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人生里究竟该读什么书

文/高英    〔原创作品〕

我曾经在老家生活了三十年,除了我二哥给我指了一个考研的人生方向之外,那三十年里并没有得到过其他关于人生的指导建议,一直是糊里糊涂地活着。

在三十一岁那年我终于进入了大学校园以后,才陆续有师长给我指点迷津,包括新时期“伤痕文学”作家卢新华在内,前辈们都在为我指点迷津时说过同样的话,那就是三个字:多读书。而在现实世界中,许多有所作为的人和诸多灵魂丰盈的人,的确都具备多读书的特征。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必须爱读书、多读书。

不过,直到临近天命之年,我才理解了前辈们为什么都会送给我“多读书”的仨字建议。假如现在有人来让我提供人生指导建议,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送这三个字给对方。

人生充满不确定性,不但谁也无法始终保持安稳的状态,而且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成才、一定成功、一定幸福、一定顺遂,也没有人能时时刻刻地跟在你身边随时做你的全天候人生导航仪。

然而,这种人生现实与多读书有什么关系?因为一个人在多读书的过程中,既会增加知识拓宽视野,又可丰富内心产生乐趣。当一个人既懂得多、视野宽,又有内涵、有乐趣,小则可以提高生命质量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大则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所成就。

那么,在有限的人生中究竟该读什么书呢?我不止一次遇到过有人来让我推荐书目的情况,在回答时我其实颇为踌躇,因为我知道读书这件事,也是因人而异,同样一本书,既会有人爱读,又会有人读不下去,即使都爱读也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效果来。

因此我不能保证把自以为很好的书推荐给别人后,别人就能同样觉得好。不过,我还是会抱着随缘的心态推荐几本书,但对对方的读书结果如何并不关注。

当然,权威人士的推介书目对于不知要读什么书的人大有必要,这就像我不是很懂电影却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一部质量高的电影就会看一下电影评分一样,许多人需要这种阅读书目推介。

读书于我一直是很自然的事,在我的读书生涯中,从来没找人推荐过书,即使是前面所提到的师长们给我“多读书”的人生建议时,我也不曾追问“要读哪些书”,而他们也没提具体书目,估计我要追问的话,他们必定会答:“读你感兴趣的书。”

健康而正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生最好的导航仪,这于读书方面而言也不例外。

我爱读书,要归功于我有一位喜读书的父亲。尽管当年我的原生家庭是贫寒之家,因为我父亲懂得读书的乐趣,所以他会从牙缝里省下钱来给我们买书刊,这在二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非常罕见。于是,我从小就在自然而然地读家里的书,上学后会积极借阅同学手中的书,还热衷看哥哥所学的高年级语文课本。

记得我上初中时,我二哥经常借了他所在的中师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带回家,那些书里既有世界名著又有大学教程,我是见书必读,即使是枯燥的关于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文艺理论的大学教程也可以读得津津有味。

多年以后,我问二哥为什么会指引我这样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去考研,他笑着说:“你上初中时就能看大学教程了,当然能考研究生。”果然,后面的事实证明了二哥的判断——通过自学拿下大学文凭的我考上了全日制研究生。我的亲身经历证明,尽量多读书真的有用。

读书无论如何都有用,这是真理。

当然,读书不能读成书呆子,也不能读成坏人:书呆子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低俗的书也能教坏人——在没有电影、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前,从前的家长们也是怕孩子读了某些劣质书而变坏的,那时大家防坏书的心理就像现在防网络毒害似的。古今中外,各国都有禁书,也是读书亦可有害的例证,尽管有些禁书的确具有某种艺术价值,也只是适合部分专业人士去读而不宜推广。

说了半天,到底该读什么书?我的个人看法是,就像学无定法,读书亦无“定书”,不是非得大家都去读同样的什么书才行。目前中小学生会有指定的阅读书目,也是国家不得已采用考试手段倒逼学生读名著的一种办法,可以理解。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选读书目,我觉得无论是成年人自己选书看还是家长给孩子选书看,不必拘泥于必须读什么书的局限,而是先去选择自己或自家孩子感兴趣的书来读,这是读书的基本原则之一。

怎样才能发现自己或自家孩子的读书兴趣呢?那就是读来高兴,觉着有趣,读完还想接着再读同类的书,这就是符合个性的读书兴趣点所在,那就由这个点扩散开来,继续阅读同类书甚至延伸到此类书的周边书籍。

读自己感兴趣或者说自己喜欢的书,是一个人爱上读书的起点,也是能坚持读书的动力。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不过,在读书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不要只为兴趣而读书了。我非常赞同鲁迅先生关于读书不妨口味杂些的建议。在公认的“多读书”这一人生有效建议中,“多”,不应该仅指读书数量多,还应该包括读书种类多。

比如我作为已经毕业的文科生如今也会看看理科方面的书,对于脑科学和物理学也有些兴趣,日常浏览公众号文章时所涉足的领域也相对广泛。另外,我写起文章来也不够专一,内容无法做到垂直单一——因此我的公众号吸引读者增加的速度慢些(当前大家都推崇垂直专一的公众号,就是只写一个领域的话题),对此我并不感到遗憾,相反,我还教我的孩子读书要杂些。

当一个人读书读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读些自己不管有无兴趣都觉得有些艰涩难懂的书。对于此类书,我觉得意义不在于懂,而在于读本身——去啃些读着困难的书,是对脑力的磨砺,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并保持大脑的活跃度,让人变得年轻。

综上所述,关于在有限的人生中究竟该读什么书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分三步走:最先去读你感兴趣的书,然后带着包容的心态培养读书杂的口味,更高的境界是勇于去啃自己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艰涩乏味的书。对于忙于生计的人来说,只做到第一步即可。

高英写于202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三月十二,周五巳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