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货币地位:回归工业原料白银时代的落幕
文|刘志斌
中世纪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白银会失去自己硬通货的地位。作为一种货币,白银有着太多太多的优点:它耐腐蚀,易于保存;质地柔软,便于分割和铸造;它在地壳中的含量恰到好处,比铜少又比金多,这让它既能充当日常交易的小额货币,也可以在大额贸易中一展拳脚。白银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镑”这个词原本所指代的,就是一金衡制磅重的纯银。
可惜,法国人的失败毁掉了这一切。
1815年,滑铁卢的硝烟渐渐散去,拿破仑的百日王朝分崩离析,而英国人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这让英格兰银行行长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为了打赢这场该死的战争,英国不得不在1797年出台了《银行限制法案》,暂停对金币的无限法偿,以便英国政府能够几乎不受限制地从英格兰银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用支持。天量的军费被投入到了反法大业之中, 1810年到1814年间的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40年前几乎翻了一番,英国人民不得不咬紧牙关,忍耐着恶性通货膨胀的苦果。
现在,战争终于结束了,人们迫切地希望银行能够停止自己滥发纸币的行为。而很快,这种希望就演变成了一场争论:如果纸币不能代表一国货币信用的话,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硬通货呢?
对大部分欧陆国家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白银一直都是世界上流通最为广泛的货币,它价值高、便于分割、产量充足,从中世纪开始就在欧洲的货币流通领域中占据了最为主要的地位。而黄金价值较高,在日常生活使用金币并不是特别方便,所以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在大额交易中使用黄金,而在日常小额交易中使用白银。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威尼斯商人》中曾借巴萨尼奥之口说过:“炫目的黄金,你是米达斯王坚硬的食粮;惨白的银子,你这人们手中来来去去的下贱奴才”,一语道尽了黄金与白银使用场景的不同。
不过对当时的英国来说,事情却有些不同。1696年伟大的艾萨克·牛顿爵士主持了英国的货币重铸工作,这位先贤开动了自己足以算出天体运行规律的大脑,重新判定了金银之间的比价。他试图用自己伟大的智慧来维护白银的特殊地位,然而却因为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失误,导致英国的银币价值被长期低估、而金币价值被长期高估。金银之间的巨大差价使得大家一船船地将白银从英伦三岛运出、又一船船地将黄金运往英国。到了19世纪初,即使是再顽固的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黄金已经成为英国事实上的硬通货。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将牛顿奉为英国实施金本位制的最关键人物,认为正是在牛顿的领导下,英国才得以早于世界一个世纪便抛弃了白银,拥抱黄金。
在一番争论之后,1816年《金本位法案》出炉了,英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每盎司黄金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而银币则成了黄金的辅币。法案庄严宣告:“金币乃是真正和唯一的价值尺度,在支付过程是无限法偿的;同时为了交易和商业便利,银币的一次性支付不得超过40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