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字"
夏朝文字存在的证明
[淮南子。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尚书。多士]篇记载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从这里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夏篆帖,正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夏朝文字来源与发展
夏朝文字即夏篆,来自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与商、周的文字属于同一个家族,算是近亲,因此,三朝的文字也十分的接近和相似。在最开始商朝的时候商王成汤把夏桀赶走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因为他们的先民原始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对文字与文化并没有多少认识,也并不重视,后到了盘庚时期,将都城迁到殷之后,才开始大范围的使用夏朝留下来的民间俗体文字。周朝的甲骨文基本上是继承了商朝的甲骨文,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在周武王赶走商纣建立周朝的时候,周武王又恢复并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即夏篆。
夏篆的字体非常成熟,字体圆润,对称。但是因为商朝有300多年都处于战乱、频繁迁都中,且大多数人都以游牧为生,很少使用文字,导致夏篆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荒废。后来盘庚迁殷之后,由于占卜的盛行,这才开始大量使用夏篆,并将夏篆的俗体字刻在了龟甲和兽骨上,有了后来的甲骨文。
现存部分夏朝文字
苍颉书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苍颉书]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文字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及文化,供给现代的人去发现、探索、研究及总结。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文字进行传播和留存,那么现在我们也欣赏不到汉唐盛世,唐诗宋词,也就没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字包含了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是生活经验的结晶,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民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