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企图发掘真相,却倒在了偏见和盲目面前 | 一次关于新闻、操纵和强权斗争的事件
- MOIVE -
赏味期限在凌晨
+++
「Truth」
我们发掘新闻和真相,却倒在了偏见和盲目面前
新闻业最常说的一个词,用来装帧「新闻理想」的精美的幻妙的封面的那个词,一定是「真相」。在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我们做的不是发掘新闻,而是发掘真相。真实、准确、客观、公平、透明…无数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实践的规范要求,最后都是为了避免悬在新闻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空中掉落,刺穿每一个新闻人热血澎湃的胸膛,溅污他们的新闻理想——新闻是在寻找真相,是扫去尘埃和对抗强权的利器。新闻业的力量来源就是真实的事实,他们用这些「真相」去对抗欺凌、阻止谎言、铸就黄金时代的新闻业传奇。像是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所报道的五角大楼文件案;像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
今天这部电影(《真相》)之所以想要推荐给大家,并非是因为它象征着新闻人「抗争」的胜利或者是「真相」的胜利。恰恰相反,它代表的是一种失败。这些失败不仅来源于政治当权者对于真相的恐惧所带来的强制遮蔽,更多的是来自新闻人自身的「失败」。匆忙的播出、被忽略的事实核查、武断的偏见以及盲目的骄傲。
从这部片子中,你可以看到新闻人对于行使「监督权」的渴望,你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强权控制的反对。一群努力想要挖掘「真相」的人,最后却败倒在他们追寻的目标上。
同时,你也能够看到,「真相」的追寻是如何被模糊化的,另一群不希望「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人是如何操纵着你的眼睛和嘴巴,让你的目光追寻他们的指挥棒,让你的嘴巴说出他们想让你吐露的字眼。
如果说这是一部关乎「新闻人」和「真相」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反映了在新闻业中,究竟有多少力量在争夺着话筒,有多少人在企图控制新闻业。
该片的女主CBS晚间新闻60分钟的制片人玛丽是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而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是美国著名主持人丹·拉瑟。
相信我,这是一部准新闻人乃至新闻人都需要深思的电影。
我们在寻找真相的同时,到底有多少力量在控制着我们?
/ 丹·拉瑟 /
// DAN·RATHER //
他曾经是CBS的明星主播
但是2004年对于乔治·w·布什的服兵役报道却让他黯然离场
···
如果你想了解丹·拉瑟,那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浏览器,输入他的名字,然后获得关于他是如何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工薪阶层家庭走进新闻学的大学课堂、成为CBS的明星记者以及创造出在CBS历史上第一次盈利的新闻节目《60分钟》。
从60年代开始,丹·拉瑟几乎会出现在每一次的重大历史事件中。
遇刺的肯尼迪、深陷“水门”丑闻的尼克松、黛安娜王妃的葬礼、“伊朗门”时期的老布什、历任总统大选和两次采访萨达姆的机会…
CBS董事会主席姆维斯说:“他亲历了过去40多年中的重大事件,在向美国公众报道这些事件及其影响意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2004年9月,也就是本部影片所讲述的CBS《60分钟》所报道的关于时任总统乔治·W·布什在1968年的越战期间通过关系手段进入国民警卫队,同时,布什在警卫队中擅离职守长达一年乃至更久的这条新闻中,丹·拉瑟被认为参与了这则被质疑是「造假」的新闻制造中。这对他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2005年3月9日,丹·拉瑟离开了CBS晚间新闻的主播台。
/ 后院篱笆原则 /
报道受众最关心的事实
···
丹·拉瑟在对电视新闻价值进行判断时提出过一个后来被总结为“后院篱笆原则”的标准。也就是说,怎样的新闻能够被选择以进入新闻报道中,他认为需要选择那些读者/电视观众最为关心的事实:
就像是两位主妇倚靠在自己的后花园里,她们闲来无事时会谈论的那种话题,她们最关心的话题,那就是新闻最应该报道的事实。
/ 新闻业的职责 /
我们都知道要承担社会责任
都明白要揭露真相挖掘事实
但是我们都不得不屈服于资本和权力
真正的英雄没有人愿意当
因为当英雄的人可能不用美元
···
在影片中,玛丽团队中的一员麦克在关于布什服役时长这则报道被质疑并且对此开始建立审查委员组之后的一天冲进CBS大楼几近咆哮着质问着:
这是让我觉得最为胆寒的一段:CBS的母公司是维亚康姆,而CBS所播出的关于布什、关于越战的新闻严重威胁到了乔治·W·布什的总统大选继而威胁到维亚康姆的资本利益。
所以CBS不再报道任何关于布什服兵役时间的新闻,甚至也不愿意继续跟进调查,表面上他们认定了这是一则虚假新闻,而实际呢?实际上是资本的力量正在与政治权力媾合,双方获益的同时,代价是公众的知情权和真相的沉没。
> 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在1947年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中强调,新闻业的新闻报道应该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新闻媒介机构不仅需要保持自我原则,还需对公众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 什么责任和义务?
美国的新闻界在20世纪初被称为独立于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它拥有利用新闻报道揭发丑恶事实真相、约束强权统治和监督政府机构相关权力实施的力量。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公众,起到一种对于其他三种权利的制衡作用。
但是,当新闻业不断地发生「集中化」、「垄断化」和「商业化」之后。大量的新闻资源掌握在了少数几家资本集团手中(单维亚康姆就掌握美国39家媒体公司),逐利化趋势使新闻报道开始转向以「盈利」为最终指标的企业行为——以“收视率”和“发行量”为目的。
同时,不侵犯母公司及广告商利益成为个大媒体机构的内部「惯习」,而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媾合又成为众多媒体机构“砍掉”新闻的惯例。
所以我们仍然拥有信念吗?我们仍然拥有追寻真相的勇气吗?
或许就像是电影里的丹所说的:“如果你报道幸存者节目中选手而不是种族灭绝中的幸存者,你的广告费就会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报道什么呢?
如果你说,我们和美国不一样。
那我会告诉你,我们不仅一样,我们甚至…
/ 真相 /
真相和事实真的不是一回事
事实如此但真相并非
我们需要花费一千倍的时间来挖掘真相
但最难的不是成倍的时间和精力
最难的是在找寻真相的过程中
你会遇到的成千上万次的
“不可以”
···
你知道新闻业的准则是什么,是报道事实。但是很多情况下,事实和真相并不是一回事。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沃尔特·李普曼说的。在2017年,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简直是大为不解,因为在我的词典详解中,我分明记得,事实就代表着真相,事实本身就是正确的,是无误的,所以才叫做事实。它怎么就不是“真相”了?
直到后来在我慢慢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做新闻中的事实并非是真相。
一个简单的例子。
齐达内在2006年的世界杯决赛上用头顶撞意大利球员马特拉齐的胸膛,随即被裁判红牌罚下。
齐达内顶人犯规这是事实,每个人都看在眼里。
但真相是什么?真相是马特拉齐对齐达内的母亲、姐妹等说了侮辱性的话语激怒了齐达内。
所以「眼见不一定为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真相往往比我们看到的事实复杂一千倍乃至更多。
在《真相》这部电影中,玛丽和她的团队看似是做了带有政治偏见的新闻报道,他们忽视了更多的消息来源的核查,似乎从一开始就认定布什一定是通过关系进入的国家警卫队然后以一种「刻舟求剑」的方法“按图索骥”地寻找到所有认为布什动用关系并逃避兵役的事实以为其安上「骗子」的头衔。
但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布什到底有没有完成其兵役期间的任务,是否是动用了关系进入的国家警卫队?
这些反倒是没有任何人关注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真相焦点的模糊化」。
但是同时,别忘记,玛丽和她的团队从一开始就忽略的一些工作,恰恰是使他们陷入到如此纠葛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从一开始,就从未质疑过自己手中的这些资料是否真实,也没有质疑过给予他们这些资料的消息来源的动机。
直到最后,玛丽也没有就自己最开始的这种「偏见」而低头。
在她说出这句话之前,画面里只剩下窗外的雨声和玛丽一瞬间从气势紧绷像一只暴怒边缘的狮子的状态中滑落,她就像一时间顿悟了什么一般,但是她仍然坚持:
No,sir,I don't think so.
本来他们有绝佳的机会去报道真相。但是最后,由于这些文件被质疑是伪造的,由于消息来源的动机以及谎言,由于这些急于发掘真相的从业者对事实核查的疏忽,对于自身偏见注入的忽视,由于播出时间的仓促,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反而失去了「真相」。
但是玛丽最后说的没有错。
当人们不想一件事情被公之于众之时,他们就会开始模糊焦点,没有人再去追问布什服兵役的时长问题,所有人都将矛盾的焦点指向了CBS这群报道了这则新闻的人——他们是不是怀有偏见,他们报道这则新闻的动机,他们的政治倾向等等。
但是这件事情呢?「真相」去哪了呢?
没有人关心。
我仍然抱持着信心吗
是的
因为我怕如果再没有人相信
那就真的没有人去做这些事了
···
在写这篇推送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之前做的「逃离新闻业」以及花花昨天发的推送。还想到了去年死去的八十几名记者,包括那名沙特记者。
·2018年10月2日,沙特记者卡舒吉在伊斯坦布尔的沙特领事馆中被杀害。沙特首先声称并不知道这名记者下落,但由于所有证据都指向他们,沙特最终承认卡舒吉是在审讯过程中意外死亡。
我在想,现在还有多少记者会为了「真相」而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是生命。有多少记者还称自己为记者,认为他们是肩负着报道真相的使命,而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也不是为了政治宣传?
我突然想起了在最近很热的美剧《切尔诺贝利》第一集开头的那段话:
愿我们到最后,都有追逐真相的权力和能力
晚安
ABOUT US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