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试谈京剧锣鼓点的名称由来及其形成

近年来,读了不少关于京剧打击乐的工具书和发表在各种杂志的相关文章,而关于锣鼓点方面的几个很重要问题,却无人涉及,故笔者愿做“引玉之砖,”以期引起专家和打击乐工作者的关注。如果说有关打击乐的沿革及其功能等属于一般常识性问题,那么笔者关于锣鼓点的名称由来及其形成等则属学术问题了。因手头资料匮乏,又无成文可鉴,只好凭借自己的粗浅学识和点滴经验勉强为之,不妥之处恳请读者、专家不吝赐教。

一、 锣鼓点名称的由来

京剧锣鼓点都有其具体名称,诸如【导板头】、【凤点头】、【四击头】等等。那么这些具体的锣鼓点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可以肯定地说,是艺术家们经过研究探索、深思熟虑而后命名的。所有锣鼓点都有着十分贴切而又非常准确的名字。有些名字,既生动形象又易于牢记,绝非仅仅是一种符号。说到其名称由来,不得不佩服我们老一辈鼓师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笔者揣摩艺术家的思路。粗略归纳依据有五:

一曰依据数量。就是锣鼓点中大锣和铙钹所演奏出来的“点儿”的总和。比如,【三锤】,是由“三击”而名;再如【一锤】、【四击头】等莫不如是。

二曰依据速度。就是锣鼓点的快慢节奏。比如【急急风】。其本身节奏比较快,又是用于武打及紧张气氛之中,故冠以形象而又急促的名字,是恰到好处的。又如【长锤】有快慢之分,皆是根据其速度而得名。再如【撤锣】,一个“撤”字即把其速度规定下来,很贴切。

三曰依据音形。这是从听觉上加以分析。所谓“音形”即是说音响的形状。当然音形是不可视的,但可以听得到、感觉到。比如【反长锤】(也称【闪锤】),它是【长锤】的反打,听起来很容易分辨。又如【水底鱼】,也是从听觉上感到其曲折、形象的音形,,给人以鱼游水底的印象,这个命名既有趣又夸张。再加上此点多用于人物赶路,更可见老艺术家们那丰富的想象和思维的准确。再如【纽丝】、【撞金钟】、【冲头】等,都是听其声命其名,而得其“意”,最终得其用的。

四曰依据动作。就是人物行文或唱腔。比如【导板头】,它是导板第一句唱腔的引奏,也是开端,有引领下面唱腔的意味,故名。又如【望门】,是由人物“一望两望”的动作而命名。再如【搓锤】,有的表现人物情绪激动时甩动髯口、有的表现人物染病时的踉跄脚步,都要用【搓锤】配合。还有【哭头】,是由【哭头】唱腔而名。

五曰依据美化。就是给锣鼓点一个美称。戏曲艺术素有爱美的传统,比如把寒儒所穿的叫花子衣裳冠以“富贵衣”雅称,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同样,给锣鼓点命名也未忘美化,比如【凤点头】、【双飞燕】等。其他如【冷锤】、【吊钹】是由情绪而名,【撞金钟】、【一锤锣】是由音响及其鲜明的节拍而命名的…..总之,这些锣鼓点的名称,都是老艺术家的心血结晶,不仅被打击乐工作者和表演者牢记于心用于表演,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被人们用于比喻或开个玩笑!由此可知,打击乐及其锣鼓点不是深入人心了吗?

二、锣鼓点的形成

同任何事物一样,其自身发展无不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打击乐的锣鼓点也不例外,同样也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演变过程。然而,它的发展和演变是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它是根据表演者的舞台动作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即先有舞台动作,后有锣鼓点的配合。

最早的舞台动作,包括台步、身段、举手、投足和各种舞蹈,其起步阶段还比较简单,因此,与之相匹配的锣鼓点,也不是很复杂。舞台上所表现的打斗动作,也仅仅是“过来过去”的几套动作。同样,唱腔的板式和旋律也远不及现今丰富。当时的锣鼓点简单归纳只有3个——【急急风】、【冲头】和【抽头】。现在的近百个锣鼓点都是由这3个基础锣鼓点派生出来的。进一步讲,这3个锣鼓点是基础,是“母点”,其他锣鼓点是“子点”。也就是说有了这3个“母点”,其他众多的锣鼓点才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当然,这也是通过对舞台动作的分析而得来的结论。简单的舞台动作(诸如上下场,不复杂的开打和唱腔的领奏等等),只需要【急急风】、【冲头】和【抽头】就足以完成任务了。

随着艺术自身的不断发展,舞台动作不断丰富,原有的锣鼓点就显然不够用了,这就逼着艺人们去研究、去琢磨。于是聪明的前辈们,就想到了从这3个点子去分化、演变、发展,这样就产生了【五锤】、【住头】等点子。【五锤】显而易见是从【冲头】分解出来的,是【冲头】原节奏型有规律、有棱角的慢奏;【住头】(俗称【软三锤】)也是从【冲头】分离出来的,【冲头】的前三击,经过规整,加上“开头”不久成了【住头】了吗?还有【四击头】、【长锤】等都是从【冲头】分化、演变而来。而【乱锤】,【望家乡】(也称【紧锤】、【串锤】)等,则是从【急急风】脱胎而来。而且,严格说来,【急急风】里含有【冲头】的因素。【乱锤】是【急急风】前七锣的反复演奏,也就是把【急急风】的前七锣经过处理,节奏变得飞、更鲜明、更有规律罢了。【望家乡】同【急急风】的演奏相差无几,只是前者是单楗子,后者是双楗子,前者是唱腔的引奏,后者速度要快于前者。【望家乡】既有【急急风】的意味,又有【冲头】的养分,前面的几击是【冲头】节奏的变奏,后面则归入【急急风】了。

最后分析一下【抽头】。【抽头】又名【滚头子】。曲牌里有锣鼓经的点子,差不多都是【抽头】的变奏。可见其“子点”之多。除此,还有京剧的【纽丝】、【凤点头】,河北梆子的【尖板】(现已被京剧移植过来)等,都脱胎于【抽头】。【纽丝】是【抽头】的简化,【凤点头是【抽头】的变奏,而【尖板】则是前面加了个【住头】。可以说,【冲头】是基础之基础,可列3个点子之首,很有可能第一个点子就是“冲头”,是否有其原型,不得而知,,但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可见一斑。以上对否?仅一家之言而矣!

三、 锣鼓点的设计

这是个大题目。一出传统剧目的优劣,固然与演员有着重要关系,但锣鼓点安排的是否恰当,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锣鼓点的设计同整个演出质量息息相关。

要想把锣鼓点的设计的恰到好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研究剧本,确定基调

研究剧本,首先要知道剧本的内容,是正剧、悲剧,还是闹剧、喜剧,是唱功戏,还是做功戏,是文戏,还是武戏(含舞蹈动作)。明确这个问题以后,就可以确定锣鼓点及使用锣鼓的基调:即以大锣为主,还是以小锣为主,还是各自侧重。因为这个问题关系重大,处理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费力不讨好,演出效果不会有光彩。

2. 着眼全局,突出重点

安排、设计锣鼓点同编剧本、写文章一样,要有高潮、有停顿;编剧本、写文章,要有个构思,也就是打腹稿的过程,哪要繁,哪要简,哪里需要强调、夸张,哪里要一笔带过,都要明确于心。设计锣鼓点也必须如此:在立戏之后设计者就要有个大概,即哪场戏需要大鼓,哪场戏需要小锣,哪个人物上场用什么点,哪个情节需要什么点去加以突出和烘托,哪里多用锣鼓,哪里不用或少用。要尽量做到“锣鼓少而不嫌其简,锣鼓多而不厌其烦”,恰到好处,不温不燥。除此,还必须根据导演的提示,把重点场子重点情节明确起来,以便在设计锣鼓点时有所侧重,有所突出,不致顾此失彼、杂乱无章。

3. 力求精确,避免重复

一个好的锣鼓点设计者,从不乱用锣鼓点,如果锣鼓点用的过多,会把演员的表演空间占去相当数量,使其表演陷入繁琐、杂乱境地,而且使观众接应不暇,感到乏味。要以剧情、人物、动作的需要为前提,去筛选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锣鼓点,力求准确。这里就有个“死点活用”问题。过去,有不少鼓师在这方面表现出极高的艺术素养,他们常常把死点用活了,打出了人物,打出了性格,打出了感情。既与演员表演达到完美的和谐,又能让观众从锣鼓声中体味到许多“戏”的内涵,留下玩味的余地。所谓死点活用,就是准确地使用锣鼓点,把人物的情绪、神采更具夸张力的表现出来,不仅演员感到痛快,观众也觉得过瘾。

重复使用锣鼓点太多,则属大忌。好鼓师一般情况下不会在同一场戏中,甚至同一人物身上,使用相同的锣鼓点(除特殊需要,这时的重复也是一种突出和强调)。因为没有意义的重复会相互抵消其应有的作用,会给演员乃至观众造成听觉上的雷同,令人感到乏味,会影响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所以在情绪和动作差不多的情况下,鼓师总是变换锣鼓点去配合,以示区别。

除以上三方面以外,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机动灵活。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应变能力。如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故或纰漏,鼓师就必须善于补救。这就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培养这方面的素质。其二是掌握规律。这也是个经验和素质问题。传统戏使用锣鼓点,由于行当明确,比较方便。而现代戏使用起来就费斟酌。但也是有“章”可循的。一般地说,老工人、老农民、老公安、老干部应考虑用大锣点子,而老奶奶、老大娘、老知识分子、老医生则考虑多用小锣点子;主要人物多用大锣,次要人物多用小锣;性格暴躁者多用大锣,性格温顺者多用小锣;矛盾尖锐时多用大锣,心情欢愉时多用小锣,等等。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的,而要以剧情、情绪的转移为转移,以动作、身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生动,有的放矢。

德国交响乐水平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但是要与中国京剧完美结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先期赴德排练过的著名指挥家胡炳旭说:“京剧锣鼓点难坏了德国的音乐家。”德国音乐家以严谨著称,他们会严格按照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演奏,但是京胡演奏“傍”着演唱走,有很大的随意性,这让德国音乐家很不适应。在反复磨合之后,德国音乐家才找到了感觉。“中国京剧像大写意的泼墨画,德国交响乐则是细腻的工笔,双方的合作将是东方歌剧与西方歌剧的一次对话。”

在二度创作过程中,他能按照戏曲音乐的要求“打剧情”,理解主题,总体性地掌控舞台气氛,驾驭舞台整体节奏。他注意从人物内涵出发,鼓点的轻、重、缓、急、刚、柔、强、弱都与人物感情挂钩,打出感情,打出性格。现代戏《江姐》有文有武,文戏中,他的点子稳得住,轻重有致,何处该撤,何处该催,“尺寸”处理得当、细腻,具有大家之气;打武戏时,他讲究浓烈与清冷的对比,追求稳、准、狠,力度雄浑、节奏鲜明。他的司鼓既善于营造气氛,又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他认为鼓师不仅是个演奏员,还是指挥员,不仅心里“有”点子,手里也需要 “有”点子,如同绘画艺术家的“胸中之竹”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手中之竹”来表现一样。

(0)

相关推荐

  • 浅谈《京剧剧目伴奏提纲》【作 者】孔祥昌

    原文地址:浅谈<京剧剧目伴奏提纲>[作 者]孔祥昌作者:tjzcm 浅谈<京剧剧目伴奏提纲> [作 者]孔祥昌 一.<京剧剧目伴奏提纲>的由来说起<京剧剧目伴 ...

  • 陕西电码:谈味说腔——试谈京剧的味与用嗓

    (摘自陕西电码的博客,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此文涉及的内容实在太不适合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谈了.鉴于自己见识浅薄,因此犹豫很久后考虑网上毕竟是较自由的空间.就算是我抛砖引玉吧.请各位朋友万万不吝 ...

  • 杨立新:试谈间接证据的证明方法

    杨立新:试谈间接证据的证明方法

  • 国名趣谈2:埃米尔名称历史演变,世界上还有哪些埃米尔国?

    一.埃米尔名称历史演变 埃米尔一词源自阿拉伯语,英语转写为Amir,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专事长官的称号.此封号用于 ...

  • 浅谈商姓村落名称特点(中)

    楼,原本指两层以上房屋建筑.楼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当时主用于观敌瞭阵,后发展为供人居住的地方,即军用向民用演变.目前,有商姓居住以"楼"为后缀的村落主要是因建楼而居得名,因为在古代平 ...

  • 李士权‖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李士权 联绵词是汉语固有的由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既双声又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四类. 双声词: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仓猝.参差.忐忑.凛冽.倜傥等 ...

  • ​试谈人体内劲的产生与发放

    拳术中所说的龙虎二气在人体是指脊椎和小腹部位,此两处不论对人体的生理还是对于发力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体结构而言,脊椎是人体的中轴,是支撑人体的大梁,其两侧分布许多神经线,对人体的运动起着控 ...

  • 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李士权 联绵词是汉语固有的由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既双声又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四类. 双声词: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仓猝.参差.忐忑.凛冽.倜傥等 ...

  • 从丑角谈京剧:不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固步自封,是要进博物馆的

    作者:莫喜忠 我演了这些年的"丑"戏,看了这些年社会形形色色的变化,常常把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放到戏里来考究.我演的是丑角,也就更注意历史和生活中的"丑角.我觉得这些丑角, ...

  • 浅谈商姓村落名称特点(上)

    近日,在校对<商姓居住村落>一书时,本人接触到了全国各地众多有商姓集居的村落名称,这些村子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多数村名的后缀为"村"."庄".&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