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才与德与分莫大于名
关于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有一段精彩的分析,要清楚,司马光可是大政治家,人家本身在朝廷当过宰相,管理过百官的。
司马光说: 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世上的很多人往往分不清,不是一般的分不清,而是混为一谈,指鹿为马。
把人所具备的才与德当做一回事,都说成贤明。这可不是细微的差别,区别大了,在这件事上因为看错了人而吃亏的也是比比皆是。
在司马光眼里所谓的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进而得出一个很重要的论调: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司马光举了一个智瑶的例子,个人能力相当突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五个:
优点一:仪表堂堂,简单说就是帅,身高貌俊。
优点二:武艺高强,骑马射箭是行家里手,驾车技术也是很高超。
优点三:有辩才,也就是口才棒,能言善辩,通晓诸能。
优点四:文采好,思维敏捷,思路广,文笔好,文章传神。
优点五:有主见,坚决果断,勇猛刚毅。
智瑶的这5大优点,单独拎出一条,都是够扬名立万的,就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样的人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都是牛人级别的人物。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实力派,动作片,感情戏全能接;或者可以成为金牌律师或特约评论员,凭着一张嘴也能混出名堂。
5大优点汇集一身,就是高光复合型人才,自带光芒,是家族的摇钱树,在任何血腥的竞争年代,都是掌门人的最佳人选。
注意这5大优点是才,不是德。
司马光借用族弟智果的话,分析:“智瑶有5大本事,有能耐这不假,但却毫无容人之量,自己太牛,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谁能和他和谐相处?智果警告智宣子,如果让他继承智氏家族的事业,会有灭顶之灾。”
也就是 缺少 正直、公道、平和待人的素质。这是做人的道。
用中庸的话说:居上位,不欺凌下级。在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司马光担心后代看不懂,就举了个比方说,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东西本身要质地好,是可造之才,然后经过矫正其曲,锻打出锋才能成才。强调的体和用的关系。
得出的结论: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用上面的标准我们看一下古代变革的几个主要人物:李悝、吴起、商鞅。
这3个人都跟魏国有关联。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厉害的法家都是儒家培养出的:
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吴起是曾子的学生。(韩非、李斯是大儒荀子的学生)。
儒家强调礼,礼是软约束,法家强调法,法是硬约束。 礼崩乐坏,软约束行不通,人们都不自觉了,只能用法的强制性来保证。
李悝--- 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
吴起就是李悝推荐给魏文侯的。吴起、商鞅大都是跟着李悝做事,把魏国变法的精髓都学会了。 吴起作为一个将军摇身一变成了变法的政治人物。
当时,魏的改革是成功了,后来换了国君,贵族就不同意变法,受阻后,吴起,商鞅等才出走,这些都是晋人,吴起跑到楚国去变法、商鞅与尸佼跑到秦国去变法,都获得了成功。
- 商鞅之死-
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自此成为有先进意识形态的法治社会,秦国开始进入崛起通道…
当然,变法本身就是得罪人的,是要打破特定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这帮人,能量大。等到孝公死了,秦人、尤其是秦国贵族,毫不犹豫的踩在他的功业薄上对其行诛…商鞅也试图逃亡,最终却没有逾越自己一手制定的秦法——下场是被五马分尸…
商鞅死了,秦国贵族是蛮高兴的,秦人却不免五味杂陈…
秦惠文王在诛灭了商鞅之身后,却一直沿用商鞅之法…
从这一点来看,商鞅是有才的,有大才,可就是没有德,是德不配位,才大于德,成了司马光的笔下的小人一列。
- 吴起之死 -
吴起是一个大起大落的人,一生写满了悲壮!年轻的时候散尽千金而求仕未得。
杀掉嘲笑自己的人,出国深造,临行咬破手臂向其母发逝:“不为卿相、不复相见”!
被曾子扫地出门,到了鲁国,为了做将军,说白了就是为了实现仕途,杀掉齐国户籍的妻子。
吴起的“杀妻求将、母死不葬”,这哪里是有德人干的事?
吴起有大才,正是因为有大才,这厮的决心、并搭配着等量的勤奋,自然有了大成——在魏国魏文侯时期,建功立业,拓地千里。
魏文侯死后,改革受阻,吴起离开魏国、去往楚国。这位能征惯战的将军,以自己之大才,抵达之时楚悼王便授予其楚相之位。并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大行改革…
看看改革举措就知道很难善终:废掉国中无用官职,从而淘汰掉那些尸位素餐之人;贵族之中,五代以上者便削去其爵位、而令其自食其力,且五世以内者也要视才任职…
这样一改,楚国的阶层固化给打破了,政治注入了新鲜血液,节约下了大批财力。楚国面貌焕然一新,兵威大震,称雄列国…
不幸的是在楚悼王刚崩,还未及殡敛,本国的贵族们群起反抗,趁着政局不稳的时机发动兵变有意推翻吴起并诛杀。吴起一看知道难逃一死,于是他奋力往楚悼王灵柩跑去,跑到灵柩处,伏在悼王身上,那些追杀者用箭射吴起,也一并射中悼王之尸体。也有说吴起逃向楚悼王停放尸体的地方,把箭拔出来插在楚悼王的身上,大叫道:“来人呐,有叛贼谋杀楚王。”然而贵族们在追到停尸房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将箭射到楚王尸体上。
按照楚国的法律,伤害已故国王的罪人要被诛杀三族,因此新的楚肃王登基后,将当时射中楚悼王的相关人员全部斩首,并诛杀了七十几家族人,贵族的封地全数没收。
当然吴起的尸体也被车裂分尸肢解。
吴起是大才,德不匹配,才大于德,也是没有善终。
不得不佩服 司马光的独到看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