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抗美援越执行特殊任务

抗美援越执行特殊任务
作者: 孟立柱
铁道兵十二师五十八团
一:援越抗美中的经历
在援越抗美战争中,随着战争的升级,美机的轰炸越来越频繁。当时我们12连就驻扎在奠边府附近的一个小山坡上的竹林中。
9月的一天,我带领7名战士去3公里外的军事目标执行任务。早上7点多,我们突然发现3架美国F105飞机从对面俯冲下来。我们刚刚疏散到小路边的草丛中,一颗颗炸弹便刹时落到了我们左翼的村庄里。顿时,滚滚浓烟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冲上天空。
越南老百姓的住房都是用毛竹和毛草搭建的竹楼。上边住人,下边是喂养牲口和舀米用的。由于多年的战争,越南的青壮男人都很少,村中多数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当时我发现敌机轰炸后,不顾头上美机的扫射和威胁,立即大喊:“快冲进村去救人!”于是我们迅速跑步冲进村去。由于情况紧急,我便喊:“俩人一组分头行动!”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冲进火场,由于火势太大,几次尝试都遭失败。
此时,村子里哭声喊声、叫声乱成一团。我们去执行任务时手中带有砍刀和斧子,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硬冲,因为越近火场就越无法呼吸甚至会牺牲。于是我急中生智,用水壶里的水蘸湿衣物,把鼻子和嘴捂住,砍掉路边芭蕉树用来打开火海通道,抢救越南群众(因为芭蕉树的叶子长的很大,树干的水分特别多,不易燃烧)我们迅速的砍掉一棵棵芭蕉树冲向火海(香蕉树),很快便在火海中打通了一条抢救通道。
虽然我们和越南群众的语言不通,可我们能听到他们的求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我和战友们一次次冲进火海背起老人拉着孩子就往外跑。有的战士衣服被烧着了,有的胳膊被划破,脚被扎伤流着鲜血。
但他们依旧不顾危险,勇往直前,救出了妇女、老人和儿童30余人。更多的人是从我们打开的通道逃出来。劫后余生的多名老人哭着跪在我们面前不肯起来,拉着我的手,表达谢意,并向他们的上级汇报了我们的情况。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拼搏,战友们已累得筋疲力尽,浑身疼痛。但看到被救来的群众,大家都忘记了疲劳,心里觉得无比的喜悦。在经过短暂的休息后,我们按原路返回了营地回到连队后,我简单的向连长和指导员作了汇报。
没想到过了几天,越南省的领导来到我们58团团部表示感谢。他们代表越南人民表扬了我们的事迹,接见了我们救火的战士,并送来了许多水果和慰问品。部队后来给我们记功、授奖。我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异国他乡为祖国增了光。

二,抗美援越中执行特殊任务

1967年7月的一天晚上,连长按营首长指示,交给老班长李富、战士李文锦和我一项紧急任务:将一封加急绝密信件送到距离越南老挝边境不远的我军测绘侦查站。并要求我们随时作好战斗准备,要见机行事。因为我们的行动路线要经过两个重点目标,还要经过敌机的封锁区,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特殊情况。连长要求我们要用生命保护绝密信。

接受任务后,我们三人作了分工。李富班长将绝密信藏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他随身携带了苏式铁柄冲锋枪和4个装满子弹的弹夹,配备有匕首等武器。李文锦和我也都是将步枪压满了子弹,上好了刺刀,配备了匕首。我们还带上了压缩饼干、水和急救包等物品。

我们的行动方案是,李富班长走在小道中间,李文锦在前警戒走在左边,我负责断后警戒走在右边。最前面由越方派一名人员作向导、一名翻译作配合工作。

我们连夜开展了行动。越南向导走在最前面,翻译紧跟向导,老兵李文锦在前开路,老班长李富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在观察,警惕前进,我在后面保持着一定距离。

奠边府以西多处是高山,并且多是深沟山涧,沟里杂草丛生,地形复杂。在漆黑的深夜,不时传来野兽的怪叫,令人毛孔悚立。我们在漆黑的深夜行走,谁也看不清谁,只能凭感觉摸索着前进。在行进中,天上不时有信号弹划过,这是敌人进行的骚扰,耳边还时有零星的枪声和炮声传来。

当时,我们小分队的每个人精神上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只要一有情况,我们就立即开火。在进行了约两个小时后,越南向导向后传话说前面要经过敌机封锁区,我们决定先观察一下情况再走。

向导告诉我们,前面有一个被敌机炸毁的大桥,桥下面有三颗敌机刚投下未爆炸的炸弹,炸弹大约有60厘米粗,大半截钻入地下,弹尾在外露出约20厘米。

刚过几分钟,只见对面天空升起了一颗照明弹,将夜空照的如同白昼。顺着照明弹的光亮望去,让我们大吃一惊,李班长发出一声惊呼。原来,前面不远处,路中间横着一枚未爆炸的炸弹,当时我们不知道是定时炸弹还是哑弹,因为这是必经之路,所以翻译问怎么办。

老班长李富当机立断决定单个快去冲过去。在我们五人快速交替掩护下,大家冒着炸弹随时爆炸的危险,快速从炸弹旁冲过。接着,我们又通过了两个敌机重点封锁区。

在天刚亮时,我们安全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老班长将绝密信交给了测绘勘查大队的领导。交任务时,大家才发现每个人都被汗水浸湿了衣服,感觉到浑身疲惫。

我们休息片刻后,按原路线火速返回了连队。因为我们按时出色完成了任务,保证了重大任务的顺利进行,连长和营长还在大会上对我们三个人进行了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