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赋

赋,起于战国,盛于两汉。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是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由战国文学家、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所作。其中的名句:“增之一份则长,减之一份则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脍炙人口。登徒子在楚襄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说东家之子那么漂亮,勾引了他三年他都未动心,而登徒子的老婆齿露背驼还有痔疮,且跟他生了五个孩子,他连这样的女人都那么喜欢,才是真正的好色。宋玉在《风赋》中说,风有两种:一种贵族之风,一种平民之风。毛泽东认为宋玉描述的贵族和贫民之风,“有阶级斗争意义”,还说对政治形势也要在宋玉说的“风起于青苹之末”时看出动向。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为:战国文学家宋玉、西晋文学家潘安、晋朝玄学家卫玠、北齐大司马兰陵王。

汉赋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从楚辞发展而来,大致分骚体赋和散体大赋两种。汉初盛行骚体赋,形式上于楚辞接近,多用“兮”字,内容上多抒发哀怨之情,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fú鸟赋》(一种像猫头鹰的不吉祥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散体大赋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在形式上吸收楚辞、诗经的雅颂之风。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归田赋》等。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其中,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张衡还是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家,他的人生观:“不以高官厚禄为荣,而以无才无德为耻;不以身家性命为忧,但以国家黎民为重”。

贾谊《鵩鸟赋》

西汉文学家,他曾向汉文帝刘恒上书《治安策》,还写有论述秦帝国速亡的历史总结《过秦论》,他还对“刑不上大夫”做过精彩论述,提出如果肉刑对于大夫都免不了,那么老百姓就更无所谓人权了。但是,他只活了 33 岁。毛主席称赞《治安策》为西汉最好的政论文。贾谊很有才华,18 岁时,即被汉文帝招募为博士,20 岁就升为从四品的大中大夫。由于他向文帝献策“强干弱枝”的削藩政策而遭到权贵嫉妒,汉文帝就将其下放去做长沙王的太傅,此间一只不吉祥的鵩鸟飞进他的寓所,他便写了《鵩鸟赋》,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五年后,汉文帝将其召回京都,只与他谈些鬼神方面的事情,且只安排他做少子梁王的老师,贾谊不甘如此,仍然恳切地写了一篇《治安策》献给皇上。可惜贾谊命不长。唐朝诗人李商隐撰写《贾生》诗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隐喻统治者并不真正重视人才。

司马相如《子虚赋》

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辞赋家,出生于成都,原名司马长卿,司马相如的小名为犬子,后来人们争相仿效,都谦称自家儿子为“犬子”。司马相如长大后,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便自称司马相如。其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后人称之为“赋圣”,班固称之为“辞宗”。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梨赋》、《鱼葅 zū 赋》、《梓山赋》等。他出使平定巴蜀民怨的公文《谕巴蜀檄》、《难蜀父老》也是难得佳作,受到汉武帝赏识。司马相如就凭一篇《子虚赋》,通过子虚和乌有两人的对话,反映楚齐诸侯之间的明争暗斗,博得汉武帝赏识,召他作了郎官。《凤求凰》是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隋书·经籍志》中有《司马相如集》,明朝晚期文学家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述道:“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早年远游大江南北,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俗,采集传说。为官后,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后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武帝,被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史记》这一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悲士不遇赋》,是司马迁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修《史记》时所作。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此赋沉实而有锋芒,既反映了作者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和批判,又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表白了作者的理想与志节,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

司马迁的这篇短赋颇具特色,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

扬雄《甘泉赋》

字子云,成都人,西汉学者,辞赋家,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后世有“扬马”之称。唐代诗豪刘禹锡在其著名的《陋室铭》中的“西蜀子云亭”即指扬雄。他曾随侍汉成帝左右,先后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以讽刺、劝谏和批评汉成帝铺张奢侈。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对老庄道家思想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他又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还作有自述情怀的《解嘲》、《逐贫赋》、《酒箴》等名作,以及为吊念屈原而作的《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作品。

张衡《二京赋》

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等。张衡赋作代表有《二京赋》、《思玄赋》、《七辩》、《应间》、《南都赋》、《舞赋》、《归田赋》等,尤其是《归田赋》,实现了汉赋主体从铺采巨侈,向短小精练、情境相生的转变,掀开了抒情小赋的创作时代,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明末学者张溥编有《张河间集》。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自动日历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等,被后人誉为“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 1802 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赵壹《刺世疾邪赋》

赵壹,东汉文学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天水市)人。为人耿直,狂傲不羁,受地方乡党所排斥,屡次得罪,几乎被杀。曾任上计吏,后西归,公府十次征召皆不就,死于家中。《后汉书》本传说赵壹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载梁有《上计赵壹集》二卷,录一卷,至隋已佚。今存赋四篇(两篇残),及论文《非草书》。

东汉后期,桓帝、灵帝之世,政治极端黑暗,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而正直的知识分子则受到打击排挤,失去了正常的仕进之路。当时有一首歌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一切清浊贤愚都混淆不清,黑白忠奸都颠倒不分。赵壹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据史书记载,赵壹为人耿直清高,狂傲不羁,遭到乡里豪贵的排抑,屡触罗网,幸为友人所救,方免遭一死。《刺世疾邪赋》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所创作的。

《刺世疾邪赋》,是一篇讽刺不合理的世事,憎恨社会上邪恶势力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决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以谋取个人荣华富贵的可贵精神。全赋写得感情强烈,语言犀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揭露批判时政的深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具有极大的气势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龚克昌先生《汉赋研究》认为,此赋艺术上的独特之处是:篇幅短小,感情喷发,铺陈夸饰之风尽弃,从而使赋风为之一变。铺陈叙事的汉大赋,从此以后就渐渐为抒情小赋所代替了。赋后结构也颇别致,颇具独创性地以两首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价值的优秀五言诗作结尾,更增强了艺术上的清捷简劲。马积高先生《赋史》也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赵壹《刺世疾邪赋》在东汉文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刺世疾邪赋》的出现,表明了汉末抒情小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强劲的艺术活力,令人信服地取代了僵化的大赋,而跃居于赋坛主体地位。其批判的尖锐性在文学史上始终放射出不灭的异彩,为历代文士所瞩目,甚至有人评价《刺世疾邪赋》一篇压倒两汉所有的辞赋。

杜牧《阿房宫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地方任职,担任过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阿房宫赋》是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该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欧阳修《秋声赋》

《秋声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吕蒙正《破窑赋》

由北宋宰相吕蒙正所作,又称《命运赋》。

赋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zhi,春秋奴隶起义领袖 ) 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尧知其子丹朱不肖,将天下授予舜);瞽叟(舜之父)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汉武帝拟重用他时已 90 多岁)。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妓女,在唐朝分为三类,公妓、私妓、家妓。公妓是用来娱乐皇室、高管的;家妓是百官及文人墨客家中豢养的;私妓是在城中的妓馆里。唐朝妓女文化程度很高,唱歌跳舞,琴棋书画,才貌双全。许多新当选的进士中了头彩,第一件事就是泡浸妓馆。晚唐诗人杜牧作有名篇《阿房宫赋》,他也时常寄情于风月之中,曾在《遣怀》一诗中反省自己:“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后来,唐朝的这套风气传至日本。

苏轼《赤壁赋》(前后)

此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惨遭折磨,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12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袁枚《秋兰赋》

《秋兰赋》由清代诗人袁枚所作。文章先写发现兰花的经过,然后代兰花拟言,写兰花之情操;接着写作者移兰入室、倍加珍爱,衬托兰花品格的高洁;再接着正面讴歌兰花的“晚景后凋,含章贞吉”的品质;最后,以四言诗作结,寄寓作者的感慨。作者通过赞美兰花不以艳色媚世,徒以幽香怡人的高尚品质及兰花的清幽高洁、凌寒独秀的品性风貌,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超尘脱俗的人格追求及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造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