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美丽乡村雨中行

美丽乡村雨中行

——记华家垫村

文/西北偏西

黄梅雨连旬,才放晴几天以为是要出梅了。不曾想,一个回马枪,这个梅季最大的一场雨让我们赶上,斟酌再三,按既定的时间路线来一次美丽乡村雨中行。晨起,暗淡遮山,一路大雨滂流,车行道上如舟在水中。

把群山比作绿波,那么华家垫村就是一尾游鱼。鱼头朝向西北,往萧山城区、钱塘江方向。华家垫由两山夹峙,两条溪涧穿越村庄,最后汇入浦阳江,蛰伏于万顷绿波之中,华家垫有一种繁华盛世的宁静淡然。

还没到村口,就远远看见鱼鳞坝,呈现出一条鱼的姿态。坝体用鹅卵石砌成数十个圆弧形,如鱼鳞状叠接阶梯向下,溪水挟山势奔腾而下,流经坝体既现鱼鳞。溪水漱玉,浮花朵朵,负氧离子扑面而来。

进村口,时间在三祝桥弯曲成一条弧线,这座拱桥连接了民国兵荒马乱、也有昙花一现从前慢的时光,一个世纪无言承载,任桥下溪水奔涌,桥上行人往来,天上烟云流动,兀自波澜不惊。桥边大樟树树冠如伞,为它遮风挡雨默默守护。

桥下有亭翼然,名陶然亭。避雨歇脚于此,环顾四周,如身处时空的多棱镜中。溪边民居的墙面以壁画为主,加竹编工艺装饰,古韵悠长。长卷山水画,条幅高山流水图,也展示了华家垫村独特的始于南宋鹿鸣纸和乌金纸制造工艺,砟竹、截断、浸水、入灰、蒸煮、洗涤、焖蒸、磉浆、做纸、烘纸十道工序,都有身着古装的先民在画中演绎。身处华家垫,历史如影随形。不远处,华家宗祠坐北朝南。元末,华氏始祖为避战乱迁居于此,宗族观念也是华家垫村的凝聚力。脑海中浮现过年时节,搡年糕,做麻糍,祭祀祖先,大人欢笑小儿嬉闹的场景,还是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雨中的柏油路纤尘不起,醒目的黄虚线把我拉回现实。由映雪庐女主人华燕和村里的徐书记一路陪同,我们坐上大巴往映雪庐艺术馆。映雪夜读的主人公孙康,就是华燕她先生的先祖。孙氏二十一世孙诒,清代在湘湖建有祠堂名映雪堂,华燕的先生是孙诒曾孙,为知名山水画家孙慰耆之子。书香一脉,丹青世家,映雪庐三字实至名归。我在想,文化艺术不仅仅成为门面,更应该成为内涵,一种气质。美丽乡村建设中,华家垫有了映雪庐艺术馆,更添人文气息与艺术气质。

站在映雪庐落地玻璃窗前。翠微深处,看溪云初起,心中尘虑顿消。闲逸潇洒,林泉野径,小隐于野的生活令我为之向往。遐想晚间,将山中景色折叠成画卷,在灯下徐徐展开,随心描摹,任其舒卷。

出映雪庐左转过坎坡坞水库,渐入佳境处,即是山阴古道。人自山阴道上行,茂林修竹,乱峰稠叠。顾自寻幽,与众人渐行渐远,于古道深处竹林听雨,如听天籁。思绪宁静、悠远。古人描写山阴道的诗词不胜枚举,仅以“山阴道中”四字为题,也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不虚。古时候,山阴道往来繁忙,有人沿途赏美景,流连顾盼,也有人奔波生计无心看风景。屏息静听,似有哒哒马蹄声从古道隐秘处传来。

午饭毕,出山庄过笑眼亭。我们踏上去曹山寺的山路,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行十数步,溪水两箭合流汇成一处,水声轰然,雨势滂沱。过转角,只听到声响,看不到溪流。一路蜿蜒,又一转角,复见溪流,虽若即若离,却始终未曾远去。行至半山腰,感到敞亮许多,回头一看,豁然开朗,原来视线没了遮挡,一望无际,茫茫山川,隐隐村庄。继续往上走,被雾气包围,人已在云中了。

未进寺院,犬吠数声,已知客至。拜见宗承法师,入座,上茶,听法。曹山寺已延流千年。净生老和尚承传曹洞正宗29世法嗣,历住曹山寺,后世奉净生老和尚为曹山寺祖师,墓陵位于曹山寺左侧密林间。达摩西来,至六祖慧能而一花五叶,即五宗。其中一叶曹洞宗由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师徒创立。延续千余年,近代,虚云老和尚承曹洞宗47代,同期虚云老和尚承临济宗43代,应请重续沩仰宗第8代,法眼宗第8代,云门宗第12代。虚云老和尚一人兼续禅宗五宗禅,后又令门人分别承继五宗。[1]

宗承法师2017年自净慈寺来曹山寺,荷担如来家业之大愿,一人住山。开地种菜,修缮庙宇,不畏蛇虫百脚。以觉树开敷果自馨的平常心,繫念正法弘化。听宗承法师一席话,心绪归宁。四顾曹山寺,竹风檐雨,由衷赞叹,好一个清净伽蓝。宗承法师如能延续曹洞宗,功德无量。任重而道远。

一天行程结束。回望“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墙画宣传,期待华家垫村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鱼跃龙门逆水向上,在众多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不忘初心,造福乡邻!

----------------------

[1]  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1):467页

-

---------------------------------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