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善 | 难忘的岁月(下)
阅读上篇:赵小善 | 难忘的岁月(上)
半夜,沙沙沙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宝鸡传来消息,人无大碍,只是摔晕过去了,头皮多处撕裂,缝了好多针。大伙儿这才长舒了一口气,悬在半空的心落实了。
食堂采用粮票管理。天气炎热活吃力,大家都很辛苦,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办好伙食。我们是计划内民工,国家每人每天补助半斤粮,每人每月补助二两油。柴火每人下山时捎一根就足够了。每天早上熬稀饭,不是大颗玉米糁子就是麦仁大米,柴禾管够,长时间熬的粥挺好喝。
面粉个人保管,随吃随收,面柜上面刚好能睡一人,我便由大铺搬进厨房。晚饭后刷洗锅再添水,余火把水烧的热呼呼的,大家你一盆我一盆洗完脚就休息了。
夏天夜短,临睡前用炉灰埋住余火明早容易复燃。再按每人二两标准,称好大颗玉米糁备用。
这一夜我似睡非睡,心里老惦记着大家反映的稀饭有馊味的问题。后半夜,我听见灶夫下床的声音,以为他方便去了。借着月光发现他蹑手蹑脚,揭开锅盖,端着玉米糁往锅里倒,
“住手!”
他愣了一下,“怎么了?”
“不能倒,这样泡熟的稀饭会发馊的。你是用寄锅水把糁子泡涨,水一开就让大家开饭,早上馍都热不透。大家很辛苦,你这样做有良心吗?”
他理屈词穷,嘴里“吱吱唔唔”。
“你必须舀出寄锅水,再添上新水,等水烧开后再倒糁子,多熬一些时间,少睡一会懒觉,做到问心无愧,行吗?”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卡车给我们上边的三岔工队和老寇、隔壁沟里的岐山岐阳工队送菜。有甘蓝、葱头、土豆、西红柿、红辣椒等。下山时他们再捎回柴禾。
后来才知道,距林区十几里外,有个叫171的三线工厂,他们的蔬菜门市部是国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就为我们办好伙食提供了物质保证。
菜送到没吃几天,辣椒也没吃几顿,我发现少了许多,我正纳闷,有人进门来,随手拿上大吃起来,
“这不是水果,你不辣吗?”
“你尝尝就知道了。”
原来他们那里的茄门红椒含糖量极高,尝不到辣味,只有稀罕的甜味。
这一年,林区的雨特别多。每逢下雨,灶夫都不愿意做饭,要大家各做各,也叫耍单丢。灶房弄的乌烟瘴气脏,乱不堪。主要原因是做饭相对轻松安全,雨天大家休息,灶夫还得继续无偿服务。他不愿吃这个亏,两月期满借此辞职,我们也只好顺水推舟换了灶夫。
据专家讲:一亩阔叶林,一年可蒸发300多吨水。因此森林多的地区雨量充沛。
一连几十天,都是后半天阳光明媚,后半夜倾盆大雨。早上云雾弥漫,山沟泥泞不堪,无法正常上班。还好大队规定,每下一天雨,记半天雨工,以完成基本劳动天数。
出门在外,不能老闲着,因此,场部充许我们就近采伐,每天只能勉强上半天班。大把的闲余时间就是打扑克,听我们领导不知讲了多少遍的西藏巢匪、延家河采石场等滚瓜烂熟的故事。再就是谝闲传,睡懒觉。
民以食为天,走到哪里吃饭都是头等大事,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两月后,陆续换来新人,灶房也住进了新灶夫,拉锁哥,小虎子和我共四人。也热闹了起来,新灶夫姓张,厨艺好,态度和谒,服务周到,大家都很满意。
在大家无事可做的时候,拉锁哥却认认真真看起了他中医方面的药书。(拉锁哥年长我10岁)这也是他住进灶房找清静,怕影响大多数人休息的原因。白天上班已经够辛苦了,但他坚持每天晚上点着自备的小油灯看书到深夜。有时我一觉醒来还见他没有入睡。碰到中草药便挖回来和药书上对照,尝其味,辨真假,做标本。
有一次,我们上班时见他在路边抱一种三叶草,象小豆苗,刨出后象小独头蒜。他说:“这药是半夏,毒性很大不要乱尝,”有人半信半疑,剥去带土的外皮,露出白嫩的果肉,小心翼翼的用门牙咬破,只舔了一下,“呸呸呸呸……”一连唾了几口,立时口舌麻木,嘴唇肿胀,几天都说不出话来。
在太白修路的三年里,虽然有电,他怕影响大家休息,也是躲在角落里点着他的小油灯,始终如一坚持着他的医生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八十年代初,成为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在家里开办了自己的小诊所。
2003年,他请我们在他家后院建新房,前院门诊病人不断。医生是照远不照近,好多患者都是慕名远道而来。劳动间隙,他请我们休息喝茶。
“哥现在有钱了,你们慢点干,不必象咱们当年那样辛苦,哥负担得起!”。
他见我读五七版短篇小说选,“兄弟你有没有作家梦?”,我只是懵懂的回答“只是爱好。”读完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篇至今难忘—《老水牛爷爷的故事》。在一次抗洪抢险中,老水牛爷爷抱病护堤。他听说河堤“挂柳”急需木材,砍下自己心爱的果树。河堤发现老鼠洞,如不及时堵住,就有决堤的危险。为了保护下游数十万人的生命财产,他凭着熟练的水性,多次沉入水底,终于摸到了洞穴,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洞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冲在危险的最前端,他身上展现的最纯朴的农民精神和英雄品质震撼着我年少的心灵,他无穷的榜样力量影响着我的一生。
八月天气还是很热的,午饭后大家休息一小时,又整装出发了,翻过一座小山梁,顺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向上爬去,到达料场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了。大家正坐在树荫下的木料上休息,有的脱了上衣,有的正在绑裏缠,突然,山上传来“沙沙沙”的吼声,“啊!”有人朝山上只一瞥,瞪大眼睛惊叫一声,慌恐地朝山下狂奔。大家不知道来了什么野兽?炸了锅似的夺路而逃。摔倒爬起来再跑,鞋掉了光脚跑,跑出百米,后面竟然风平浪静。大家这才收住脚步,心还在怦怦直跳。回头看,满坡丢甲撂盔,狼狈不堪,担袈、裹缠、衣服、鞋子。有的摔倒擦破了皮,只有一位伤的最重,摔倒被石子划破了胳膊,一寸多长的深口子,皮肤开裂,鲜血直流,大家让他捏住伤口不要松开,派人送场部请医生缝合。
人们五十步笑百步的说道起来,慢慢回到料场,只见几块牛头大的石头从山上滚下来,静静的躺在那里。
这时山上传来伐木的锯声和对话声,原来伐木组为了赶进度,提前上山撞落了石头,引起一场虚惊,时间定格在八月十日。
秋天,满山红叶,天气渐凉,瑟瑟寒风催叶落,山沟里铺满枯黄的树叶,踩上去有些松软。掉落的小树枝噼啪作响,打破了深山的宁静。山核桃掉落一地,可惜都被松鼠巧食,只留空壳。
我和同伴上到山顶,等料期间坐在树茬上休息。看见几毫米不等的年轮,记录着树木的沧桑,成材树一般都在三四十年。
在植被脊薄的地方,也有成材树被大风吹倒翻根,有的枯死,还是有些可惜,它们的枝叶早已衰竭消失,只有树杆孤零零的伸向天空,宣誓着它们与大自然的抗争。蚂蚁无情地蚕食着它们的躯体,上下穿梭为它们筑巢,奇怪的是那里的蚂蚁都是骄傲的翘着屁股跑。
这山看见那山高,转过山梁放眼仰望,高峰入云,绝壁悬挂。而最令人赞叹的是石缝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
我和大森各自用石块在木料的小头钉牢钉牛,他拉㭎木,我拉漆木(我是不怕漆的)。他年长我几岁,我们一前一后拉开距离运木,木料时不时会撞滚山沟里的活石。到半山腰,坡势稍缓乱石凸起,向下是两丈多高的悬崖,必须用力猛拉使木料斜飘而下,才能顺利拉走,用力不足顺石崖栽立乱石之中就麻烦了。只见大森咬牙猛拉,但凸石丁住了木料,再使劲猛决,木料尚在,人已飞下悬崖。
我脑袋“嗡”的一下瞬间空白,完了完了。但还是本能的迅速顺着右边山坡不顾一切溜了下去,只见乱石窖里两条腿一动不动,我惊呆了。当我走近刚要伸手时,腿动了一下,我赶紧用力拉他出来,他竟然踉踉跄跄奇迹般的站了起来,我上下打量,只有额头擦破了皮,渗出血迹,我上下摸他的胳膊腿有没有疼痛感,让他活动活动看有没有骨折,结果一切正常。我高兴的蹦了起来,我的伙伴捡回一条命。原来他一头扎进贯满树叶的石洞里。
夕阳西下,当我们正在吃晚饭的时候,领导参加完场部紧急会议回到住地。通报岐山岐阳工队因拉摞木料,钉牛脱落,一人从六七米高的摞子上摔下而亡的重大事故。噩耗传来,大家心情十分沉重,端着饭碗难以下咽,二十出头的青春年华,新婚不久,就这样把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大森林里。
经过这场大的变故,岐山工队无心恋战,卷旗收兵背鼓回营。空出临路坐西向东黑洞洞的帆布帐篷。不久,我们离开东边山沟较远的宿舍,搬到岐山工队住地,灶房案板上留下岐山铡面匠用过的木杠子。
漆黑的深夜,秋风吹打着帐篷,树叶沙沙作响。山鸟一声声勾魂似的哀鸣,似在发出一声声不舍的哭诉和伤痛的惨叫,或是引魂鸡没有尽到责任,遗失了阴魂,迷失了方向。一人不敢走出帐篷,只能忍着,等待几人才敢行动。
南山是宝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帐篷后边一股清泉涓涓流淌,上游吃水,下游洗衣。清泉旁边长着一棵巨大的板栗树,举头仰望树冠丰满枝叶繁茂,黄灿灿毛茸茸的板栗挂满一树。胆大的上树用棍打,胆小的树下捡。板栗外型比蓖麻大,刺坚硬锋利,带帆布手套都得轻轻的捡。大家迫不及待的用石头砸出果仁,放在锅里刚炒熟,就被哄抢一空。烤红薯般的甘甜味,刺激了大家的味蕾,打板栗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雨过天晴不便上班,吃过早饭,弯刀、斧子、马锯被抢了个净光,满山架岭仅有的板栗树无一幸免遭到砍伐,一直砍到山下河边,对面是护林站,被护林员发现追上山收走锯斧。
我们四人正在打扑克,只见夕然慌慌张张走进宿舍,来不及脱鞋,拉开被子蒙头盖被躺在床上,不停抽搐发抖。
正在这时走进一个陌生人来,四下张望好象在找什么人,
“你们工队有老石(叔)和老白(伯)吗?”
“没有啊,我们只有张赵两姓。”
他先是一愣,接着一拍脑门好象悟出了什么。
“不,一定是你们工队的,他们前走我后撵,刚转过弯就不见了。你们的人不但砍了板栗树,还慌报姓氏,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我有锯斧铁证,你们领导不在,我去场部告你们。”说罢愤愤离去。
滥伐林木,慌报姓氏,戏弄护林员,企图蒙哄过关。场部高度重视,全场通报批评,做出深刻检讨,罚款一百元,所砍林木按规格截好,堆摞路边。
我们去凤县唐藏买补助粮期间,顺便看望了60年移居这里的赵氏宗亲,那是因三年自然灾害连年饥荒,政策充许自找对象,可迁移山区落户,我们村迁移唐藏就有四户。
我们感恩大山,感恩巍巍秦岭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的亲人,让我们度过了历史上一个个生死难关。
伐木处处充满着凶险与危机,正是最艰苦的环境,最困厄的境遇,才淬炼出我们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苦奋斗的精神,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为包干到户的大改革奠定了基础。为改革开放城市的迅速崛起,农民工乌黑的脊梁托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
六、七十年代,秦岭林区的木材是计划内紧缺物资,凭票供应,它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0年前后我国还大量进口木材,直到2000年木材市场逐渐萎缩,以建材为目的的速生树种如:杨树、桐树等逐步减少,以美化环境为主的景观树种成为植树造林的主栽。辛家山林场也早已放弃了以采伐为主的经营模式,封山育林,美化环境,华丽转身为“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