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句谣言引发连环案,案中男女关系混乱,怪事频出

01

古城县发生了一桩怪案。哥哥吴二,三十多岁。弟弟吴三,二十岁出头。两人到县衙互告对方。哥哥告的是弟弟与嫂嫂通奸,将嫂子拐跑了。弟弟告的是哥哥疑心将嫂嫂给杀害了。

两人各执一词,并称都有证据,案情一时变得扑朔迷离。

吴家两兄弟父母没得早吴三是哥哥吴二和嫂嫂带大的,兄弟和睦,一家其乐融融,如今为何兄弟阋墙,闹到公堂呢?事情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

话说,吴二是个木匠,经常给人家盖房子修庭院,收入不错,就是太忙,有时三天两头才回一趟家。本来也没什么,可偏偏有人说起了闲话,说吴二不在家时,吴三总是跟嫂嫂眉来眼去的,这吴二两三天不在家,说不准干出什么荒唐事呢。

一开始,吴二也没在意,毕竟自己的兄弟和媳妇自己最了解,可人言可畏,说得人多了,久了,这吴二也就渐渐起了疑心,木匠活也不去远处干了,附近没有活就在家歇上几天,正好观察观察媳妇和弟弟两人之间到底有没有非分举动。

这不观察不要紧,吴二发现媳妇对这个弟弟竟比对自己还要好,事事都向着弟弟,做衣服,做鞋子都是先着弟弟来,吃饭时也总是给弟弟夹菜,两人平时也总是有说有笑,自己倒像是个外人,不觉有些醋意,难不成真的像外人说得那样?媳妇与弟弟有染?

吴二越想越气,心想老子把你养大,竟敢给我戴绿帽子。于是就以弟弟长大为由,提出了分家,言外之意就是让弟弟滚蛋。弟弟没说什么,可媳妇不高兴了,心说这段时间你吴二处处找茬,言语中透着火药味,如今又提出分家,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为此,两人没少吵架。

有天晚上,吴二又和媳妇吵了起来,甚至动起手来。吴三听见嫂子的哭喊声,赶忙进来劝架,这下可激怒了吴二,上去和弟弟吴三就扭打在了一起。吵也吵了,打也打了,兄弟二人决定明天一早就分家。

可第二天早上醒来,吴二媳妇却不见了,两人到处找也找不到,以为是回娘家了,可到了娘家一打听,压根就没回来过。于是吴二怀疑是弟弟吴三将人藏了起来,吴三则怀疑是哥哥吴二杀人诬告,就这样,两人闹到了公堂。

02

事情的来龙去脉算是说清楚了,那现在只有三种可能:一是吴二媳妇离家出走了,可能回了娘家,娘家人说谎。二是吴二杀了媳妇。三是像吴二所说,媳妇被吴三拐跑了,两人真的有奸情。

既然是这样,那就三条一起抓,同时着手。县令思索了一阵后,安排衙役们分三班。一班去吴二媳妇家打听消息,一班继续在古城四处打探吴二媳妇下落,最后一班去传唤证人,两人不都是声称有证据么,那就把所谓的证人传上来听听,说不定会有新的线索呢。

话说第一班衙役很快就回来了,吴二媳妇确实没有回娘家。第三班衙役也把第一位证人带了上来。

所谓的证人不是别人,竟是县里有名的泼皮无赖武六。这武六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衙役们对他本来就没什么好印象,见面二话不说就给拿上了公堂。武六心里发慌,跪下大呼冤枉。

惊堂木一响,“啪!”武六慌忙闭了嘴,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县令开口问道“武六,我且问你,吴三与嫂嫂通奸,是不是你亲眼所见,然后告诉吴二的。”

武六不敢说谎,支支吾吾地说道:“是我告诉的吴二,但……但并非亲眼所见,只是猜测。”

“你……”吴二指着武六气得说不上一句话来,当初你武六可不是这么和我说的啊。

这时,吴三急了,指着武六骂道:“你血口喷人,分明是你觊觎我嫂嫂美色骚扰嫂嫂,被我撞见阻拦,你就怀恨在心,四处散播谣言。”

“啪!”县令惊堂木又是一敲,问道:“武六,我问你,吴三所言是否属实?”

“属实,属实,可打那以后我就再也没骚扰过他嫂嫂啊。”武六如实回道。

县令见问不出话来,就命人到武六家里搜查,人没找到,可却找到一包首饰。

“那这包首饰是怎么回事?”县令喝问道,这武六一向好吃懒惰,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首饰呢?

县令见武六低头不说话,大声问道:“吴二媳妇到底去了哪里?还不快将你行凶害人的事儿如实讲来。”

杀人害命可是重罪,要杀头的,武六哪里肯认,连连喊冤,县令直接给来了四十大板。

果然还是板子厉害,这四十大板下去,还真从武六嘴里掏出来了些东西。

武六以为自己杀人的事败露了,又挨刑不过,就把自己犯下的罪讲了出来。

原来,这武六有个相好的叫莲儿,莲儿是个寡妇,一直未再嫁。不嫁并不是因为她想守贞洁,相反的,而是这更方便了她寻欢作乐。这莲儿长得妩媚,却水性杨花,武六就是他相好的之一。

这天,武六向往常一样来找莲儿,可却遭到了莲儿的拒绝,一来莲儿嫌弃武六没钱,已经很久没给自己银子花了。二来,莲儿厌倦了这种生活,恰好有个相好的想娶自己。青春总会过去,女人还是得找个靠谱的男人,将来也算有个依靠,莲儿找到了。

可是武六不干了,莲儿不给,就想要来硬的,两人就这么扭打了起来。武六力气大,失手错杀了莲儿。这下武六慌了神儿,他慌乱地整理好床,把莲儿伪装成正在睡觉的模样,拿走了莲儿的首饰,本来想回家收拾东西跑路,可转念一想,这不此地无疑三百两吗?再说也没人见着自己杀人。于是武六把首饰藏在家里,就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可没想到衙役这么快就找来了。

没想到,一个案子没破,竟又牵出一案,县令赶快带人去了莲儿家里,可却不见了莲儿的尸体,这尸体会去了哪里呢?难道还自己跑了不成。

县令命人把屋里院内仔仔细细地搜了一遍,你还别说,真就给找到了。屋后的土明显被翻新过,一挖开,里面埋的正是莲儿,等等,除了莲儿,怎么还有一具男尸?

03

本来一个简单的杀人案,岂料又无端冒出来一具男尸,话说这尸体又是谁埋的呢?案子越来越复杂了,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疑惑。这男尸又是谁呢?

有个眼尖的衙役认出了此人,这不是县里的周公子么,怎么和莲儿就埋在了一起呢?难道他也是武六杀的,为了逃避刑罚,就编了个谎,只说误杀了莲儿?可这种谎未免编得也太多此一举了,找到尸体自然就揭穿了,县令觉得事情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仵作的工作还是要做的,上前检验吧。检验完了跟王县令说:”大人。经检验,该女子是窒息而死,应该是被掐死的。该男子后脑有明显损伤,应该是钝器所伤。”

回到衙门之后,县令思来想去觉得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到底哪里有问题,一桩案子没解决,没成想又出了一桩。就在县令苦恼时,打探吴二媳妇的衙役回来了,说是有人看见吴二媳妇天刚亮就往寺庙的方向走去了,因为吴二媳妇信佛,经常到寺庙去,也就没觉得奇怪。

案件总算有了新的线索,县令赶紧带人前往寺庙,经调查,吴二媳妇的确来过寺庙,但是和往常一样,只是烧香拜佛,然后找弥生诵读佛经。弥生是谁?经过询问才知道,弥生是本寺庙有名的法师,经常外出云游,对佛理悟性极深,很多人来寺庙都会拜访弥生,一起参参佛理。

县令本想传弥生问话,谁知弥生竟又外出云游去了,刚好就是今天早上走的,难道是巧合?本案调查到现在,至少证明吴二媳妇的失踪与吴家两兄弟无关,可她到底去了哪里呢?而另一边周家公子的死也成了谜,到底谁才是凶手?事到如今,也只好顺着线索继续查下去了。

第二天早晨,县令加派了人手,让他们沿着古城县周边打探弥生的去处,顺便寻找吴二媳妇。另一边,继续对武六施压,看看能不能追查出周公子的死亡线索, 然而,武六却一口咬定,自己只是错杀了莲儿,根本没见到什么周公子。

茫茫人海,找个人就跟大海捞针一个样儿,那个年代又没监控,找人谈何容易?

一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案子一直悬着,衙役们也从未停止过搜寻过这两人。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事情总有明了的那天,案子也终会被破解。

有天,吴二的邻居突然找上门来,说是在白头镇上看见了他媳妇,这一句话让张财是又惊又喜,赶紧问问具体是在哪儿。

邻居一五一十地给他说了经过,还有地点。因为那个年代男女不便直接见面说话,况且她身边还有男人,邻居就没敢上前。吴二了解详情后,赶忙去了衙门,县令当即派搜寻人员前去查看。

这一趟远去白头镇,真是收获颇丰。不仅找到了吴二媳妇,还找到了弥生和尚。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弥生竟跟吴二媳妇过起了夫妻生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04

经过一个月的搜捕,人终于找到了,案子也该有个结果了。吴二,吴三,武六,吴二媳妇,弥生都被带上了堂。县令从早审问到傍晚,没想到两个案件竟连在了一起。

原来,吴二媳妇经常去寺庙,一来二去就和弥生产生了感情,从此,一有机会,两人就借诵读经书为名行苟且之事。后来,她与吴二感情破裂,矛盾越来越多,吴二媳妇是不想和他过了,一气之下决定与弥生私奔,弥生四处云游,白头镇刚好有住处,于是两人就私奔去了那里。

弥生呢,本就是个贪恋凡尘的人,与她私会的不仅有吴二媳妇,还有寡妇莲儿。弥生有时下山,就是为了去与莲儿幽会。有日,弥生又下山找莲儿幽会,远远地就看见吴三慌慌张张地从莲儿家院里跑出来。等吴三走远了,弥生偷偷溜了进去,却不见莲儿人影,又见地面有星星点点的血迹,他猜想莲儿一定是遇害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弥生转身一溜烟地跑了。后来,吴二媳妇找到了弥生,弥生正好趁这个机会远离这里。

至于,吴三,正是莲儿空中的相好。自从吴二提出分家后,吴三就找到了莲儿,想和她一起过日子,莲儿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就同意了。那日,武六错杀了莲儿,伪装成她睡觉的样子,恰巧那天周公子上门,看见莲儿躺在床上,误以为在等自己,猴急地脱了衣服,上床亲吻莲儿。你说好巧不巧,被来找莲儿的吴三看到了,吴三看见后火冒三丈,心想,都答应做我女人了,竟还行此不要脸之事,随手操起木棍,朝周公子后脑打去,一下子,就把人打死了。吴三上前再一看莲儿,也没了气儿,这可如何是好,思前想后,把两人埋下了屋子后面。没成想,自己太过慌张,离开时竟被人发现了,而这个人正是弥生,这也算是审问时的意外收获吧。

扑所迷离的案件,终于告破。最终,所有有罪之人,均被执以了刑法。

如果您耐心地看完了这个故事,思路依然清晰。其实这里最倒霉的就是周公子,就连死了都不知道,莲儿早就先他一步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