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地关注孩子的生存状态

我曾经教到过一个孩子,手腕上有很多伤疤。因为皮肤黝黑,那些旧伤很不显眼。所以直到开学一个月之后才被我们发现。还是监考老师经过他的课桌时看到,然后通知我的。
我问他:“你爸爸妈妈知道吗?”
他说:“知道。”
我说:“你爸妈有没有对你说什么?”
他说:“他们说了我两句,让我别这么做。”
我听这个逻辑特别不对,爸妈面对孩子手腕上这些伤疤,怎么可能就轻描淡写两句话过去?
于是我说:“作为你的班主任,我必须对你负责。所以既然发现了你的这些伤痕,我必须要通知一下你的家长。你可以理解吗?”
他不说话。
我又说:“反正你爸妈都知道,我就是跟他们沟通一下而已。”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点点头。
我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说孩子在学校有点事,请他们来一趟。
我没有在电话里就告诉他们这件事,因为我怕他们万一在路上心急如焚,容易遇到交通事故什么的。
他的爸爸妈妈来了以后,我问他们知不知道孩子手腕上这事儿。
爸妈一脸茫然和震惊。
他们不知道。
在父母一个劲儿的追问下,孩子愈发沉默。
我怕他们追得急,赶紧对孩子说:“你的爸爸妈妈看到你手腕上的伤,觉得很心痛,并不是要责怪你。只是想知道你过得开不开心。你好好说,他们会理解的。”
他妈妈还在追问,爸爸先会意过来,笑着说:“是啊,你有什么事跟我说就好,我们也好帮你。”
那个笑很温和很亲切,背后是一个父亲极力的自我克制。
那个孩子最终也没有说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我建议他的父母带他回去静一静,他父母可能并不是很愿意。反正最终还是留在了学校里。
后来又过了一个月,这个孩子来找我,说他想退学,不想读书了。
我尽量和他沟通,发现他并没有太多的意愿去说自己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只是说在学校里学不下去。
对了,他的成绩很优秀,在班级名列前茅。
我答应了让他先退学,但是后来又是他父母来把他劝住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我那时候只是很单纯地在处理教学上的事务,直到这两天的某个热点事件发生,我忽然又想起了这件事。
我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孩子的手上最起码有七八道匕首留下的伤痕,父母居然不知道,这是多么不正常的事情。
如果说出去估计都没人信。
但类似的事情我不止遇到一次。
很多年前有个女孩子因为期末考试没考好(存疑)在家里寻短见,也许是潜意识里的求生欲,当手腕上的鲜血流下来的时候,她用手机拍下照片发到了扣扣空间。结果被我看见了。
我看见第一次的时候,以为她是在网上找的什么非主流图片。
半个小时后又看见了一次,然后仔细观察图片的像素和周围的环境,怀疑这就是她自己。
给她打扣扣电话,打不通;又赶紧通知学校领导,然后领导想办法联系到了她。
后来凌晨在医院里抢救过来,她在扣扣上给我回复了一句:“老师,我已经没事了,以后不会再犯傻了,谢谢你。”
这件事令我震惊的是,她自拍手腕的图片显示,她是在一个农村的客厅里,我还能看到旁边人的裤脚,也就是说,她的家人就在同一间屋子。但是居然没人注意到,还是我和一些朋友在扣扣空间里先发现的。
平时,当家长和我联系的时候,一般都是谈学习,谈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希望他们将来考个好大学。真的很少听见有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
有家长曾经说,她的女儿只要稍微努力一点,肯定可以考上一本,甚至能上211。
但其实她的女儿在班上长期倒数,我当时听了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她。
事实上高考成绩出来,她的女儿只上了二专的分数线。
她坚信孩子是发挥失常,又让孩子去复读。
每一个孩子都是从对父母的无限依恋中长大的,但是为什么到后来,父母已经基本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了呢?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的是:“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那么强?”
其实就我多年的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大多数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既不是完全放任自流,也不是控制欲超强,而是和那段时间的心情有关。
有时候十天半个月就那样寻常地过去了,有时候忽然焦虑发作,把孩子语重心长地教育一番。
有的爸爸妈妈自觉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孩子聊天,但其实话题的主动权基本在家长这边。孩子想要的是倾诉,家长想要的是教育。家长迫切地希望,每一次聊天都能让孩子增长智慧、有所收获。
但其实孩子只想松口气。
我这并不是在批判家长。
我们大多数人在情感表达方面生来笨拙,小时候不知道如何融入小伙伴中,长大以后得不到自己心爱的人,工作之中没有自信和上级领导以平等的心态交流,在教育孩子上面难道忽然就能天赋异禀了?
我们的一生,难道不正是努力想要抓住点什么,却不断弄巧成拙,最终好不容易才拥有三星两点美好事物的过程吗?
我并不觉得这很消极很颓废,可贵的不是生来就拥有许多,而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思和努力。
因此,作为一个老师,我给想要真正关注孩子心理状态的朋友们提出以下建议,不一定每条都完美无缺,但是可以做个参考:
观察孩子每天的饭量和运动量是否正常,当然,如果发现营养不均衡或者不爱动,不要强迫他,要从自己做起,在家庭内部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换句话说,不要对孩子说:“你应该多吃鸡蛋、多喝牛奶。”尝试和孩子一起,每人一杯牛奶。不要对孩子说:“出去走走,别闷在家里。”而要主动邀请孩子,让他和你一起去散步甚至跑步。
当孩子和你聊学校生活的时候,忍住别问成绩,多聊聊同学、老师的八卦。尤其是在孩子谈到有兴趣的点时,要真正带着兴趣去听,去脑补画面,这样你们才能真正地聊得下去。而不是做出一副“平易近人”的亲切家长样子,问他“后来呢”“后来呢”,那种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居高临下的样子……老实说其实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戒备与反感,让他聊天的兴致全无。
如果非要和孩子谈论学习的科目,多讨论科普层面的东西,少讨论具体分数。现在的教材其实编写得很有趣,生物书上会教孩子怎么酿制葡萄酒,语文书上会鼓励孩子们去做社会调查。你可以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告诉他们一些和书上的例子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最新的前沿新闻。这会帮助他们对书本上的知识更感兴趣。
不要直接去问孩子:“你今天开不开心。”而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感受。如果你感到孩子似乎不开心,你可以主动向他表达你的担忧。你可以说:“我看见你好像有点不开心,我心里很担心你。”但最好不要说:“你有什么不开心吗,可以告诉我吗?”不追问,孩子也许反而更有想要告诉你的欲望。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和你聊天,不给你表达,你要保护他沉默的权利。而且要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保护。比如当别人问他一些他不想回答的话时,你勇敢地站出来,温和地但是坚定地笑着说:“他是一个喜欢静静思考的人,我们平时从来不会强迫他说什么的。我们相信他。”而不是因为大人之间的人情面子在一旁不开口甚至笑着起哄,把自己的孩子推到一个孤独的看台上给大家表演局促的猴戏。
如果你的孩子愿意给你倾诉,请你为他保密。不要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嘛有什么”“还是个孩子嘛有什么”,否则会破坏他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他愿意告诉你,其实是本着对你的信任。如果你真的觉得某件事有告诉其他人的必要,一定要征求他的同意。
如果孩子就是防着你,不让你碰他的东西,不让你问他的私人情况,甚至每次你进他的屋子他都如临大敌。尊重他的感受,他并不是不爱你,他只是正在长大。他正在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和边界意识。不要觉得“我的孩子不爱我了我好受伤”。保护孩子对你的防备心理,其实正是在保护今后一生中你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与亲密感。
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就是很在乎成绩的,也很想和家长谈成绩。那你就大胆地和他谈,而且尽力地帮助他,从物质和精神上。没必要因此觉得谈成绩色变。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发自内心地信任和欣赏他。尽量少泛泛地表扬和鼓励,“哇你好棒啊”“我的孩子就是这么厉害”,这感觉像哄幼儿园小朋友;要表扬具体的内容,“你一直都会帮我提行李,每次提我都很开心。虽然我自己也能提得动,但是当你提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你对我的爱和关心”。
以上每一条我都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反例。分享出来,和各位师长共勉,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平安顺遂的生活。

由于微信平台算法改版,公号内容将不再以时间排序展示,如果您想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强烈建议星标我的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