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11枉不容正礼而失礼

题文诗:

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进之,以合欢;

夜以投人,为怨,时与不时.画西施面,

美不可说,规孟贲目,大不可畏;君形者亡.

人有昆弟,相分,无量而,众称义焉;

惟无量故,不可得量.登高欲望,临深欲窥,

处使然也.射使人端,钓使人恭,事使然也.

所谓同污,而异途者.曲不容直,枉不容正,

人众食狼,狼众食人.欲为邪者,必相明正;

欲为曲者,必相达直.公道不立,私欲得容,

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以善托丑.众议成林,

无翼而飞,三人流言,而,一里挠椎.

夫游没者,不求沐浴,已自足矣.故食草兽,

不疾易薮;水居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

不失.信有非也,礼而失礼.尾生死其,

梁柱之下,此信之非;孔氏子上,不丧出母,

此礼之失.曾子立孝,而其不过,胜母之闾;

墨子非乐,而其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

不饮盗泉;所谓养志.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鲁偶人葬,而孔子叹.故圣人也,见霜知冰.

【原文】

    呙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时与不时。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人有昆弟相分者,无量,而众称义焉。夫惟无量,故不可得而量也。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处使然也。射者使人端,钓者使人恭,事使然也。曰:“杀罢牛可以赎良马之死,莫之为也。杀牛,必亡之数,以必亡赎不必死,未能行之者矣。季孙氏劫公家,孔子说之。先顺其所为,而后与之入政。曰:“举枉与直,如何而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此所谓同污而异途者。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故人众则食狼,狼众则食人。欲为邪者,必相明正;欲为曲者,必相达直。公道不立,私欲得容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此以善托其丑。

  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夫游没者不求沐浴,已自足其中矣。故食草之兽,不疾易薮;水居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常。信有非礼而失礼。尾生死其梁柱之下,此信之非也;孔氏不丧出母,此礼之失者。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谓养志者也。纣为象箸而箕子唏,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故圣人见霜而知冰。

【译文】

和氏之璧、夏后氏的玉璜,恭恭敬敬献给人家,人家会非常高兴;但如果在夜里黑暗中将璧和玉璜掷抛给人家,人家就会受到惊吓而产生怨恨。这些就是合时和不合时而产生的不同结果。画出的西施面容,虽然美丽但不动人;画出的孟贲眼睛,虽然大但没有神,这是因为这画仅仅是形似而无神韵的缘故。有一家子,弟兄们分家,因为家中财产多得无法计算,众兄弟因此不计较分多分少,人们也因此称赞他们讲信义。这是因为财产多得无法估计、没有限量,所以才不去计较每人所分得的多少。登上高处使人情不自禁地眺望,面临深渊使人不由自主地探望,这是由人所处的地位环境所决定的。同样,射箭要端正身体,钓鱼要态度恭谨,这是由人所做的什么事情决定的。说杀死老弱的牛可以赎良马一死,那肯定没人会做这样的事。决定杀牛,是因为这牛是该杀;而拿必定要死的去换赎不一定会死的,这是没有人会这样做的。季孙氏胁迫鲁定公,把持了国家政权,孔子做出高兴的样子先顺从季孙氏的所作所为,然后再找机会劝说季孙氏,要季孙氏将国政归还给鲁定公。后来有人评介这件事:“将奸邪之徒举荐给正直的人,奸邪之徒打着正直者的招牌,什么好处捞不到?把正直之人举荐给奸邪之徒,正直者终究不会跟随下去的。”

这就叫做从不同的途径和邪恶同流合污。邪恶的势力坐大以后就容不得正直者的立足。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人多势众时就能消灭狼,而狼多时就会吃掉孤身的人。想要做邪恶之事的人,必定先要表现得光明正大。想要做屈曲之事的人,也必定要表现得通达正直。公正之道树立不起来,却能防范私欲的事,这是从古到今都没听说过的事,这是由于奸邪之徒总是用伪装的善良来掩饰他的邪恶行径。

众人的流言蜚语可以使平地成林,可以无翅而高飞;经过三个人的流言蜚语的传播,就足以使人相信街市上真有虎在行走,一村子人的流言蜚语的传播,就足以使人相信真有人能将铁椎头扭弯。会游泳潜水的人是不求在澡盆里洗澡的,因为江河池塘已足以满足洗浴的要求了。所以以草为主食的动物是不担忧生活沼泽的改变的,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不担忧水域改变的,因为稍微的小变化是不会影响它们的生活习性的。信用有时候会出现差错,礼仪有时候会出现偏差。尾生为了履行信约而淹死在桥下,这就是错用信用导致的后果;子思儿子不为被子思休弃的母亲守孝,这就是礼仪出现偏差的事例。曾子坚持孝道,不肯路过胜母里的门口;墨子主张“非乐”,不肯进入朝歌的城市;孔子保持廉洁,口渴也不喝“盗泉”的水;他们这些人都是注重培养崇高志向的人。纣王用了象牙筷子,箕子由此叹息;鲁国用了木俑陪葬,孔子由此感叹。所以圣人是看到了秋霜便知道了冰天雪地的冬天将来临。

(0)

相关推荐

  • 【第253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章》克己复礼为仁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章>克己复礼为仁是何意?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

  • 中华民族传统“制欲”文化研究(节选)

    人生而有欲,世世代代的人类带着自己的欲望,通过不断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又促使人类自觉调整.控制自己的欲望,以求更大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人类,这就是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1无形道体虚静精诚

    题文诗: 魄问于魂;何为道体?魂答曰以.无有为体. 魄问之曰:无有有形?魂曰无有.吾闻直有, 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 幽冥也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魄曰吾闻, 得之矣乃,内视自返.魂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2因有用无得所以言

    题文诗: 清之为明,杯水见眸;浊之为暗,黄河之水, 不见太山.视日者眩,听雷者聋;无为则治, 有为则伤.无为而治,其载无也;有为者其, 不能不有;不能无为,不能有为.无言而神, 真情载无,有言则伤,自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3静以制动君子义正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3静以制动君子义正 题文诗:月望之时,日夺其光,阴不乘阳.日出星没, 不与争光.故末不可,强于本也;指不可以, 大于臂也.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渊不两鲛. 水定清正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4观微知道心平防患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4观微知道心平防患 题文诗: 陈成子恒,劫子渊捷,子罕之辞,其所不欲, 得其所欲,见黏蝉者,孔子顿悟;白公胜之, 倒杖策也;卫姬之请,罪于桓公;魏文侯见, 之反被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5有得有失趋利避害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5有得有失趋利避害 题文诗:其善射者,发不失的,善于射矣,不善所射; 其善钓者,无所失也,善于钓矣,不善所钓. 故有所善,则不善矣.钟磬近之,则钟音充, 远磬音章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6和则事成从外知内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6和则事成从外知内 题文诗: 将军不敢,骑白马也,亡者不敢,夜揭炬也, 保者不敢,畜噬狗也.鸡知将旦,鹤知夜半, 不免鼎俎.山有猛兽,林木不斩,园有螫虫, 藜藿不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7由远知近成败有渐

    题文诗: 喜武非侠,喜文非儒,好方非医,好马非驺, 知音非瞽,知味非庖.此有一概,未得主名. 被甲非为,十步之内,百步之外,则争深浅, 深达五藏,浅至肤止.死生相去,不为道里. 楚王亡猿,林木为残;宋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8同类相招智者善预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8同类相招智者善预 题文诗:染者先青,后黑则可,先黑后青,其则不可; 工人下漆,上丹则可,下丹上漆,而则不可. 万事由此,先后上下,不可不审.水浊鱼噞, 形劳神乱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9圣人日进真情遍照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9圣人日进真情遍照 题文诗:以洁白手,而为污辱,譬犹沐浴,而抒溷也, 薰燧负彘.治疽不择,善恶丑肉,而并割之, 农夫不察,苗莠并耘,岂不虚哉?坏塘取龟, 发屋求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