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被父母标榜为“节约”的行为,会让孩子活得一生累,难出息

俗语说:勤俭节约是传家宝,但是有的父母所谓“节约”行为,却没能给孩子带来好习惯,反而容易造成孩子自卑、敏感,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几个被父母标榜为“节约”的行为,会让孩子活得一生累

事例一:大家一起外出,不能买东西

歪妈邻居小王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平时一栋楼的几个同龄孩子玩得很投机,于是节假日,几家人相约到附近公园玩。孩子们去公园玩的时候,在路边看到卖饮料或者卖小吃的,家长们便给孩子一起买来吃。小王家的孩子很奇怪,从来都不吃其他邻居给他买的食物。歪妈有一次问他:“你为什么不吃呀”?孩子说:“妈妈不让我吃,如果我吃了其他家长买的吃的,我妈也得给别的小朋友买,这样很费钱,要注意节约,所以不能吃。

家长的这种“节约方式”,实际上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融入到集体环境中。

事例二:只接受别人给予的,不给予别人

孩子进入集体环境后,每逢六一儿童节或者迎新年联欢,幼儿园或学校都要组织联欢会,这时有的小朋友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带的零食,但也有小朋友则总是接受别人给他的零食,自己的零食却从不给别人。老师有一次问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不和别人分享自己的零食?小朋友回答:“因为妈妈告诉我,这些零食很贵,不能给别人吃,只能自己吃,要懂得节约”。

妈妈这种节约方式,让孩子不敢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如果孩子在一个集体中只会索取,而不懂得分享,那么长期以往就交不到朋友,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在一起。

事例三:不能去饭店吃饭

之前有一个同事,曾经谈了一个大订单,眼看马上就要签合同了,客户却不愿意继续和他谈了,要求公司换一名负责人,结果这个订单落到了其他人手中。一次聊天中,歪妈问同事:“怎么谈的好好的,都快签约了,又换其他同事负责呢?”同事一脸无奈的说:“因为一顿饭。”

原来,当时一次会谈完正好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客户暗示让同事请他吃饭,结果这么一件小时同事却犹豫了,因为在她的记忆中,妈妈从来都不让他去饭店吃饭,认为饭店太贵了,本来食材没有多少钱,却要付超出成本几倍的钱,所以她每天上班都是带饭来吃,所以当时就推辞了,因此引起了客户的不爽,一个大定单就这样无厘头地错失了。

节约不是抠门,家长别把孩子误导了

孩子年龄尚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受父母影响比较大,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明白:节约和抠门不是一回事。

如果父母教孩子不浪费,珍惜粮食、珍惜资源、珍惜日常用品,这确实是正确的节约习惯。但可怕的是有些“抠门”的行为也被父母标榜为“节约”,比如上面案例中体现的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爱贪小便宜,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求过于严苛等,这些都不应该是我们提倡的节约,而是小气、抠门的行为。

如果从小养成抠门的习惯,显得斤斤计较、不大气,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有大出息的,因为这样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很难赢得他人的友谊;而且小气的性格本身也会导致孩子过于关注一些不必要的小细节,而失去了大气和大局观;还让孩子生活得特别累,想买件东西时都要内心纠结很长时间,还哪有精力去干大事情。

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避免错误的过度节约行为。

父母如何教会孩子正确的节约行为

通过生活中具体场景

家长可以从生活中具体的事情着手,比如:吃饭时,家长让孩子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把饭洒了,也不要剩饭。随手关灯、关水,这些点滴的行为,能促进孩子养成节约习惯。

用好图书、视频等资料

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图书和视频,了解某些地区和国家,还有一些和他们同龄的孩子,连饭都吃不上,所以要节约资源。孩子的同情心都很旺盛,这样的事例很容易触动他们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自然会自发地节约。

歪妈结语:

家长给孩子培养节约意识和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整天把家里没钱此类话语挂在嘴边。俗话说:过犹不及。家长不要过度的强调和解读节约,会让孩子内心萌生出自卑感,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行为,而应该利用日常场景教会孩子正确的节约。

今日话题:家长应该怎么教孩子节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