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从“老师”变为“主席”,李琰重点打造和推出了这个项目
上次见到 李琰 ,还是在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上。当武大靖一骑绝尘,以书写中国 短道速滑 历史的表现夺得男子500米金牌后,作为当时中国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的李琰喜极而泣。依稀记得,赛后采访时,她说自己要带队在2022年 冬奥会 上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然而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那句台词所说的一样:“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平昌冬奥会结束后,李琰离开了国家短道队,赴中国滑冰协会担任主席。当记者再次见到李琰时,她正在 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的礼堂中,为“体教融合·植根计划”落户石景山区授牌。
职业套装、妆容精致,以 中国滑冰协会 主席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李琰,意气风发、谈笑自若,与从前那个身穿国家队队服,在冰场边神情严肃,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呐喊流泪的中国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已经判若两人。活动中,李琰每每以“老师”自称,她说:“我更喜欢'老师’这个称呼,因为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特别是当面对一群孩子和一项专业运动的时候,'老师’的本质和能力就会全部彰显出来。”
没错,过去在短道速滑队里,队员们在称呼李琰时,不是用常人所熟悉的“教练”,而是“老师”。能够看出来,过去虽然已经过去了,但那些与短道速滑有关的分分秒秒,在李琰的心中仍然是有意义的,是难以割舍的。身份虽然已经不同,但她却仍秉持着一颗“老师”的心。
“体教融合·植根计划”是李琰上任中国滑冰协会主席后重点打造和推出的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个与李琰当运动员时完全不同的培训成长体系,是中国滑冰协会近两年通过大量调研拿出的成果。以去年10月17日中国滑冰协会与 石景山区 教委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青少年冰雪运动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契机,今年4月15日,再向前推进一步的时机到了。“去年和石景山区签约后,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个成果进行延展。”李琰表示,在前期帮助石景山区将186名体育教师培养成为滑冰指导员后,现在这些老师所在的学校都成立了运动队,而首届全国滑冰小学生校园联赛今年就要在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举行,明年参赛的省、市、自治区将扩大到32个。“让大家练后能够参赛,孩子们既没有离开学校,也没有离开父母,在这个体系下面还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强壮身体,磨练意志,这应该是个很科学的体系。”李琰说,“将来孩子们只是在选择上大学或是去地方队、国家队的这几年会分流,但最后肯定还是会合在一起,成为裁判员、教练员、管理者,甚至是科研人员,再反哺最基层。这个小循环会让我们的体系越来越完善,让我们的方法越来越有效。”
其实说得更直白一些,李琰和中国滑冰协会现在做的,就是一件能让更多孩子很容易地接触滑冰、接受滑冰训练,并且有比赛可比的事情。“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大考”是她的理想,但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设计中,孩子们的专业化训练推进至校园,可以文体并重,让他们在将来有更多人生选择,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增加了广阔的选材面。在李琰看来,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初期,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问题也是经验和借鉴,可以让未来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这份初心与她当初在冰场上被学生们唤做“老师”时并无二致。“我这辈子就是'老师’了。我这辈子应该也离不开自己热爱的冰场了。”她说,“如果我是一个'老师’,我能管班里的20个人,但如果我是一个滑冰协会的负责人,我能够改变一个体系,能够改变很多孩子,解决很多我们面临的难题。所以我更希望借助现在这个平台,把各体系搭建好,让这个项目能够真正良性运转。”
担任中国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时,李琰的成功和业绩可以用金牌来直接衡量,但如今转换“战场”,虽然仍在为中国的滑冰事业努力奋斗,李琰又该如何衡量自己的付出与成就呢?“过去几十年我都是以金牌来定胜负,但我觉得现在这个工作的意义更大。”她说,“虽然我不能马上看到金牌,但我能够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能够看到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时天性的释放,看到他们摔倒后再爬起来的那股意志力,也能够看到他们每天训练的辛苦。这不是每4年一次的胜利,虽然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我相信在中国滑冰协会的带领下,我们的科研团队、专家团队和社会力量一起,一定能够共同打造一个好的现代体育运营模式。”
(原标题:角色从“老师”变为“主席”
李琰转换“战场”不忘初心)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远飞
流程编辑 U003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