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写《渔家傲》,豪放词风深深影响苏辛,通篇都是千古名句

北宋名相写《渔家傲》,豪放词风深深影响苏辛,通篇都是千古名句

原创2021-02-11 15:06:56·暮城烟雨遥

北宋名相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论政治才华,他是早于王安石的改革家;论军事水平,他被西夏人称为“小范老子”、“腹中自有百万兵”的名将。

论文学贡献,他更是宋代超一流的散文大家,还是“古文运动”的发起人、词坛上第一位“边塞词”的作者,真正意义上的“豪放派先驱”。

范仲淹一生存词虽然仅有五首,但是首首皆是精品。《渔家傲·秋思》属于豪放词风,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苏轼、辛弃疾。其中的一首婉约词《御街行》,则是直接启发了李清照,创作出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通篇都是千古名句,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影响至深。

一、《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作意译:

塞外的风光,与江南大不一样。才到秋天,大雁就已经毫不留恋地飞回了南方的衡阳。

傍晚时分,四周的胡笳声、马嘶声与号角的声音混合在了一起。一座城堡,孤零零地处于群山环抱当中。落日之后点燃狼烟,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手中只有一杯浑浊的老酒,怎能消除离家万里的忧愁呢?眼下边患尚未消除,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归家。

帐篷外面传来凄凉的羌笛声音,抬眼望去,一片严霜铺满了草地。又是一个难眠的夜晚,军帐内外,将军与征夫,都怀着同样的心思,无法成眠。

这一首词中描写的内容,是范仲淹个人军旅生活的真实反映。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率十万兵马犯边。由于北宋西北边军不足、武备失修,敌兵长驱直入。

延州以北三十六寨和周围四百里边境防线被敌人攻破,守军多名将领被俘。范仲淹临危受命,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局势

后来奉命留守延州,抵御西夏的进军,第二年又被调到耀州。前后戍边长达四年,其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首词,大约是写于这四年之间。

词的上半阙主要是写景,通过描写塞外气候与江南的区别,来突出环境的萧杀。再用“四面边声”来暗示胡笳、马嘶,连同号角一起打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这首词最出色的是一句“长烟落日孤城闭”,化用了王维名的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再创造,用“孤城闭”把悲壮之气推向了极致。

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是“孤城闭”呢?有的学者认为,范仲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时他所在的延州边军,正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地步

不过,也有人认为,范仲淹在这里其实只是如实地描述了当时的环境,并不是为了抨击北宋朝廷。这一点,我将会在第二部分向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

《渔家傲·秋思》的上半部分主要是写景,渲染气氛,到了下半部分就开始写人抒情了。

范仲淹喜欢在词里写饮酒,借酒浇伤。但是当时军中条件很差,他手上只有一杯浊酒。别说只有一杯,哪怕给他一坛,又怎么消得了他离家万里的忧愁呢?

离家远还不算,离得久也不算,最麻烦的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家。因为他的职业是守边,只能守到休战为止。但是,这个休战的时间谁也无法预计,所以说是“归无计”。

这个时候,他忽然听到帐篷外面传来了一阵羌笛声,又看到了满地的严霜。秋天本来就容易让人生起愁思,何况又是在塞外的战场上,这就更加让人忧愁了。

许多的人在看到“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王之涣在《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过我却觉得,这一句其实更像是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赋》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孤城闭”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一段时间读了一点《苏东坡新传》,书里提到,苏轼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进京参加科考,一举成名。当时欧阳修非常喜欢他,所以就将他引荐给了文坛的前辈。

许多的前辈都对苏轼说:可惜你来得迟了,没能与范仲淹见上一面。假如他们二人能见面的话,范仲淹一定会把苏轼视为知己吧。

都说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但是读过了范仲淹的词,发现他才是“豪放派第一人”。都说苏轼是“全能型文人”,但是了解范仲淹生平后,你一样会惊叹于他的“全能”。

范仲淹的才华“跨越”了“政坛”、“军界”和“文坛”三个圈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才是真正的“全能型人才”,苏轼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因为苏轼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并不出色。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正当西夏犯边的时候。延州接连失地,守军主将刘平、古元孙皆为西夏俘虏,延州俨然成为了一座孤悬塞外的“孤城”。

幸好当时天降大雪,西夏因为天气原因退兵了。事后,北宋朝廷想派其他人前往延州,但是遭到了陕西安抚使韩琦的坚决拒绝。

韩琦用全家性命担保,让范仲淹上任经略安抚副使一职。范仲淹一上任,就立马采取了极其有效的措施,稳定住了延州的局势。

当时北宋朝廷多次派人前去监督边军,范仲淹一举一动都必须上报 ,得到批准之后,才能采取行动。结果,就是这样的“无形枷锁”,给他的军事部署造成掣肘。

范仲淹守延州,西夏人不得进犯。李元昊派人前来议和,范仲淹给李元昊写了一封长信,结果北宋朝中竟然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他在通敌,还主张“仲淹可斩”。

最后,皇帝虽然没有杀他,但是还把他降职迁官了。没想到他一走,李元昊又打过来了,连破数城。皇帝无奈之下,又急急忙忙把他调回去,这样才把局势又给稳住。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欧阳修上书说,边军的队伍过于庞大了,且战斗力低下,请求裁军。这的情况,给范仲淹的守边再度造成极大的困扰。

于是,范仲淹只得修筑城堡、大兴屯田和招募少数民族来充当边军,采用有效的策略,保证了边军在裁军之后,延州局势仍然能够稳固下来。

由于采用了得当的军事措施,北宋军威大振。当时边塞的民歌中唱道:“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这首民歌中的“大范老子”,是指宋仁宗时期的兵部员外郎,曾任陕西转运使的范雍。而“小范老子”,就是指的范仲淹,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经提到了。

所以,有人根据《渔家傲·秋思》词中的环境描写,推测出词作的时间正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因为这个时候的范仲淹,内心其实是非常矛盾的。

一方面,他非常乐意靖边卫国;但是另一方面,他作为戍边将领,屡次受到朝廷的怀疑,每一日都是如履薄冰,让他内心感到非常孤独。

“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借鉴王维的诗歌意象。因为在王维的笔下,这些都是美景,而在范仲淹的眼底和心中,这些都是凄凉的。范仲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缺乏兵源,他是内心孤独。

另外,也有人说“孤城”是指他筑的城堡。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他是不会把自己的要塞刻意弄到一座“孤城”之内的。之所以会出现“孤城”,其实和他当时制定的军事策略有关。

范仲淹当时在边境上兴建了很多小型的城堡,“敌人'小至’,则诸寨士兵共力御捍;敌人'大至’,则集中禁军、厢军之力坚壁清野”。

结语

范仲淹早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所以就辞别了母亲,独自在外求学。

冬天读书的时候,如果困了,他就用冰水来洗脸;如果饿了,他就吃糜子面粥来填肚子。后来发达了,他还不忘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奉养。

这样的一个人,在家里是孝子,在朝堂上是忠臣。在政治上,是改革先驱;在军事上,是有为将领;在文坛上,同样也是领袖人物。

范仲淹一手推动了“庆历新政”的出现,另一手又推动文学的变革。那个时候,王安石只有二十二岁,还没有进入北宋朝廷的中枢,而苏轼才六、七岁,还在玩儿泥巴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