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这些药,小心骨质疏松缠上你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 戴蓉


大家常常以为只有儿童,孕妇以及老年人会缺钙,殊不知很多服用药物的成年人也会是骨质疏松缠上的人群。

骨质疏松最先的疼痛感,表现在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疼,疼痛会通常出现在起坐时,长时间行走后或夜间发作。随之会出现脊柱变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导致危险发生。

临床显示患有骨质疏松的人一旦发生骨折后再次出现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据统计,在常见的骨质疏松症中只有 8%~15% 的人并非因为缺钙、维生素D或疾病引起,还有一部分是药源性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糖皮质激素类

药物举例

① 短效类: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等;

② 中效类:泼尼松龙,泼尼松等;

③ 长效类: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曲安西龙,曲安奈德等;

④ 其他类:氟替卡松,氯倍他索等。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骨质疏松最常见的药物,主要是与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排泄有关。

抗癫痫药物

药物举例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用于治疗抗癫痫的药物。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通过促进维生素D的降解、减少钙离子的吸收、降低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反应、导致维生素K与降钙素缺乏等引起骨质疏松。

芳香酶抑制剂

药物举例

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等用于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和同龄健康女性相比,骨折风险升高明显。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雌激素可促进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并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而这类药物能够降低雌激素水平,从而加速患者的骨丢失,增加了骨折风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药物举例

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性激素被剥夺后对破骨细胞的抑制减弱, 加速骨转换,引起骨质疏松。

抗病毒药物

药物举例

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引发近端肾小管复合重吸收功能障碍,乃至多种物质重吸收障碍,进一步可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以至于病人骨量减少,骨密度改变明显,容易出现全身骨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降糖药物

药物举例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可能与其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抑制骨形成有关,可能还影响了芳香酶系统,减少了雌激素合成,激动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等有关。

质子泵抑制剂

药物举例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长期使用有可能会导致胃酸过少,影响钙离子在小肠的吸收,血钙降低,骨密度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甲状腺激素类

药物举例

左甲状腺素钠片等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如用药剂量不够准确,会使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从而抑制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泌、影响钙磷代谢而诱发骨质疏松。

肿瘤化疗药

药物举例

高剂量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

引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在长期应用中,易引起患者各种不适,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同时化疗药物对骨骼系统产生的影响也很显著,维生素 D 在肝内转化为无活性代谢物而随胆汁及尿排出,引发低钙。

甲氨蝶呤可降低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可导致肾脏磷酸盐消耗过多,均可引起骨质疏松。

其他

① 醋酸甲羟孕酮注射液:避孕药,由于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造成低雌激素状态,从而引起骨密度降低。

② 呋塞米等袢利尿剂:抑制了体内钠-钾转运体,增加肾脏钙排泄,由此影响钙稳态和骨代谢。

③ 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长期使用治疗静脉血栓,会破坏成骨细胞生长,而引起骨质疏松。

预防药源性骨质疏松是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善生活习惯,增加适当运动,尤其有氧运动和阻抗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促进骨骼合成代谢。

服用上述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尿钙、矿物质水平等骨代谢和骨密度等指标,在医生、药师指导下服用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等药物防治骨质疏松。一旦诊断为骨质疏松, 应尽量停用致病药物,或减少给药剂量,或改为短期或间歇给药,同时遵医嘱加强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审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 黄璞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