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为什么号啕大哭?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在为项羽举行的葬礼中,死对头刘邦不但亲临,还“猫哭老鼠”挤出几滴眼泪。这个场景像极了“职业哭丧”,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声泪俱下。所以有人不客气地指出,刘邦此举纯属是收买人心,后世子孙刘备把他的祖传绝技发挥到了巅峰。
我不否认刘邦或许有展现仁慈,收买人心的成分,可这顶多占据其心灵深处的极少部分,刘邦是个大开大合的人,性情奔放外露的人,作伪不符合他的性格特点。我认为刘邦的眼泪货真价实,包含酸甜苦辣,“掺水量”可以忽略不计。
一哭项羽,英雄相惜,爱恨交错终于落幕
小孩子的爱恨表现在脸上,一块糖果瞬间就可以改变“战局”;乡间闾里的爱恨表现在鸡毛蒜皮上,芝麻大点的事,能记一辈子;商人的爱恨表现在笑容里,正面看一脸温馨,侧面看意味深长。
政治家的爱恨最复杂,复杂到爱与恨水乳交融难以分割,他们惺惺相惜,对对方的才华、能力、品行钦佩有加,引以为师友、为榜样,他们又恨之入骨,对对方的立场、做法和态度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高手对决内心是五味杂陈,他们往往做出外人看不懂的决策,比如项羽居然放弃了烹杀刘太公,所谓“吾翁即若翁”真的能吓住项羽?呵呵。再比如刘邦亲自祭奠项羽,并当场泪洒。
在刘邦的心目中,项羽首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自己的“伟大”就是对方的“传奇”所成就的。因此,如果一个不能尊重竞争对手的人,要么对手与自己差距太大,要么是自己太狂妄自大,双方不可能有“决战光明顶”的对决机会。
当对手倒下时,被项羽搞得死去活来的刘邦瞬间释放了,此刻的项羽对刘邦来说只是一个值得记忆的符号,一段值得祭奠的往事。人一旦放下了,过去的不愉快都是幸福,眼泪里全是对逝者的惜忆。
二哭苍生,天下涂炭,和平安宁终于来临
说到刘邦,人们蹦出的第一个字眼就是“流氓”,不错,从外相上看不学无术的刘邦,浑身上下充斥着流氓的气息,可如果我们仅仅盯在这上面,就太小看刘邦了。
作为政治家的刘邦,他心怀天下的大仁大爱才是核心!
秦末战乱天下生灵涂炭,汉帝国建立之初,皇帝的御驾连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大臣们甚至都只能坐牛车,全国人口减少了一大半。
刘邦进入关中后,他封存府库,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保证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楚汉战争后,他修订了《九章汉律》,废除连坐和夷三族等严刑峻法,提出“德主刑辅”的宽仁法律思想。他鼓励农耕,奖励开荒,将税赋降低至十五税一。
这些举措都表明,从百万亡魂中走过来的刘邦,深刻体会到民生的重要性。刘邦本人也是从九死一生中爬滚出来的,最能懂得生命的意义,也更加渴望那一份和平与安宁。
祭奠项羽的眼泪,何尝不是刘邦对和平时代到来的喜极而泣?
三哭己身,老骥伏枥,刘氏江山终于得建
刘邦47岁才开始走上“创业路”,52岁登临天下,七年就创立大汉帝国,速度虽然够快,可其中的艰辛一点都不少。
但凡走过这段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人随着步入中老年,身体机能的下降和思想的保守倾向,已经不适合做开创性的工作,逆袭的刘邦付出的代价也必然数倍于常人。
想当年,刘邦被逼钻进芒砀山为寇,吕雉因此受牵连入狱;楚汉战争中,老父和妻子被扣作人质,时刻遭受死亡威胁;彭城兵败,刘邦为了逃命一脚踢下年幼的儿女,那一刻他何止心疼?
即便坐上了龙椅,刘邦也不得不四处征战,为平息叛乱咬牙支撑,最后被英布的暗箭伤得一病不起。
在项羽凌厉的攻势下,刘邦一度丧失信心,他甚至准备以分天下为代价,组建同盟以对付项羽。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想法,暴露了刘邦心理承受已接近崩溃的事实。
也只有经历过艰辛的人才懂得,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邦,为何在项羽死后会落下眼泪,大幕落下之时,鲜花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对峥嵘岁月的追忆。
台前掌声雷动,主角一边垂泪,这才是真性情的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