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辩证传变顺序讨论,重构三阴三阳的次序,结合五运六气模型展开
引言: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六经辩证传变顺序讨论
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到底疾病会不会传变,传变的顺序又是如何?
是不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首先,本文不会给出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应该肯定的是,疾病是会传变的,按照六经来划分疾病传变是非常合适的,至今还不能建立起来更好的疾病传变模型,至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传变研究,还处于摸大象阶段,不可同日而语之。
其次,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的普遍规律的,也就是有定势的,同时个别案例会存在跳跃性(相对于定势传变顺序而言)。
现在我们就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传变规律: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也可以配六气为:
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其反序如下: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这个传变顺序是基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理解整理出来的。
这里我们要给出另外一种传递模式,基于五运六气,传变规律如下:
一年主气传递: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其实就是:
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对比上面两种传递规律,
一个是地球的主气: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为地为主,
一个是地球的客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为天为客,
主气和客气的排序,就是少阳和太阴,交换了次序。
三阴三阳六经配十二经络
把三阴三阳按照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和十二经络配对如下:
一阳:少阳,(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
二阳:阳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
三阳:太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
一阴:厥阴,(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经)
二阴: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三阴: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少阳、少阴,为枢;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闭)。
重新解构三阴三阳次序图解
我们可以按照子午流注中一天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络画图如下: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次序,我们重构出来下图:
按照阳顺(顺时针)阴逆(逆时针)的原理,依然可以得出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的排序,如下图:
我们消化了三阴三阳的传递原理和次序之后,回到张仲景《伤寒论》理论体系中,以太阳经病为起点,来看待疾病的传变问题。
第一层传变关系:
1、太阳病,可以传递给少阳,也可以传递给阳明;同属阳经;
2、太阳病,可以传递给少阴;互为表里;
第二层传变关系:
太阳病传变到厥阴
1、太阳病传变到少阳,再传变到厥阴病;
2、太阳病传变到少阴,再传变到厥阴病;
太阳病传变到太阴
1、太阳病传变到阳阳,再传变到太阴病;
2、太阳病传变到少阴,再传变到太阴病;
也不排除有其他的传变方式,这些传变模型都是为了描述疾病传变的普遍性规律寻找依据,建立数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