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帮助”的背后是成功焦虑
数据会说话: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曾过度帮助孩子,但也普遍认为这样不好,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解决之道,还在家长自己摆正位置。只是,这些看似正确的话,能否落实在行动中,也许并不乐观。
何为过度?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大概是指不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总要插手。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大多也只是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家长即使想介入,恐怕也有心无力了。
并非所有的家长主观上都愿意过度帮助。以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禁止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为例,有的家长工作繁忙,忙碌一天后还要批改和检查各项作业,稍有遗漏就会在家长群中得到“被点名”的待遇……进一步说,看似是批改,甚至只要求签字即可,但本质上都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因为家长不可能只检查是否完成,而不关注对错。既然家长最后要检查,于是很多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心理,稍有难度的题目都会空下,等着家长来辅导。一来二去,过度帮助就成为现实,家长成为了家庭教师。加上作业量大、难度高,导致孩子睡觉时间过晚,家长看着心疼,所以原本很多应当孩子独立完成的事儿,家长也会代劳。
至于有些创新性的作业和手工作业,难度和要求远远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家长不介入,作业就完不成甚至惨不忍睹,在看到别人都纷纷代劳之后,也没有几个家长能够坚持“你的事儿,我不管”。其实,学校和老师也并非不知道家长代劳,只是很多时候更在乎的也是结果,而非孩子从中会收获什么。正因如此,评个奖都要看朋友圈点赞数的奇葩事儿,才会屡见不鲜。
当然,家长们的功利心理和攀比心理也是很大原因。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过度溺爱,注意力都放在他们身上,所以有任何困难都愿意替他们解决,更不必说能给孩子争取个好成绩的机会了。尤其是在很多人心中,家长某方面如果有能力和特长,就应当体现在孩子身上,以便让他少走弯路,在独木桥式的竞争中占得先机。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只会更弱,家长也很难放手。
说到底,还是成功焦虑在作祟,不能眼看着孩子受一点挫折,无时无刻不想让他从成功走向成功。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想要让家长们知行合一,实在是不容易。这就更加需要评价标准不断做出改变,让家长们看到不仅帮不上,而且过度帮助还会带来极大的副作用。随着社会进步与成功标准的多元,这种焦虑会慢慢缓解,过度帮助也会逐步向适度帮助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