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热带雨林风情 尽赏云南生态之美
思小高速风光 云南交投供图
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象爸爸”和他们救助的亚洲象
成群的萤火虫在植物园里飞舞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供图
这是中国首条穿过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一路上从台地茶园到田园风光,再到山高林密的热带雨林,纬度的变化被浓缩在了道路两侧的植被中。4月12日至16日,“沿着高速看中国·走进云南”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上了这条有“中国最美高速公路”之称的绿色、生态公路,从普洱市思茅区一路向南进入西双版纳,看这条穿越热带雨林保护区的高速公路之美,感受沿途的热带雨林风情,尽赏云南生态之美。
思小高速“小档案”
思小高速公路是普洱市(原思茅市)至小勐养高速公路,是昆曼公路连接中国的第一站,路线全长97.7公里,其中普洱市境内25.1公里,西双版纳州境内72.6公里。公路于2003年6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4月6日通车。
风景美
穿梭在热带雨林中的景观大道
思小高速公路是中国首条穿过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其中共有37公里穿越了小勐养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带,是国内唯一一条2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进入思小高速公路西双版纳段,映入眼帘的是普文坝子“一望无际、袅袅炊烟”的田园风光。越往南走,道路两侧植被的变化就越明显,公路两旁成片的橡胶林让人一下子陶醉在热带风光的迷人意境之中,
“作为昆曼大通道的重要路段,思小高速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次全部采用本地物种进行公路绿化,第一次全线标志标牌采用了中英文对照。”云南交投普洱管理处督导员徐景江介绍,思小高速路侧主要种植本地树种有榕树、灯台树、凤凰木、假槟榔、大王棕、大油棕、刺桐、紫薇、红花羊蹄甲等乔木,约11.2万株,主要种植叶子花球、扶桑、黄金榕球等灌木及木春菊、朱蕉、红桑等地被,绿化美化约109.97万平方米。
作为一条生态大道、景观大道、绿色通道,思小高速公路从立项、选线、建设,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公路施工前期,西双版纳州环保督办科对辖区内施工的13个合同段的进场临时便道进行勘察划定,在划定近70条临时便道的工作中,做到了避开林木区域,选择荒地或拓宽原有人行窄道作为临时施工通道,保证了施工队伍和材料、机械顺利进场。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桥梁下部及路基边线附近树木的采伐,对桥下高大的林木采取截枝断顶的方法尽量予以保留;对公路沿线珍稀植物挂牌保护,不能动一枝一叶,对线路中桥墩位置的珍稀植物实行迁移保护。
生态美
为保护古树 多花30万元延长引道
在野象谷北互通区有一棵270多年的古树,长在规划线路的中央,因迁移后很难成活,为此,建设方多花30余万元延长引道,绕开了古树。通车后,古树成了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进入野象谷隧道前要经过很长一段高桥,桥下是野象固定的“象路”。2003年11月的一天,一野象群走到大桥附近项目部炸药仓库旁待了一夜,第二天依然没有离去。仓库保管员唐加军发现,原来是一头母象将这里当成了“产房”,象群就地把这头母象围了起来,直到两夜一天后小象出世,母子恢复体力后象群才离开“产房”,悠然自在地走入了密林深处的家园。此时,施工人员正在大桥附近正常施工……
徐景江说,这样的故事在思小高速的建设中不胜枚举。因为公路要穿过野象谷,为了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参与建设的3万多人默默进驻、悄悄动工。每当野象出现时,项目部就及时通知附近的作业点暂停施工,组织专人防护,疏散围观群众。道路建成后,通过桥梁为野象留下通道,同时设置了人性化的标志牌,提示过往驾乘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
配套修建旅游环线公路串联起多个旅游景区
沿着思小高速一路向南,距离普洱市区31公里的太阳河自然保护地就隐匿在道路一侧的高山密林中。这里由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两部分组成,总面积13701.7公顷,有着全球同纬度地带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8.8%。目前,保护地范围内已知有高等植物2100多种、动物800多种,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局长张登林介绍,上世纪90年代,普洱市曾经引进过多家企业,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旅游设施建设。然而,当时从普洱市区进入森林公园的交通只有一条弹石路,车程需要2个多小时。“由于交通的限制,这里以前就是个死角,很多旅游设施建成之后就没有用过。”张登林说,思小高速开通后,从普洱市区出发,只要40分钟就能到达。
思小高速开通后,普洱市于2011年启动了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建设,配套修建了全长76公里的旅游环线二级公路,连接思小高速普洱南高速口和南岛河高速口,沿途串联起了多个旅游景区,可以让游客实现不走回头路。
森林体验师带你与野生动物亲密互动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一期项目犀牛坪景区2013年底建成运营,成为国内少有的能在野外环境中与众多珍稀野生动物亲密互动的景区。走进景区,树林之间不时传来长臂猿兴奋的欢迎声、犀牛悠闲地躺在地上晒太阳、湿地里十余种鸟类在空中盘旋着、在森林体验师的引导下游客与“网红”小熊猫亲密互动……
据介绍,景区内90%的员工是来自周边的村民,所有的森林体验师、动物观察员等都是熟悉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当地人。
“那只是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两只是白鹭,是不同的品种;头是黄色那种叫牛背鹭,专门在牛背上找虫吃……”今年47岁的动物观察员鲁梅从墨江县文武乡来景区工作已经7年多了,主要负责景区内涉禽鸟类的管养。观察鸟的数量和健康状况、投喂食物等工作,都是她“一手包办”。从最初啥也不懂到现在,鲁梅已经能对景区里的大部分鸟类如数家珍。
在景区建设的同时,连接景区周边村庄的“毛细血管”也先后打通,让周围群众有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种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犀牛坪景区建成运营以来,年均入园游客40余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平均每年解决社区300个就业岗位,劳务收入近700万元;带动周边农家乐餐饮20余家,年经营收入600余万元。
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26名“象爸爸”悉心照顾大象们的饮食起居
从思小高速野象谷收费站出高速后,进入了野生亚洲象聚集的野象谷。距离野象谷景区5分钟车程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以下简称“救助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救援和繁育研究为核心的科研基地。先后参与救助野生亚洲象23头,成功救助11头,并且成功繁育出9头小象。
在救助中心,目前一共有26名“象爸爸”照顾大象们的饮食起居。这些被救助回来的亚洲象,有的曾被铁夹夹伤,有的意外滚落山坡受伤,有的被象群遗弃……在“象爸爸”们的悉心呵护下,迎来了新的希望。
2015年8月17日,一头刚出生不久的小象闯进了普洱市思茅区橄榄坝一户村民家中讨要食物。在接到求助后,救助中心的医生和工作人员马上赶到现场。“亚洲象怀孕期长达18个月至22个月,母象是不会轻易遗弃小象的。”救助中心科普讲解员周意喜介绍,在现场查看后,救助人员发现小象有严重的新生儿脐带感染且伴有心率不齐的症状。
“以前老人都说小孩子身体不好,取个土名字好养活。”周意喜说,由于小象在羊年出生、羊年救助,所以大家给它取名“羊妞”。5年过去了,“羊妞”在“象爸爸”的照料下健康长大。虽然已经长成了身高1.7米、体重1.3吨的“大姑娘”,但直到现在,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心每天都是悬着的。刚到救助中心的时候,“羊妞”每天要喝掉3头山羊的新鲜羊奶。2岁以后,新鲜山羊奶已经不能满足它的胃。直到现在,“羊妞”每天都要喝40公斤定制羊奶粉。
每天带着大象们到森林深处做野外训练
“象爸爸”每天对大象进行常规体检、卫生清理、洗澡、喂食、野化训练等。顶着4月30多摄氏度的高温,“羊妞”的“爸爸”陈继铭带着它上山开始做野化训练。
其他大象都在“爸爸”们的带领下,往丛林深处走去,“羊妞”却一直赖在陈继铭身边。“只要我在这里,后面两个'老爸’根本喊不动它。”从2008年救助中心成立以来,陈继铭在这里工作了13年,和“羊妞”感情最深。只要他一出现,“羊妞”就如影随形。虽然语言不通,但陈继铭最懂“羊妞”的喜怒哀乐。
看着“闺女”一天天长大,陈继铭最希望的,还是它能回归自然的怀抱。陈继铭说,大象是群居动物,要让救助中心的大象融入其他野象群并不现实。研究人员也在思考能否让救助中心被救助的大象组成一个新的象群,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任重道远。为了让大象能够适应野外生存,“象爸爸”们每天都带着大象到森林深处做野外训练。“每天要走两三万步,进入旱季后,走的距离更远。”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门外汉”也能感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乐趣
沿着思小高速,最后一站,采访团来到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人创建,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说起植物,不少人会觉得无趣乏味。大榕树的树干内为什么是空的?跳舞草真的会闻歌起舞吗?神秘果是怎么让食物变甜的?……作为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普讲解员会带着游客去寻找答案,让普通人感受到植物世界的乐趣。榕树的树干空心是因为榕树的种子会选择高大的树木作为“绞杀”对象,在老树被绞杀死亡后,包围在外面的新树根系也已经深入土壤茁壮生长;跳舞草的小叶片对声波极其敏感,受到声波刺激时会随之上下摆动;神秘果并不能让食物变甜,而是因为神秘果中的一种变味蛋白酶暂时改变了人的味觉。
建设13个永久固定的生物多样性大型动态监测样地
夜幕降临之后,随着讲解员手电筒发出的光束,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又是另一个“动物世界”。白天栖息在山林草木间的动物都开始出来活动,蚂蚁忙着筑巢,萤火虫闪着光发出求偶的信号,蜘蛛重新织起网等待“猎物”上钩,草丛中的一种小蜘蛛发出了钻石般闪耀的光,静谧的空气中只听得到蝉鸣蛙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学传播主管杨振介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建立以来,一直做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代又一代的植物学家南下祖国西南边陲,持续开展植物和生态研究,在热带雨林生物本底调查、监测、理论研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在中国云南、泰国、马来西亚东经101度左右的森林分布区中,建设了从寒温性针叶林到热带低地湿润雨林的13个永久固定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大型动态监测样地(16~50公顷),中国科学家已逐步成为中南半岛森林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领军力量。
本报记者 孙琴霞 摄影报道
作者:
来源: 春城晚报
内容来自懂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