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别为完美所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对教师的赞誉,又是对教师的期望。教师是社会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在学生乃至社会公民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地扮演着模范公民的角色。
事实上,并没有人能够达到完美教师的标准,但大多数教师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很在乎他人的评价。比如:事事追求完美;为公忘私,经常超时工作;有高智慧,永不犯错;对学生有求必应,永远公平,等等。久而久之,教师会使自己陷入一种生活的瘫痪,表现为身心俱累。完美教师的存在是一个神话,是一个理想中的极点,要消除完美教师的神话,除了社会各阶层不要对教师提过高的要求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调整。
不要完美,要完整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作为教师,你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是"吐故纳新"的人。所谓"吐故",就是对不愉快的事学会遗忘;不能遗忘的,要给予宽容。遗忘是一种乐观的心理,是对生活的一种豁达,一种超然。"纳新"是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成为一个学习者,使得自己日臻完美。优秀教师都是因为"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敢于下别人不愿意下的苦功",才享受到教育的乐趣,从而"一览众山小"。
不要完美,要特色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特色就是卓越。特级教师窦桂梅更加鲜明地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对自己说,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一堂课的好坏,固然得看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是否成功地得到实施,教学策略是否运用得当,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的各级目标是否达成,但是,你不可忘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储存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头脑的生命体。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注意积极有效的引导,而缺乏课堂的延伸,那么,所授的知识也只能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学生学到的东西也只能是“他人”的东西,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不要完美,要真爱
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允许自己接受不完美,接受他人的小瑕疵,是进入教育真爱的必需心态。一位哲人说过:“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我觉得此话有一定的道理。用爱自己孩子的爱去爱我们的学生,这是教师的“真爱”。那么,教师怎样去真爱学生?其实很简单,优点使人可敬,缺点使人可爱。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拾起一片美丽的叶子,把它带回去,小心地夹在教科书里,去收藏,去沉淀,留下美丽的心情。真爱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倾听,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尊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学生的自主性更加明显,空间更加广阔,个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自己用真爱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用真爱点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真爱为学生美好人生铺设道路。我们教师擦掉心灵的尘埃,“童化”自己,和孩子们共享那亲亲的、暖暖的、无痕的教育。
朱光潜先生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是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所以,我们要学会允许不完美,一如接受完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