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反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期中考临近,大家卷得愈加起劲了。踏着还未完全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中明朗的小路出宿舍门,中午强行睁着耷拉的眼皮撑着模模糊糊的意识不停地写,晚修后踏着宿舍关门的那一刻跑回宿舍。当然这说的都不是我,但那份焦虑感却充分地感染到了我身上。少数学科的一轮复习草草开始,不太能适应的教学节奏与教学方法让我迷茫,因此而衍生出的作业似乎成了无用功。我为之四顾,却发现仿佛身处厚厚的浓雾中,不清楚自己的步伐到底有没有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便很容易被消磨了前进的动力。
有时候在想,我们大多数人实在是平凡的人,坐不住什么所谓的十年冷板凳,一点小打击就能消耗掉巨大的动力,然后颓着颓着,等待时间的冲淡,再找到点什么新动力,才得以勉强恢复过来。也就是说,我们是需要不断的正反馈来推动着我们前进的。就这点来说,和海洋馆里的海豹并没有什么区别,完成一个动作,投一块小鱼干,得到激励,再继续完成下一个动作。若是没有了鱼干,恐怕也只会被惰性缠身懒洋洋的在原地打盹。
就学生来说,每一次的考试成绩也就相当于一次反馈。努力学习,考试考高分,身边人夸赞,获得优越感,再努力学习,考试考高分……这样下去也就形成了循环,所以说有些人吹嘘的什么“优秀是一种习惯”。在我看来其实也并没有多么伟大,只不过是一次次正反馈的驱使罢了。若是失去了外界的正反馈,很难说可以继续前进下去。我认为这也是新闻中“高分低能儿”出社会后受挫甚至自杀的原因所在。他们把外界的反馈当成了意义的本身,他们原先所获的一切都建立在学生时代靠成绩构筑的堡垒之中,在这堡垒中他们是坐在峰顶的佼佼者,可一旦进入了社会中,反馈的周期无线拉长,各种综合指标加权平均进入庞大的评价体系,纸面上的考试成绩仅成为其中微小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面临着巨大的落差感,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此消沉,甚至通过自杀来结束这种上下挣扎之痛。因此,比起考试带来的短暂“优越感”,我们似乎应该找到一种更长远而持久的动力,至少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以防止自己依赖于此而愈陷愈深。
然而这个社会是浮躁的,并且愈加浮躁了。用刘擎教授的话来说,大多数成年人失去了“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渐趋“童稚化”。我们沉迷于刷手机,因为在此过程中的每一刻我们都是满足的,每个软件左上角都闪烁着红点驱使你的点击,一个视频播放完海量相关视频的推荐,一条说说发布后时不时增加的赞数……这些微小的正向反馈驱使着我们进一步的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消磨着我们的心智。
这一个个微小的正反馈是甜蜜的,但也可能是罪恶的。它可以成为推动你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将你引入歧途的诱饵。有时不妨跳脱出来思考一下,寻得一种长远而持久的动力,寻觅的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它能够助你在更大的人生尺度上稳步前行。
按照常理来算的话,我现在已经过了人生的四分之一左右了,希望在剩余的人生中我能尽快找到这种长远而持久的动力,支撑我在将来的人生中前行,不因某次的浮躁而遗留下无穷尽的后悔,不因某次的得失而击沉了勇气之舟。祝我,也祝大家。
【推荐语】这是作者对自己最近生活的一篇反思,把期中考前的复习作为切入点,回顾以前的生活,类比同学的生活,反思自己在人生中缺乏真正的动力,许多努力其实是正反馈的结果,这篇文章对作者来说应该有极大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我觉得也值得我们去反思文章中所提到正反馈问题。(江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