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散漫”的袁隆平,一稻便是一生 | 财知道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水稻科研工作,对待科研他不怕失败嘲讽,攻坚克难,对待成名他完全不在意,生活中喜欢自由自在,讨厌打卡和开会。“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这是网友对他的评价。
“有时洒脱,有时严谨”,凤凰网财经整理了袁隆平院士过往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的片段,谨以此文纪念为中国和世界杂交水稻的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做科研不要害怕冷嘲热讽”
在科研问题上,袁隆平的态度向来是严肃的。在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即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
水稻的研究并不容易,离不开田间地头的实践。曾有人问他,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哪个最重要?袁隆平说,“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最开始的研究进展很慢,6年间突破甚微,团队成员不敢汇报,袁隆平鼓励的说到,“100次实验有一次成功就很好了”。
无数次的失败,没有打击他的信心,对于科研他有足够的坚韧,他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无数次失败后,质疑声不绝于耳,其中不乏业界权威,甚至他的试验田也被毁害过。对此,袁隆平没有吭声,他相信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坚持总可以达到。袁隆平经常提醒学生, “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在这种心态下,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此后不久便进入“两系”育种的研究,同样的遭受质疑和批评。曾有记者问袁隆平,三系法杂交稻你可以吃一辈子,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袁隆平说。
“借助科技进步,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这是袁隆平自己的坚持。
凤凰网财经曾在采访中询问袁隆平,关于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应该坚守?
袁隆平回应称,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一个国策。必须要保。“我不知道这个耕地红线有的人说不要保是什么理由,我搞不清楚,但是我觉得肯定得要保呀,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个基本的东西怎么能不保呢?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决保护,不能突破。保不了,耕地就会越来越成问题,没耕地哪来粮食呢?”
追求高产的同时,袁隆平也在不断的反思可能存在的问题,疫情以来,公众对怎么保证粮食安全提出质疑。
袁隆平回应凤凰网财经时说到,从我们目前拥有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来说,我们是不会存在粮荒的。但当前不能放松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因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农民不愿意再种粮食,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是一个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杰出先驱科学家”“改革先锋”……袁隆平一路被冠以了各种头衔和荣耀,他很感谢这些,但又不太在意这些名号,他总是自称“农民”。
曾有记者问他获得了这么多的国际性大奖,最看重的是什么奖?是否喜欢网民对他人民科学家的称呼?
袁隆平答道,“我的确得了很多国际性奖,很难说喜欢哪个,我认为这些奖都差不多,都是国际上的荣誉,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什么农民科学家,我是科技工作者,顶多就是农学家,科学家谈不上。”
2006年超级杂交水稻三期正在攻坚阶段,袁隆平给自己定下了2010年冲刺亩产千斤的目标,“老骥伏枥,志在千斤”他说。当被问到,70多岁提出这样艰难的目标,不怕失败后,对不起自己的英明吗?
袁隆平答:搞研究不能怕失败,我是为事业,又不是为名利。不能说我没有名利思想,只能说我比较淡薄。
关于名利的看法,袁隆平说,“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薄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的袁隆平,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网友一度把他成为“90后梗王”,他喜欢玩排球、游泳、跳舞等运动,游泳拿过武汉市第一名,用他的话说排球也是“everyday打”
他曾说过,自己有8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
1999年10月26日,大会堂小行星命名仪式上,由河北中国科学院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该行星的命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观测站在1996年发现行星后,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因此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纪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便将其命名为袁隆平星。
对此袁隆平说,“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自由散漫是袁隆平给自己的定义,他不喜欢打卡上班,也总是想办法逃掉一些会议,在他看来,科学家自由很重要。
在一次回国就任的记者群访中,袁隆平的开场白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我爱自由散漫,的确,我喜欢自由自在。与记者见面,我感到压力非常大。人怕出名,出了名之后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
这点在袁隆平上学的时候就有体现。
袁隆平:(学习)差是差一点,说老实话,我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小时候就喜欢游泳 。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在重庆读书,日本飞机天天在轰炸,我们就跑到河里游泳躲避轰炸,后来干脆就逃学,不上学。我喜欢的课成绩就好,不喜欢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数学没学好,初中学正负数的时候,负乘负要得正,我不懂,就问老师为什么,他不解释反而要我呆记,我从此不感兴趣。结果数学就没有学好。我同桌的一个同学(后来也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数学成绩很好,但他不会游泳。我们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习题。他倒是学会了游泳,后来在游泳比赛中得了第二名,我对数学还是一头困惑,还是不懂。
不管是生活上自由散漫的袁隆平还是科研上攻坚克难的袁隆平,这个老人自30岁至90岁一直未曾离开田地,嘴中念着的是“水稻突破XX斤”的目标,心里怀着的是“不要再让人们挨饿”的信念,日拱一卒,袁隆平从未放弃。从最初的亩产7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1000公斤,如今已经达到了亩产逾1500公斤,袁隆平做到了。
如今的袁隆平院士已经回归了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黄土。他曾说过,自己在梦中看见了像高粱一样高的杂交水稻茎秆,扫帚一样大的穗子,葡萄一样结的一串串的稻谷。相信他会在另一个世界实现这个梦想,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乘凉,看着后面的人继续他未完的梦。
【参考资料】
1、《我喜欢自由自在 袁隆平妙答记者集体采访》
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524/105553_2.shtml
2、《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https://mp.weixin.qq.com/s/8bnXZ_Hehh0-nSFEqlxttQ
3、文晔.袁隆平:爱好自由,特长散漫[J].中国新闻周刊,2006(21):58-59.
4、《追忆袁隆平:中国不会有粮荒,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