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千米。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垛口
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最初的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女儿墙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箭楼
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的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敌台)。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建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
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从永宁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
其中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四座城门,作为西安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瓮城。除永宁门外,其余三门现都只剩下两道城墙。到民国时期,城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需要,为了交通的方便,人们在原有的四座城门两边新劵了门洞。
其余十四座后来新开的城门,有的是在被战火打开的城墙豁口上重建的,有的是在唐皇城城门遗址旁新劵的,有的是为了纪念伟大人物新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