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京大戟
一、 典籍摘要:
《名医别录》,“预腋痈肿,……利大小肠。”
《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本草纲目》:“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利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甘,性大寒,有毒,入十二经。主水胀蛊毒,癥结腹满,急痛发汗,利大小肠,通月经,堕胎孕。”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泻水饮之停留,通经脉之瘀涩。”
《本草汇言》:“逐诸有余之水湿、湿热及留饮、伏饮在中下二焦,为蛊毒,为胀满,为大小便不通,用之立时奏效。”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京大戟素、大戟醇、大戟酸、大戟苷,以及生物碱、有机酸、鞣质、树脂胶、多糖等。
作用:本品有泻下、镇痛、镇静、抗肿瘤等作用。
药理:动物实验表明,大戟根的乙醚和热水抽出液均有剧泻作用,但无明显利尿作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