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性情焦躁,跟你说个穴位,按摩试试哈!...

如果性情焦躁,跟你说个穴位,按摩试试哈!

【鸠尾穴的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七寸,当胸骨剑突下凹陷处。《针灸甲乙经》:“在臆(胸)前蔽骨下五分”(即:剑突下半寸);《针灸资生经》:“人无蔽骨者,从歧骨际下行一寸。”(即:胸剑结合部下1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即:胸骨突起处的下缘。用指头触摸左右肋骨下方,在中心合起来的地方就是胸骨下端,而位于这胸骨下段约1寸的地方就是鸠尾。
【鸠尾穴出处】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属任脉。膏之原穴。任脉之络穴。别名:尾翳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鹘穴,骬骬穴,臆前穴。
#穴位# #鸠尾# #焦躁性格#
【穴位含义】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
【名解】“鸠尾”,斑鸠的尾,形容胸骨剑突,穴当其下。《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鸠尾心前穴名也,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作用功效】清神,宁心,利膈。安心宁神、宽胸定喘。
【古代记述】心痛,惊痫,心腹胀满,胸中满痛,腹皮痛,咳逆数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浆不下,癫,狂,痫,瘙痒。
【现代功用】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鸠尾穴位配伍】鸠尾穴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鸠尾穴配足三里穴治呕吐;鸠尾穴配涌泉穴,有化痰宁心的作用,主治癫痫,呕痰沫; 鸠尾穴配中脘穴、少商穴,有和胃化积,行气清热的作用,主治食痫,胃脘胀满,不得眠。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疗法】向下斜刺鸠尾穴0.3~0.5寸,不可过深。
【艾灸疗法】艾炷灸鸠尾穴3~5壮,艾条温灸鸠尾穴15~20分钟。
【按摩疗法】用两个大拇指按压鸠尾穴,作圈状按摩,左右各60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