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太美 • 散落在古诗词中的芳草年华
中医曹达飞 今天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古代史籍浩瀚,诗文精品数不胜数,其中一些“中药诗词”和“中药文”风格独特,构思精妙。
这些古人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同时,既可以让人感受中医药文化韵味和文学性,也可以领略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面貌。
中药入词寄乡愁,念家人
静夜思 [宋]·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相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菊老伴花黄。
南宋诗人辛弃疾以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勾藤、常山、轻粉、粉黛、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4味中药名搭配在一起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把一个深闺中的妇女,在战乱年代的夜阑更深之时,独守空房,思念远离家乡,征战在沙场的丈夫那种悲切凄凉的心情,抒发得淋漓致尽,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北宋进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集药名次韵》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十分巧妙地将五位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执着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情,感人肺腑。
中药名入家书,情真意切
母亲高堂:
来信郎读(狼毒),今书白纸(芷)。
知母酸辛,独活空房;夜卧荆芥,日饮豆根。闻之血竭,似剑穿胸(川芎)!
儿穿山甲,披满天星;苦战生地,绵马贯众。思母续断,难为苦参!
云母自重,轻粉厚衣;冬当防风,夏避蜈蚣;春食山药,秋尝桂肉。
常山崎岖,行防滑石,万事细心(辛),不急性子。
夏尽蝉蜕,示儿当归。天高地黄,儿当回乡(茴香)!
叩母千年健安!
不孝儿敬上
(每句含一药名,共含29 味中药名)
中药入诗,朗朗上口
“药名诗”起于何时,众说纷纭。清赵翼说:“药名入诗,三百篇中多有之”。几千年来,一些文人学士与中草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借用药名中的字义或谐音,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意,让枯燥的草药名给人以闲情逸致与美的享受。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咏药诗《采地黄者》。白居易的诗涉及咏药者多达百首,《采地黄者》是其中之一。作者通过采地黄这一具体过程,把采挖者那种艰辛和痛苦的生活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历代诗人与中医药文化也是关系甚密。如中药材白头翁,就曾引发了诗人李白的诗兴,“口脂面药”的中药方,曾让诗人杜甫起兴而诵诗,散见于古代诗歌集中的“中医药诗歌”更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