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自诞生以来就被写作者反复引用的奇书,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在我20多年的阅读生涯中,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文章中常常会提到《文心雕龙》这部书,说它是一本被写作者引用得最多的一本书也不为过。但我以前确实没有过主动去读这本枯燥的古书的想法,这是我学艺不精的一种表现,毕竟读文学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业余的事情。然而这几天我却对这本书有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算是《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吧!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了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它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产生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的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虽然还是占据统治地位,但如汉代那样的独尊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玄学和佛学的兴起,赢得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这种多元化的局面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学术发展。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建安以来,诗歌写作兴盛。五言诗成为诗人们最喜爱的体裁,写作风气遍及朝野。七言诗在南朝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大量抒写日常生活情景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题材不断拓展,艺术表现、语言技巧也日益精美。赋的写作在汉代以气势恢宏而不忘美刺讽谕的大赋为主,魏晋南北朝则许多抒情气息浓郁、写景真切、色彩鲜明的小赋更蓬勃发展。各种文体,包括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体,讲究词藻美丽,讲究运用对偶、典故,追求声音的和谐悦耳。这种对文辞之美的讲求,在南朝后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世称这种文章为骈文。由于讲求写作艺术、修辞技巧,使得实用性的文体也成了审美对象。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序》中说,各式各样的文体,用途各异,但“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就显示了此种审美的态度。
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发展。魏晋时期的两篇重要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都着重从文学本身立论,而不是像汉代学者那样强调作品与政教的关系。《典论·论文》着重从“气”即作家禀性、气质和作品风貌的角度评论当时的文人。在曹丕看来,写作那些政治生治中必需的文章固然是“经国之大业”,而写作一般的抒情状物的诗赋也可以成为“不朽之盛事”。《文赋》的作者陆机,是一位才高一世的大作家,他把自己写作中的真切体会,用华丽而贴切的文辞描述出来,谈作家的思维和创作甘苦,谈文章利病。《典论·论文》和《文赋》是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重要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发达,是《文心雕龙》产生的基础。刘勰囊括古今,既吸取了先秦汉代文章和文学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也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期文论的大量成果,加以自己的精密分析、深刻体会,从而形成了《文心雕龙》这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著作。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生平简介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人(今山东日照市)。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人士纷纷避难南迁之,刘勰的祖先逃到了南方京口(今江苏镇江)定居。京口在长江南岸,交通发达,地位重要,东晋南朝时是有名的都会,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刘勰的父亲名尚,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做过越骑校尉的官。那是一个四品武官。刘尚去世较早,家道衰落。刘勰的生卒年,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供推算。大约生于刘宋泰始(465—471)初年。他一生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三朝。
刘勰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笃志好学,一生未曾婚娶。大约在二十五岁左右,入定林寺依托有名的沙门僧祐,在僧祐身边生活了十多年,但并未出家落发。刘勰入寺凡十余年,做了不少与佛教有关的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刘勰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佛学修养,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定林寺中,除了有很多佛教经藏之外,还收藏有大量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这些典籍,为刘勰的学习、钻研,为他写作《文心雕龙》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当时寺中所藏佛典数量浩瀚,颇为杂乱,进行整理,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归类,上下联系,左右参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的训练,对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是非常有帮助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条理明晰,富于逻辑性,充分显示出刘勰高超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梁朝时,刘勰担任过临川王、中军将军萧宏和南康王、仁威将军萧绩的记室。萧宏是萧衍的六弟,萧绩则是萧衍的第四子。所谓记室,就是秘书、书记之类,是做文字工作的。还担任过太末县(在今浙江省衢县东北)的县令。在此任上颇有政绩。在任萧绩记室时,还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一职。当时的太子就是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名气的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萧衍长子,逝世后谥号昭明。他以礼贤下士、爱好文学著称。曾主编《文选》,对后世影响极大,是很长历史时期内人们学习文章写作的范本,曾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东宫通事舍人官职很低,刘勰任此职多年。天监十七年(518),他因上表言事,建议郊祀天地时也像宗庙祭祀那样,不用三牲而改用蔬果,投合了正狂热崇佛的梁武帝的心意,遂升迁为步兵校尉,而仍兼东宫通事舍人。
刘勰任步兵校尉不久,便解职而奉萧衍之命,与沙门慧震在定林寺修撰经藏。此前僧祐已于天监十七年圆寂,这位高僧在刘勰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次刘勰再入定林寺整理经藏,可以说是继承了他的事业。完成此项工作后不久,刘勰便上表请求出家,并燔烧鬓发,以示决心。得到萧衍应允之后,便在寺中换着僧服,改名慧地。出家不到一年,便溘然而逝,其时大约在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前后,享年约五十六七岁。所以说,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性质
《文心雕龙·序志》篇一开头就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书的内容是讲如何用心写好“文”。这里讲的“文”并不是指当今的所谓文学,而是专指“文章”;而这个文章也不是指当今的所谓文章,而是指一切能用文辞写下来的东西。当今的所谓文学,一般是指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富于审美性质、能带给读者审美愉悦的作品,应用文、公文之类一般不包括在内。而汉魏六朝所谓“文”、“文章”,却包括各种公文、应用文,甚至还占了很大的比重。
《文心雕龙》除了诗、赋之外,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实用文体如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铭箴、诔碑、哀吊、书记,还有学术性的史书、子书、论说文,都一一设专篇加以认真的讨论,连家谱、户籍、药方、契约等都有提到。即便儒学经典,刘勰也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情采》),也是属于文章范围之内的。总之,凡是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都是“文”,都是“文章”,范围远远大于当今的所谓文学。《文心雕龙》其实就是告诉人们怎样运用文辞写好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因此,我们说《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文章写作的书。
《文心雕龙》所论各体文章,除大量实用性文体外,也包含审美性质浓厚的诗、赋等文学作品,刘勰对它们审美方面的特点有很好的论述。《文心雕龙》的下半部打通各种文体论写作,其中论想象,论景物描写,论比兴和夸张等手法,可以说主要是就诗赋等抒情写景作品的创作而言的,与公文、应用文的关系很小。即使在论公文、应用文的写作时,刘勰也着重从写作艺术、运用文辞角度去谈,充分体现了南朝人重视文辞美丽的审美趣味。
刘勰在论述时既时时从实践角度谈怎样才能写得好,又注重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构思和想象,作品的个人风格、文体风格,文风的清朗动人,内容和文辞的关系,创作的继承和发展,作品与时代的关系,等等,这些今日看来颇具文学理论色彩的问题,刘勰都谈到了。因此,《文心雕龙》既是一部指导文章写作的书,又包含许多文学理论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文章学、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伟大著作。
《文心雕龙》的结构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从《明》到《书记》的20篇。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文心雕龙》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是对于先秦至南朝前期文论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 刘勰写作《文心雕龙》,意在“弥纶群言”,兼收并蓄。凡前人论文的有关内容,他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加以分析和引申发挥,纳入自己的体系,使《文心雕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内容丰富全面,成为一部总结性的论著。
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些命题,如“诗言志”、“吟咏情性”、“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以意逆志”、“文以气为主”、“诗缘情而绮靡”等,当它们提出之时,并无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但却是戛戛独造,富于创造性,而且影响及于后世非常深远,成为文学评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或出发点。
《文心雕龙》的贡献并不在于标举一种新的理论主张或开创一种新的风气,而在于对已有的观点、范畴有独到的深刻的解悟,作精细深入的分析和引申,使之更丰富、充实而具有理论色彩。在其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当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的见解或概念,但那大体上都是在一些细部,至于大的理论观点,基本上都渊源有自。
比如关于写作中学习经书的问题,西晋陆机《文赋》已提出过“漱六艺之芳润”,但只此一句,别无发挥。刘勰则较详细地论述经书在写作上的优长,指出各经在写作上的特点而畅论“宗经”。关于兼学经书和《楚辞》,南朝刘宋时檀道鸾《续晋阳秋》已提出历代作品都“体则《诗》、《骚》”,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也说过“莫不同祖《风》、《骚》”,但他们都只是一提而已。刘勰则从此出发,设《宗经》、《辨骚》等篇大加发挥,从而提出“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基本思想。
又如关于作者的思维活动,陆机《文赋》已有十分精彩的描述,《文心雕龙·神思》显然受其影响。但刘勰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突出了“神与物游”的思想,而且与陆机为思路畅通与否不易把握而慨叹相反,刘勰力图切实地教人如何保持思路的畅达。
又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以气论文,认为作家的禀赋、气质与其作品风貌是一致的,这在文论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崭新的开创的意义,但曹丕并未详加讨论。刘勰则设专篇《体性》详论,大大丰富了曹丕提出的观点,成为文论史上第一篇关于作家个人风格的专论。
又如“风骨”、“骨气”、“风力”等语,晋宋以来用于人物评论,又进入画论、书论和文论,但从未见有人加以论析。刘勰则接过“风骨”这个词语,从风、骨两方面加以解释、定义,用风骨来指说一种鲜明、活跃而确切、端直、精健的优良文风,又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会造成无风无骨,指示作者怎样才能获得风和骨。
再如论各种文体,从发展源流、历代名篇、文体特点诸方面加以论述,这在晋代傅玄、挚虞、李充等人那里已曾这样做了,刘勰则论述得更完整详细,自觉地把“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作为文体论二十篇的结构框架。
长于分析和综合,是《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一般说来,我国古人论文,往往是直观印象式的,感悟式的。这种感悟常常颇有灵气,也颇为准确,但缺少细致的分析说明。《文心雕龙》却颇不相同。刘勰在概括表述的同时,还进行细致的分析,“擘肌分理”(《序志》),“剖析毫厘”(《体性》)。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前人的观点、成果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融会贯通,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秩序井然、富有逻辑性的结构体系,使《文心雕龙》呈现出此前的文论著作未曾有过、此后也难与并能的体大思精的面貌。
《总术》篇有云:“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圆鉴区域”是说凡与写作有关的各种理论、方法都要了解、掌握,“大判条例”则是说对这些理论、方法要条分缕析,使其井然有序,便于自觉地运用。既求其全,又求其细;既弥纶综合,又深入分析。刘勰正是自觉地按这样的原则写作《文心雕龙》的。《文心雕龙》以其内容的丰富详尽、分析的细致深入和结构体系的完整周到,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据了崇高的地位。
《文心雕龙》问世之后,曾为当日文宗沈约所赞赏,梁元帝萧绎在藩时所作《金楼子》亦曾称引。隋唐以后,颇有人加以品评引用,尤以明清二代为多。对其书加以全面整理,也主要始于明代而清人继之。
今日《文心雕龙》研究已成显学,不仅国内,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在进行此项工作,成绩亦斐然可观。其书很早就流传海外。至迟在九世纪末,就已传入日本、新罗。成书于891年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已著录其书。新罗作家崔致远曾在文中说,新罗王曾读过《文心雕龙》并加引用。至于传入西方,则在十九世纪后半期。1867年英国学者卫烈亚历著《汉籍解题》,称《文心雕龙》“被认为是体大思精的著作”。现今《文心雕龙》全书已被译成日、英、韩、意等文字,日译本达三种之多。还有部分篇章译为法文、德文。《文心雕龙》是我们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贡献,值得我们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