样的。

5.2神韵

《易经》中有“阴阳不测而谓之神”这句话,实际意义便是指出了天地自然的微妙变化。阴阳不测乃天地自然之奥妙莫测的规律,能够把握住其之奥妙,成为通天地的艺术手段,于绘画之中契合天地自然的微妙变化方为神品。所以中国山水画中“神韵”是一幅画面背后画者对大自然的体会和理解将这种感情在绘画中进行抒发,使之升华。就像石涛所云“见用于神,藏用于心”,虽然它虚幻微妙,藏于很深的地方,但他还是可以被人类发现并运用的。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来源于现实中的自然山川,石涛说过“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子也。”【8】刘海粟也发出“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的感慨。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会到大自然之“神”,才能使画面产生神韵。清“四王”施法“元四家”一味的临摹,以效法“元四家”为师,最后使得古代山水画走到了走到了尽头一蹶不振。因为他们忽略了自然之道,违背了绘画的“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才能使画面有生命力,得阴阳之理才能是画面产生神韵。于是近代大师黄宾虹以自然为师才得“青城坐雨”和“瞿塘夜游”的顿悟,所以他才感慨道“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9】

当然最后呈现在画面上的肯定不是现实当中事物了,山水强调的神韵在画中就是“似于不似之间”的神似。不拘泥于自然的照相似的真实描摹。假设如果过多强调写实,会无形中削弱了画家的主观意志表达。《颐园论画》提到:“种种见景生情,千变万化,如此皆画才也”,所以物象只是载体,意境才是目地。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过:“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这与周易哲学理论上通过阴阳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变的“内在超越”,而达到与天与地与人相契合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一脉相承!是“神韵”之根本所在。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中国山水画可以说笔笔皆阴阳,处处含阴阳,阴阳之观念尽显于画中。得阴阳而万物生,所以一阴一阳是中国山水画中生命的来源,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奥妙所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并不是指山水、风月、林泉等表面现象,而是阴阳互生的自然规律以及奇正合道的天地之道。一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先生也说过;“字画秘诀在太极中。”一语道破画中玄机,足以说明山水画中阴阳观的举足轻重。中国山水画艺术和老庄思想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各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融互生、密不可分。想要画好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了解“阴阳之道”,对于提升画的意境和层次是很帮助的。

(0)

相关推荐

  • 国粹艺术名家——李保成

    艺术简历 李保成(李宝成)玄云斋主.生于1948年11月. 中国画学会会员.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奉贤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翰墨丹青书画社付会长. 上海浦东老年书 ...

  • 美术研究|石涛《画谱》的美学意义

    [摘要]石涛<画谱>在绘画起源问题上截断众源 ,首倡一画说 ,为画学找到了坚实基础 ,其作受直觉体验的禅思影响 ,避免了传统画论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不斤斤计较于已有的画法规则 ,而处处强调 ...

  • 国画中的母亲形象,美丽至极!

    小时候,在我们的眼中, 母亲心灵手巧.美丽能干.无所不会: 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 母亲孕育了我们, 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陪伴我们长大.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当代艺术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能否 ...

  • 国画中的母子情,满满都是爱!

    母子情 绣花 这是著名女画家王木兰(1945-),创作于90年代初的<母子情>系列作品,她以传统国画展示今人情怀,精彩动人,满满深情,是其追慕人间真.善.美的佳作. 母子情 看花 母子情 ...

  • 母亲节,品读国画中的母爱!

    让您发现 艺术作品的价值美 国风艺术在线 浴婴图 宋 佚名<子母鸡图> 清·康涛<孟母断杼教子图> 宋 王居正 < 纺车图> 清·钱慧安 <慈母图> 八 ...

  • 国画中的红柿子,事事如意

    孙其峰 事事如意 红红的柿子高高挂,事事如意好兆头 有"柿柿平安"."柿柿如意"好寓意, 色彩艳丽,美不胜收! 下面一起来欣赏国画里最美的柿子! 于非闇 事事如 ...

  • 最美,看国画中的鸟语花香!

    汪承霈 春花双鸟图 高其佩 桃花白头图 天津博物馆藏 余省 桃花双绶图轴 余省 花卉 1730年作 恽寿平花卉 恽寿平花卉 钱维城 花香鸟语 钱维城 1736年作 玉兰山雀 手卷 恽冰花卉图 石涛花卉 ...

  • 国画中鸟的九种画法

    主编:张枕石 1.初级飞羽    2.次级飞羽 3.次级复羽    4.中级复羽 5.小复羽    6.小复羽    7.初级复羽 写鸟,从顺序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落笔先写嘴,一种是先画背,前法的 ...

  • 学习国画中的晕染,调墨,用笔,反衬,过渡技巧,原来如此简单!

    学习国画中的晕染,调墨,用笔,反衬,过渡技巧,原来如此简单!

  • 兰竹题材国画中的湖石应用

    湖石是我国园林艺术中所特有的一种观赏性的石材,由于它的产地出自太湖,人们便称之为"湖石". 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赞美它的文章了,诗人在<太湖石记>中写道:&quo ...

  • 国画中花朵的万种风情

    花朵,从来都是美的代表.而画作中的花,因被画家一笔一笔地轻轻描画而倾注了独特的感情成为不凋的美丽. 今天,让我们走进黄君璧先生的画作,一起欣赏各种花的优美姿态.了解各自的花语吧. 黄君璧,不但是一代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