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虽然活着,却尚未出生

电影《无姓之人》

◆◆
给思维找一个支点
◆◆

不仅仅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很多东西都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所以拓宽视野很重要,这个视野不仅仅说是深度、广度、还有维度。正如电影《无姓之人》所有的事情发展都是男孩的想象,而想象中的构造的人物都是他日常看到的人。也有一种说法说周星驰的《功夫》的情节也只是主角想象,想象中的人物也是他糖果店门前经过的人物。

【《科学革命的结构》里面提到一个概念“范式”,“范式”这个概念准确抓住了人类知识状态的共同特征,即对事实的知识并不总是单纯积累的,而且看到事实的视角、研究事实的方式也可有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范式的转变,或者说看到事物的维度改变了。如氧气的发现,拉瓦锡提出氧化还原学说的新范式,替代了燃素说的旧范式,奠定了现代化学基础。】

正如爱因斯坦说: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开门的钥匙不可能在门旁边。我们要认识到看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由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读的,当你困扰在其中的时候,能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其他思维方式,前提是你有足够多的思维模型供你参考,也就是查理芒格推崇的多元思维。此时的你或者能够跳出思维的枷锁,有着上帝是视角看到所有问题。

你的思维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没有一个跟你现在的思维区别开的着力点的话,努力是完全无效的。这有点儿像我们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支点。所谓“支点”,就是能够帮助你脱离现在处境格局的一条秘密通道,或者是一种力量的来源,你找不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再多的努力也只会强化这个问题。【这里的支点如何寻找呢?如何在你深陷问题当中可以让你意识到你可以用其他思维思考呢?】

◆◆
盲维是认知升级的重要概念
◆◆

当你从“定性的维度”转到“场景的维度”来判断这个人做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完全是另外一种想法。所谓的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者一个事情。【在很具体的场景中,如别人的行为自己看不过眼,就会认为这个人怎么怎么,这是从自己主观定性的维度来看待,而且一旦定性思维建立了,以后对这个人的看法也基本定性了,无论以后他做什么事情,都是这个德性。如果转换一下思维,从场景的客观思维来看到,则更能理解,或者宽容别人,而且以后会从不同的场景来丰富对这个人的理解。这是维度切换的应用。】

“怎么样让身边认知地图小,盲维多的人不要阻碍具有更高认知的人行事?”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事情上。尤其是在重大决策问题上,不要跟“和自己不在同一个维度”或者“缺维的”人争论一个问题。这种争论第一没用,第二,很可能产生巨大的冲突,让一个组织陷入到一种非生产性的冲突当中。【这里就能体现出培训的作用了,公司或者组织里这么多人,为了减少无必要的分歧,统一员工的维度很重要,通过培训,在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中达成一致,提高效率,减少分歧】

“盲维”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是由于某种场景让我们遗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以至于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挣扎的状态。【福尔摩斯和华生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他们接受的是同样的信息,但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拥有不同思维维度的福尔摩斯更能全面的分析出真相】

◆◆
认知越狱与双环学习
◆◆

“单环学习”是说,你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然后你会寻找各种各样的证据和理论,不断丰富这个认知框架,使你的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一旦遇到问题,你就能够对问题有一种敏锐的把握,立即用你现有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识别眼前碰到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但是,“单环学习”有个问题:一方面,它给予你引导,另一方面,它也在禁锢你的思维。最后的结果会是:“手里拿把钉锤,看什么都是钉子。”当你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你也在悄悄阉割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就是只能从一个维度,从一个领域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也会常常进入死胡同,或者什么问题都用一套相同的思维思考,而扭曲了真实】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方面要在既有的认知模式下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要弱化,甚至消减你已有的认知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就叫双环学习。

【这是一个强化-弱化-再强化(另一个维度)的过程,其中弱化的过程就是看到该思维的缺陷,明白什么思维都是有缺陷,你弥补这个缺陷的方法,就是寻找另一种思维认知模式。这个缺口就是突破点,或者是前面说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提问。通过提问跳出思维框架,越狱】

【这也让我想起有一期TED关于设计的演讲,要通过增加我们感知的维度来设计产品,比如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觉的组合来就会设计出创新的产品,其实也是跳出单一维度的世界,通过多维重新定义产品】

【套用在学习中,我们既要学习不同知识的关联,也要知道这些知识的差异区别——前者是单环学习,让这个知识越来越完善,你这个锤子越来越大。但是会阉割自己的认知能力,无论遇到多少其他知识,在你的锤子底下都在钉子。如果了解到知识之间的差异,也就是保留了知识多层维度,通过这个差异的缺口,在不同维度之间切换。】

◆◆
所谓优势就是不断地绕过陷阱
◆◆

你既有的模式不假思索形成的那个判断,已经在规范你的感知。

这也是《思考,快与慢》中的快思考,用既有模式来快速判断,这是我们的直觉,或者说是单一认知模式的作用。所以不妨停一下,试试其他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看到问题的角度变了,世界也就变了,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都提过类似的判断: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把自己的认知模式投射到世界,对世界做了一种整理。当你对世界下判断、表述你看到的世界的时候,你表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的世界观。例如小马过河的例子。松鼠和老牛口中的河,就是不一样的河。因为他们自身的条件限制了对世界的认知。

所谓的优势、成功,就是能够不断地绕过陷阱。正如刘润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失败。”不仅仅是有意地绕过陷阱,而是你的某种能力跟这个陷阱没有发生关系。松鼠过河需要策略,这个陷阱可以通过策略绕过,象过河踏水而过,河水对于大象来说是根本不存在阻挡。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修炼基本功,用各种认识模型来武装自己,别人看到是障碍而绕路,而你直接冲破障碍而过。

回到之前的思考,如何跳出固有认知模式的框架?那个支点就是提问。德鲁克说过,“一个领导者如果只有一个能力的话,那就是提问的能力”——提正确问题的能力,是让我们避免掉进陷阱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提问或者善于提关键问题,就是给我们的思维杠杆找到一个支点:你会有一个猜想,但立即会有很多东西反驳你的猜想,让你缩小包围圈,逐渐接近正确答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提问、猜想、反驳,最终你才能摸索到那个正确的答案。提问就像是局外人对你的 审问,是用你之外的视角来看待你自己本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