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识小|吕巷访古

金山吕巷镇的蟠桃名闻遐迩

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区吕巷镇访问,回来我就写下了“吕巷访古”的题目,不是我“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上海周边的古镇,如同珍珠一般,需要以历史为经线、民俗为纬线将它串连起来。

江南的古镇都离不开水,就拿金山的几个古镇而言,如枫溪之于枫泾镇、珠溪之于朱泾镇、留溪之于张堰镇……吕巷镇也对应着一条古老的河流——璜溪,古人历来称“璜溪”,当代人也称“沥渎”,今天更有人将它称为“吕巷塘”了,历经千百年社会代谢,山河依旧,名字或许有变,河流仍然在静静地流淌。

“璜溪”古时又称“磻溪”,相传周代太公望在磻溪钓鱼,钓得玉璜,唐宋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唐代学者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望望八川,苔发璜溪之水。”唐代诗人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明代刘基《太公钓渭图》诗:“璇室羣酣夜,璜溪独钓时。”都说的是这个典故。吕巷集镇在宋代已形成,且一直旧称“璜溪”。

既然如此有名,为什么“璜溪”成为“吕巷”呢?这与元代方土地出了一个的大名士吕良佐有关。吕良佐(1295—1359),字辅之,号璜溪处士。在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之际,战乱忧患,他不接受征召,隐居家乡,组织地方义勇,“保障乡里”。正因为他对当地有大功德,被民众广为传诵,于是“璜溪”改成了“吕巷”,以资对吕良佐永远的纪念。

那个年代的江南,虽然社会纷乱,文人士大夫的日子过得还是很幸福的。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第三十六卷说到“元季风雅相尚”时,特地写道:“元季士大夫好以文墨相尚,每岁必联诗社,四方名士毕集,燕赏穷日夜,诗胜者辄有厚赠。”此事也见于《明史·文苑传》的记载。吕良佐“好学多才,性格契阔”,有才干而不愿出仕,好客重义,“四方大夫士归之者岁无虚,燕来赆往靡厌倦,得美誉湖海间,呼为淞上田文。”(杨维桢《故义志吕公墓志铭》),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评价那可不是一般的高。

创设“应奎文会”,是吕良佐一生中的重要成就。在元代科场不太重视人才的情况下,吕良佐有感于科举取士之不足,为社会能够发现经世之才,趁着“风雅相尚”的世风,元至正十年(1350),吕良佐在杨维桢、陆居仁等支持下,征召天下文士的佳作,“一时文士毕至,倾动三吴”,响应者众,投稿者竟然有700余卷,从中遴选40卷,蔚为元代的文坛盛事。担任主评官的是吕良佐的挚友杨维祯、陆居仁。这是六百年前松江府民间发起的一场文坛盛事,影响力之大,轰动了朝野。

至今上海民间还在流传着吕良佐当年“杨维桢醉烹凌霄芽”的往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交情是很深的。据传,吕良佐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杨维祯、南陆居士陆居仁等文士,经常在银杏树下吟诗咏唱和,诗赋相乐。这些名士们如今早已化为朽土,但那棵承载千百年风雨的银杏树还顽强地生活在吕巷的土地上,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说起杨维桢(1296-1370),这个号称铁崖、铁笛道人,是元代松江地区的文坛领袖,诗书画均有突出成就,他虽然是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人生轨迹也是曲曲折折,此公性格狷直,行为放达,导致仕途挫折,但他不以此为意,在元代中过进士,当过县尹,又因“忤上”而丢了官职,元末避乱居富春山,后相继迁居钱塘(今杭州),到松江,遨游山水,纵情声色,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求教络绎不绝。杨维桢是一个活脱脱的至情至性的人,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傅;对无才德的人,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平素乐道人善,尤不记人小过。特别是对学有长进的青年人,即使有一文之美,一诗之工,必为批点,粘于屋壁,以示来客。远近的人都称道杨维桢是一个忠厚长者。正是这些才高八斗的文士组合,才上演了当年“应奎文会”的活剧。

金山吕巷镇寿带桥 始建于宋代,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金山沥渎河上的玉秀桥

那天,我走在吕巷镇的东街与西街上,吕巷之美和岁月相守相约,似乎从未随时光老去。位于新西街寿带桥,又称油车桥;以及距离寿带桥几百米的玉秀桥,这两座建于宋代的单孔石拱桥,依然保留有浓厚的江南古的镇特色。古镇的东街与西街,两旁早已面貌不堪,却还是保持着古镇古色古香的风貌。市河两岸,旧房鳞次栉比,水乡旧韵丰厚。我一边走一边在想,宋代的江南,那复杂纷繁的世俗生活背后,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底蕴,应当讲是江南文化的时代铺垫和精神支撑,代表了一种思想、知识与信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宋代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吕良佐也好,杨维桢也罢,这些曾经独领风骚的文坛巨子,其实就是吕巷镇的文化灵魂,也是江南文化的精神旗帜。

金山吕巷镇已变身为瓜果飘香的特色水果小镇

所幸现如今的吕巷镇党委书记黄辉云和有关的镇领导,他们在吕巷镇城镇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特别重视吕巷镇的文脉传承,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我想,每一个富有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都凝聚着当地民众的创造智慧与开拓精神,这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守护与传承好这些文化财富,是最值得欣慰的政风与政绩。

2021年5月24日于上海五角场“凝风轩”

(0)

相关推荐

  • 江南第一桥乡~金泽古镇

    江南好风光 金泽古镇位于上海青浦区西南,是上海市唯一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的镇.始建于宋初,迄今已有1300余年的建镇历史. 走进古镇,窄窄的青石板小巷.穿镇而过的青青小河,白墙黛瓦的老房子,一派江南水 ...

  • 情系甪直古镇

    < 幸福阳光驿站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我们早晨出发,路过滆湖服务区,蓝天白云笼罩下的欧式建筑,充满着浪漫色彩.我们领略这里的风光,仿佛进入朦胧的神话般梦境,而后直达甪直古镇. 多次来过甪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89,吕巷

    金山原有五大镇,皆以溪流命名,分别是枫泾(枫溪).朱泾(珠溪).干巷(干溪).张堰(留溪)和吕巷(璜溪). 枫溪大概以溪边的青枫得名,干溪因干将得名,留溪因留侯张良得名,珠溪大概只是和朱泾同名,璜溪可 ...

  • 风土识小|端午节前访河南

    端午节前访河南.图片来自网络 端午节之前,我随中国民协万建中副主席.程健君副主席等一批专家学者去访问了河南的两个城市--许昌市和平顶山市,了解并学习那里开展"民间文化之乡"的工作情 ...

  • 风土识小|话说小塘菜

    葱葱绿绿的江南菜地 与几位东北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们为了表达盛情,总爱说来几个"硬菜",我一听就乐了,"硬菜"者何?是否还有"软菜"?&quo ...

  • 风土识小|“扳倒井”酒话

    山东"扳倒井"的传说 不久前,我的一位学生,也是很一位很干练的后生,说要请我喝酒,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早年服役,在队伍上听得一段顺口溜:"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喝酒不一般 ...

  • 风土识小|“文武之道”四川路

    1950年代的上海四川北路商业街 四川路,特别是虹口区辖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马路之一.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购物宝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还在四川路" ...

  • 风土识小|廊下版画识“青檐”

    生气勃勃的廊下青檐版画艺术中心 廊下青檐民宿 对我来说,去金山区廊下镇参观学习青檐版画艺术中心,心仪久矣.这次总算如愿了. 人们常说上海滩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诚非虚言.即使在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临界的廊 ...

  • 风土识小|百年两幅画 今昔两重天

    百年前沈泊尘艺术创作旧影 适逢盛世修志,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纂修<精武志>,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并做一些工作,倍感光荣与荣幸.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如同一场昂扬激越的交响史 ...

  • 风土识小|姑苏繁华运河情

    苏州城外古运河上扬起风帆的舟船正在前行.据<亚东印画辑>1926年8月出版 有人说过"白发苏州",意谓苏州城历史悠久,如同"白发老翁",我以为此话只 ...

  • 风土识小|“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代绘画<清明戴柳>图 今年清明节前,承蒙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等主办单位盛情邀请,出席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

  • 风土识小|一部浓缩的中华民俗史

    新版<事物掌故丛书>书影 庚子年末,上海辞书出版社依据较权威的古籍版本,校对查证原文,花费许多功夫,编辑出版了杨荫深先生<事物掌故丛谈>的"校订本".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