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懒的对联,下联和下联一字不差,却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超越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描绘了新年新气象,将门前旧时的桃符换成新的,万象更新。这里的桃符也就是最原始的对联形式,对联是在其基础上发展来的。旧时的桃符,即用两块桃木雕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放在门首,以此祈求平安,年年顺遂。
桃符从先秦时代就已开始流传,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桃符的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公元964年的除夕,是桃符重大改变的一年,历史上所记录的第一副对联是由后蜀皇帝孟昶所书写的,原来当时孟昶命令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宫的桃符上提字,孟昶并不满意,自己拿笔大手一挥,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么一句对仗工整,堪比诗句的一句话,从此桃符摆脱了以往的形式,字句越来越多样,也就成了后世的对联。因此后蜀皇帝孟昶所书写的,可以说是第一幅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对联,对于桃符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慢慢地这一种新的桃符形式开始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
由于对联表达意义越来越广泛,不仅限用于除夕夜对于来年好运的祈祷,也不再只是单纯的为了镇压邪祟。所以对联在平常日子里也运用起来,但凡大户人家家里有好事,则必邀请当地有名的人写一幅。渐渐地对联也成为了文人们,闲暇之余消遣活动,从吟诗到对对子,古代文人们对此乐此不疲。
正如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经典桥段,唐伯虎为求取秋香,连着在老夫人那里留下了诸多令人拍手称快的下联,其中大部分下联十分无厘头,但读来竟有极深的哲理。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有名的对子,但其中有一对对子堪称绝对,同是对子的传情达意十分浅显但又十分深刻,令不少人警醒。
上联与下联一模一样,只字未改,也被后人戏称最“懒”的对联。对联是这样的好“读书不好读书”,上下联一样,只是“好”字发音不一样,上联读作“hǎo读书不hào读书”,下联则是“hào读书不hǎo读书”。通过同字不同音来表达了读书要趁早之意,字面意思即少年时看得清书却不想读,老了后两眼昏黄这时想读书却看不清了。
这个对联是由“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所书写的,徐渭于1521年出生,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就能仿造当时最有名的文人杨雄创作一首相似的文章。然而他的儿子却不像他那般爱读书,但是其儿子喜欢与人对对子。因此他作此上联,要儿子对出下联,然而其儿子对出来的皆不太好,其儿子求父亲对出下联,并答应好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