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全面分析:制造三大工艺,晶圆四大工艺!
技术:设计流程
100 亿个晶体管在指甲盖大小的地方组成电路,想想就头皮发麻!一个路口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就可能导致大片堵车,电子在芯片上跑来跑去,稍微有个 PN 结出问题,电子同样会堵车,所以芯片的设计异常重要
芯片制造的过程就如同用乐高盖房子一样,先有晶圆作为地基,再层层往上叠的芯片制造流程后,就可产出必要的芯片(后面会介绍),然而,没有设计图,拥有再强制造能力都没有用
1. 规格制定
在 IC 设计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规格制定,这个步骤就像是在设计建筑前,先决定要几间房间、浴室,有什么建筑法规需要遵守,在确定好所有的功能之后在进行设计,这样才不用再花额外的时间进行后续修改
第一步:确定 IC 的目的、效能为何,对大方向做设定第二步:察看需要何种协议,否则芯片将无法和市面上的产品相容第三步:确立 IC 的实作方法,将不同功能分配成不同的单元,并确立不同单元间连结的方法,如此便完成规格的制定
2. 设计芯片细节
这个步骤就像初步记下建筑的规画,将整体轮廓描绘出来,方便后续制图。 在 IC 芯片中,便是使用硬体描述语言(HDL)将电路描写出来。 常使用的 HDL 有Verilog、VHDL等,藉由程式码便可轻易地将一颗 IC 功能表达出来。 接着就是检查程式功能的正确性并持续修改,直到它满足期望的功能为止
3. 设计蓝图在 IC 设计中,逻辑合成这个步骤便是将确定无误的 HDL code,放入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 tool),让电脑将 HDL code 转换成逻辑电路,产生如下的电路图, 之后,反复的确定此逻辑闸设计图是否符合规格并修改,直到功能正确为止
4. 电路布局与绕线
将合成完的程式码再放入另一套EDA tool,进行电路布局与绕线(Place And Route)。在经过不断的检测后,便会形成如下的电路图。图中可以看到蓝、红、绿、黄等不同颜色,每种不同的颜色就代表着一张光罩
▲ 常用的演算芯片- FFT 芯片,完成电路布局与绕线的结果
5.光罩
一颗IC 会产生多张的光罩,这些光罩有上下层的分别,每层有各自的任务。制作时,便由底层开始,逐层制作,完成目标芯片
在此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IP 模块和 EDA,下面会详细介绍
技术:晶圆、芯片、封测
芯片制造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工艺,加工精度为头发丝的几千分之一,需要上千个步骤才能完成,其难度,堪比两弹一星
依产品种类不同,产品所需的加工道次约 400 至 600 道,加工时间 2-3 个月,可分为晶圆、芯片、封测三大部分,下面一一介绍
制造之晶圆
1. 晶圆技术:定义
盖房要有地基,如果将芯片制造比拟成用乐高积木盖房子,藉由一层又一层的堆叠,完成自己期望的造型(也就是各式芯片),便需要一个平稳的基板,对芯片制造来说,这个基板就是衬底,也叫晶圆,是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地基”,通过在衬底上实施一系列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半导体产品
回想一下小时候在玩乐高积木时,积木的表面都会有一个一个小小圆型的凸出物,藉由这个构造,我们可将两块积木稳固的叠在一起,且不需使用胶水。芯片制造,也是以类似这样的方式,将后续添加的原子和基板固定在一起。因此,我们需要寻找表面整齐的基板,以满足后续制造所需的条件,在固体材料中,有一种特殊的晶体结构──单晶(Monocrystalline)。它具有原子一个接着一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特性,可以形成一个平整的原子表层。因此,采用单晶做成晶圆,便可以满足以上的需求。
2. 晶圆技术:提纯、生长、成型
硅晶圆的制造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步骤:提纯、单晶硅生长、硅片成型
提纯
硅的主要评判指标是纯度,你想想,如果硅原子之间有一堆杂质,那电子就别想在满轨道和空轨道之间跑顺畅。无论啥东西,纯度越高制造难度越大。用于太阳能发电的高纯硅要求99.9999%,这玩意儿全世界超过一半是中国产的,早被玩成了白菜价。芯片用的电子级高纯硅要求99.999999999%(别数了,11个9) ,半导体硅片的制造难度远远大于光伏硅片
提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步是冶金级纯化,加入碳,以氧化还原的方式,将氧化硅转换成 98% 以上纯度的硅第二步是三氯氢硅法(西门子法Siemens process),通过加热含碳的硅石来生成气态的二氧化硅(SiO2)再用纯度约98%的二氧化硅,通过压碎和化学反应生产含硅的三氯氢硅气体(SiHCl3)最后用改良西门子法,将三氯氢硅经过再一次的化学过程,用氢气还原制备出纯度为99.999999999%的半导体级硅
生长
这种硅原子纯度够了,但排列混乱,会影响电子运动,只能叫多晶硅
长晶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直拉法(CZ),区熔法(FZ)。其中直拉法是目前市场的主流,可支持 12 寸硅片生产,而区熔法则相对简单,仅可支持 8 寸及以下尺寸硅片生产
将多晶硅融化,形成液态的硅,以单晶的硅种(seed)和液体表面接触,一边旋转一边缓慢的向上拉起。至于为何需要单晶的硅种,是因为硅原子排列就和人排队一样,会需要排头让后来的人该如何正确的排列,硅种便是重要的排头,让后来的原子知道该如何排队。最后,待离开液面的硅原子凝固后,排列整齐的单晶硅柱便完成了
成型
硅晶棒再经过切段、滚磨、切片、倒角、抛光、激光刻后,成为集成电路工厂的基本原料——硅晶圆片
3. 技术路线:大尺寸化
伴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硅片的尺寸也逐步提升。每次硅片直径的提升,都会使得单片晶圆产出的芯片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
晶圆面积越大,在同一晶圆上可生产的集成电路IC越多,成本越低,硅片的发展趋势也是大尺寸化,目前300mm硅片已成为业内主流,2017 年全球 12 寸出货面积约占硅片总体的66.1%
12 寸硅片的下一站是18 寸(450mm)硅片,但由于 12 寸硅片可以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且 18 寸硅片设备研发难度极大,由于面临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压力,晶圆厂向450mm(18英寸)产线转移的速度放缓,根据国际预测,到2020 年左右,450mm的硅片开发技术才有可能实现初步量产
三、芯片
1. 技术:定义
硅片切好之后,就要在晶圆上把成千上万的电路装起来的,干这活的就叫“晶圆厂”。各位拍脑袋想想,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怎样才能完成这种操作?2. 技术:流程
硅片切好之后,就要在晶圆上把成千上万的电路装起来的,干这活的就叫“晶圆厂”。各位拍脑袋想想,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怎样才能完成这种操作?
用原子操纵术?想多了,朋友!等你练成御剑飞行的时候,人类还不见得能操纵一个一个原子组成各种器件,那究竟怎么做呢?
在开始前,我们要先认识 IC 芯片是什么。IC 全名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由它的命名可知它是将设计好的电路,以堆叠的方式组合起来。藉由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减少连接电路时所需耗费的面积。下图为 IC 电路的 3D 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结构就像房子的樑和柱,一层一层堆叠,这也就是为何会将 IC 制造比拟成盖房子。
从上图中 IC 芯片的 3D 剖面图来看,底部深蓝色的部分就是上一篇介绍的晶圆,从这张图可以更明确的知道,晶圆基板在芯片中扮演的角色是何等重要。至于红色以及土黄色的部分,则是于 IC 制作时要完成的地方。
首先,在这里可以将红色的部分比拟成高楼中的一楼大厅。一楼大厅,是一栋房子的门户,出入都由这里,在掌握交通下通常会有较多的机能性。因此,和其他楼层相比,在兴建时会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步骤。在 IC 电路中,这个大厅就是逻辑闸层,它是整颗 IC 中最重要的部分,藉由将多种逻辑闸组合在一起,完成功能齐全的 IC 芯片。黄色的部分,则像是一般的楼层。和一楼相比,不会有太复杂的构造,而且每层楼在兴建时也不会有太多变化。这一层的目的,是将红色部分的逻辑闸相连在一起。之所以需要这么多层,是因为有太多线路要连结在一起,在单层无法容纳所有的线路下,就要多叠几层来达成这个目标了。在这之中,不同层的线路会上下相连以满足接线的需求。
分层施工,逐层架构
知道 IC 的构造后,接下来要介绍该如何制作。试想一下,如果要以油漆喷罐做精细作图时,我们需先割出图形的遮盖板,盖在纸上。接着再将油漆均匀地喷在纸上,待油漆乾后,再将遮板拿开。不断的重复这个步骤后,便可完成整齐且复杂的图形。制造 IC 就是以类似的方式,藉由遮盖的方式一层一层的堆叠起来,详细工艺下面详细介绍
最后便会在一整片晶圆上完成很多IC 芯片,接下来只要将完成的方形 IC 芯片剪下,便可送到封测厂做封装测试,至于封测厂是什么东西?
3. 技术: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繁多复杂,晶圆厂厂内大致上可分为四大区:真空区、黄光区、蚀刻区、扩散区
真空区:乃沉积暨离子植入,也就是在晶圆上覆盖一层薄膜,所以也称为薄膜区。薄膜沉积工艺系在晶圆上沉积一层待处理的薄膜,薄膜工艺常用于在晶圆表面制备各类半导体、绝缘体、金属的薄膜材料,包含CVD、PVD(蒸发和溅射)、电镀、外延等;沉积工艺包括化学沉积和物理沉积,形成多层的光刻和刻蚀立体结构,构成绝缘层或金属导电层,详细请 持续关注本公众号史晨星(shichenxing1)设备篇
黄光区:主要是使电路图显影,匀胶工艺系把光刻胶涂抹在薄膜上,光刻和显影工艺系把光罩上的图形转移到光刻胶,集成电路的最小线宽取决于光刻设备的分辨率,它定义了半导体器件尺寸,光刻的工艺水平直接决定芯片的制程水平和性能水平,详细请 持续关注本公众号史晨星(shichenxing1)设备篇
蚀刻区:使用化学剂来蚀刻出所需要的电路,刻蚀工艺系把光刻胶上图形转移到薄膜,去除光刻胶后,即完成图形从光罩到晶圆的转移,将没有受光阻保护的硅晶圆,以离子束蚀刻,刻蚀工艺的提高在于不断缩小PN间的闸极,详细请 持续关注本公众号史晨星(shichenxing1)设备篇
扩散区:又称为炉管区均为高温加工的处理,掺杂工艺是形成N型和P型掺杂结构的过程,包含扩散和离子注入两类;离子注入工艺对硅基材料进行掺杂,形成PN区,构成晶体管,详细请 持续关注本公众号史晨星(shichenxing1)设备篇
上述四大工艺循环,分层施工,逐层架构,最终完成芯片制作
4. 技术路线:制程
半导体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硅片直径越大→硅片面积越大→单个晶圆上芯片数量越多→效率越高→成本越低;二是制程越小→晶体管越小→相同面积上的元件数越多→性能越高→产品越好,那么制程是什么呢,下面详细介绍
三、制程
1. 技术:定义晶体管结构中,电流从 Source(源极)流入 Drain(漏级),Gate(栅极)相当于闸门,主要负责控制两端源极和漏级的通断。 栅极的宽度决定了电流通过时的损耗,表现出来就是手机常见的发热和功耗,宽度越窄,功耗越低。 而栅极的最小宽度(栅长),就是芯片工艺中提到的制程
以 14纳米为例,其制程是指在芯片中,线最小可以做到 14 纳米的尺寸, 缩小电晶体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减少耗电量,然而要缩小哪个部分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上 图中的L就是我们期 望缩小的部分。 藉由缩小闸极长度,电流可以用更短的路径从 Drain 端到 Source 端
电脑是以0 和 1作运算,要如何以电晶体满足这个目的呢?做法就是判断电晶体是否有电流流通。当在 Gate 端做电压供给,电流就会从 Drain 端到 Source 端,如果没有供给电压,电流就不会流动,这样就可以表示 1 和 0
2. 技术:摩尔定律
1965年4月19日,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电子学》杂志(ElectronicsMagazine)发表了摩尔(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工程师)撰写的文章 “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件”,文中预言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
1975年,摩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摩尔定律进行了修正,把 “每年增加一倍” 改为 “每两年增加一倍”。所以,业界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3. 技术路线:High-k 45nm→FinFET 22nm→GAA 5nm
晶体管设计的思路主要是两点:第一提升开关响应度,第二降低漏电流。晶体管物理的图,就是漏电流-栅电压的关系图:
其中 oxide,绝缘层,作用是隔绝栅极和沟道。因为栅极开关沟道,是通过电场进行的,电场的产生又是通过在栅极上加一定的电压来实现的,但是欧姆定律告诉我们,有电压就有电流。如果有电流从栅极流进了沟道,那么还谈什么开关?早就漏了
最早的绝缘层就是和硅非常自然地共处的二氧化硅,其相对介电常数(衡量绝缘性的,越高,对晶体管性能来说,越好)约是3.9。但在尺寸缩小到一定限度时,从能带的角度看,因为电子的波动性,如果绝缘层很窄很窄的话,那么有一定的几率电子会发生隧穿效应而越过绝缘层的能带势垒,产生漏电流
眼看摩尔定律要终结到45 nm了,大家开始疯狂寻找,最后找到一种名为HfO2的材料,这就叫做high-k,这里的k是相对介电常数(相对于二氧化硅的而言)
金属栅是与high-k配套的一项技术。high-k材料会降低沟内的道载流子迁移率,并且影响在界面上的费米能级的位置,进而影响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金属的自由电荷浓度极高(超过10^20),而且有镜像电荷效应,可以中和掉high-k材料的绝缘层里的偶极子对沟道和费米能级的影响
但干到28 nm,又干不下去了,1999 年,胡正明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领导着一个研究小组探索如何将 CMOS 技术拓展到 25nm 及以下领域,最后提出两种可行方案:一是立体型结构的FinFET 晶体管,另外一种是基于SOI的超薄绝缘层上硅体技术 (UTB-SOI,FD-SOI 晶体管技术),因为他的两个重要发明,摩尔定律在今天得以再续传奇
晶体管本质上是开关,有两个基本状态:开和关。与栅栏门允许或限制通行一样,FET栅极可允许或限制源与漏之间的电子流动。通常将FET直接装配在硅片上。绝缘介电层覆盖在硅片表面上,并将成为栅极介电层。导电层(如多晶硅或某种金属)被沉积在介电层上,最终成为栅极电极。该器件结构又名“平面型栅极”
当栅极长度过短时,就会出现短沟道效应(如漏电流),栅极的宽度决定了电流通过时的损耗,宽度越窄,功耗越低。当制程逼近20nm时,栅极对电流控制能力急剧下降,会出现“电流泄露”问题
FinFET又叫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这种新的晶体管把芯片内部平面的结构变成了 3D,把栅极形状改制,增加 Gate 端和下层的接触面积,减小栅极宽度的同时降低漏电率,而晶体管空间利用率大大增加。除此之外,在传统晶体管结构中,控制电流通过的闸门,只能在闸门的一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属于平面的架构。在 FinFET 的架构中,闸门成类似鱼鳍的叉状 3D 架构,可于电路的两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这种设计可以大幅改善电路控制,是解决20纳米及以下制程电流泄露问题的核心技术
想到难,做到更难。为什么呢?因为竖起来的那一部分硅,也就是用作沟道的硅,太薄了,只有不到10个纳米,不仅远小于晶体管的最小尺寸,也远小于最精密的光刻机所能刻制的最小尺寸。于是如何把这个Fin给弄出来,还得弄好,成了真正的难题,详细请 持续关注本公众号史晨星(shichenxing1)设备篇
另外一种技术路线是SOI,特点是特殊材料、普通工艺,而FinFET的特点是普通材料,特殊工艺。FD-SOI是一种平面工艺技术,相对于Bulk CMOS主要多了一层叫做埋氧层的超薄绝缘层位于基硅顶部,用于形成一个超薄的晶体管通道,由于通道非常薄,所以没有必要掺杂通道,从而使晶体管完全耗尽
但干到7 nm,又干不下去了,GAAFET(Gate All Around)晶体管将是未来最有可能突破 7 nm以下FinFET工艺的候选技术,GAAFET是一个周边环绕着gate的FinFET,和目前垂直使用fin的FinFET不同,GAAFET的fin设计在旁边,能够提供比普通FinFET更好的电路特性,“全包覆栅极”或“纳米丝”方法是应7nm或5nm 节点而生的概念
4. 技术:28 nm 成本最低
随着制程节点的缩小和工艺精度的提高,集成电路设计产品的设计成本迅速增加,10nm 的设计成本约为 28nm 的 4.5 倍,7 纳米制程节点的工艺研发费用达3 亿美金,5 纳米研发费用在5.4 亿美金,同时开发风险也随之增加
28 纳米是长制程节点,预计工艺生命周期将持续20年,从单位晶体管成本来看,28 纳米制程节点每百万门单价 2.7 美金,是目前市场上单位门成本最低的制程节点
来源:史晨星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