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八块石头,为何叫七星石?︱您知道吗?天坛的这些亭子原来都是从别处搬过来的!
从南到北中轴线37天坛的双环亭和七星石
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像读一首哲理诗,也像欣赏一幅写意画。天坛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也是北京中轴线上14个文化遗产点之一。
天坛的亭子当中有从别处迁移来的古建,其中百花亭就是其中之一。百花亭在斋宫北百花园内,因亭子以苏式彩画为彩绘装饰,且彩画多绘以花卉兰草而得名。百花亭为黄瓦蓝剪边重檐六角攒尖建筑,黄琉璃宝顶,上檐单翘单昂三踩斗拱,下檐—斗三升交麻叶头斗拱。檐柱间置硬膛坐凳,下置花岗岩台明。铺汉白玉牙石,四面设如意踏跺各2级,环亭都种着黄杨树,每年都剪修枝叶,整齐如墙。百花亭原建于东城区西总布胡同,为清末重臣李鸿章家祠堂的慈禧太后御碑亭,原为黑琉璃瓦顶。1978年拆迁,选址于天坛百花园,迁建到这里,改为现有瓦色及彩画。
从别处移来的还有扇面亭。扇面亭在双环万寿亭东南,座落于假山之上,亭形状犹如打开的折扇,为飞檐大脊长亭,东南向,3间,灰瓦红柱,一斗三升斗拱,饰以苏式彩绘。扇面亭间有叠石,玲珑剔透,是取于东城区同福夹道原北洋官僚曹汝霖的私邸。石间有松、连翘、榆叶梅诸种花木绿植,有小径绕树穿出。扇面亭不仅造型耐人欣赏,中国折扇的形象,也让人产生了文人雅士、清风明月的联想。拾级而上登临扇面亭,顿感视线开阔,东可遥望祈年殿,南可俯览百花园,还可近赏双环亭。这里是眺远、俯览、近观的极好去处。它既是景区的景观,更是便于观赏景区内外观景的好去处。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天坛公园西北侧有一处名为“双环万寿亭”的景区,整组景区由双环万寿亭、方胜亭、扇面亭、游廊及垂花门诸多建筑组合而成。双环万寿亭始建于1741年,这座亭子非常精美,双环相套、蓝瓦黄剪边,两个直径近10米的重檐圆亭相互套合。双环亭也是全国唯一的单体木质双环相套古亭。双环亭、方胜亭及扇面亭三者始建于1741年,是乾隆为母亲五十大寿送的礼物。双环亭截面恰似双环相套,又似两只寿桃,取和合、吉祥、长寿之意。不过,当年这座亭子并不叫这个名字,据《三海见闻录》记载,这组亭子名为海棠亭,因周边曾种植海棠。1976年,双环万寿亭、方胜亭及扇面亭等由中南海迁至天坛新址后,双环亭周边也种了海棠。工作人员重装此亭时看到一件写着“万寿”的旧零件,加上亭子“双环”的造型,双环万寿亭的名字由此而来。
当年,工程师们并不知道亭子的原样及名字。迁过来的时候亭子已经拆卸,接受的是亭子的零件。随后,工程师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与亭子相关的说明及六张老照片,于是按照设计重新组装。三座亭子迁入后基本保持原貌,只是将连接不同亭子的游廊延长一倍,达到约110米。说到双环亭这可是中南海的景观,所以说欣赏这组建筑还有很有说头的。在天坛内坛西北角,松柏交柯、绿树掩映中,就是这一片新辟的双环亭景区,主体建筑便是双环亭。这座亭子造型新颖,结构巧妙,点缀在树海之中,宛如广阔天宇中的双子星座。双环万寿亭又称桃亭,因为它的亭基为桃形石台得名。双环万寿亭为两个圆亭套合而成,两圆亭都是重檐顶,上檐蓝色琉璃黄瓦剪边,下檐黄色琉璃蓝瓦剪边,单翘单昂五踩斗拱,苏式彩绘,两亭各8柱,中心俱4柱,檐柱装饰有绿楣子花牙,硬膛坐凳,东西向接游廊,南北设如意踏跺。
双环亭截面像套环,侧看是单,正看是双。雕梁画栋,不用一铁一钉,实为巧夺天工之作。梁上绘着金漆彩画的奇花异草、神话人物。周围的栏杆,亭外的海棠树、花坛,无不以双出现,与双亭相映成趣。南面的方胜亭、西边的扇形亭与双亭曲廊相通,北侧粉墙上是一排异型镂窗,窗外景色宜人。双环万寿亭是清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50大寿祝寿所建,建成那一年是清乾隆六年,后来,经历了庚子之乱,“双环万寿亭”也被损坏。1903年,劫难后的西苑,也就是现在的中南海残败不堪,慈禧太后为满足她的奢侈需要,令内务府增拨千万两白银整修西苑,在苑内新建了佛照殿,也就是怀仁堂,同时,也重新修整了双环万寿亭。那当年,这个双环,还取“双还”谐音,意思是指帝后双返京都,万寿则是向太后祝寿之意。竣工之日恰逢慈禧寿诞,太后大宴群臣,“上心”大悦,并重赏修亭的雷家班。当年呢,亭中还有“风亭月榭”“蕙圃珠泉”双匾,为清光绪皇帝御笔。
话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建设的需要,中南海部分旧建筑要拆除,有关人员去请示周恩来总理,总理亲临现场查看,指示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必须动的可以迁到公园去。上世纪70年代中期,总理在重病中再次批复:双环亭可以迁往天坛,让人民都看看。1975年11月,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与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决定将双环亭迁建于天坛。1976年4月勘定亭址,1977年开始迁建工程,当年8月完成。不过,亭从中南海迁出时,清光绪皇帝手书匾额不知所终。迁建中,对亭子规制稍有改动,延长并展宽了游廊,将平顶式改为卷棚式,改旋子彩绘为苏式彩绘,瓦色也以黄蓝两色套用,在亭子东西还分别添建了垂花门及方胜亭。景区中布置了大面积的草坪,栽植了白皮松、桧柏、龙柏、雪松及丁香、贴梗海棠、西府海棠、连翘、愉叶梅登诸多树木,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双环万寿亭景区。双环亭的游廊也值得一看,双环亭两廊曲折蜿蜒,东廊长30.95米,西廊长95.75米,东廊尽处有垂花门,西廊接回廊、垂花门、方胜亭,廊尽处有方亭。回廊转处有粉壁,壁间置漏窗,窗前植修竹。双环亭游廊为卷棚顶,灰瓦,绿漆方形梅花桩,柱间红楣子花牙,硬膛坐凳,方砖墁地,仿石台明。廊间施彩画,多花鸟虫鱼的图案,都是苏式彩绘。如今,人们漫步在树丛亭畔,依柱乘凉,不由想起敬爱的周总理,双环双环,心心相连,总理的心连着人民的心。双环亭景区内还有方亭一座、垂花门一座,配以游廊53间,其中西北走向的1间上还覆有垂花门罩。景区内草坪上配以雪松、云杉、白皮松、银杏等乔木,四季常青。在景区里面,也点缀榆叶梅、连翘、海棠、玉兰、月季、丁香、紫薇等开花灌木,三季有花。游廊西部草地上植有龙爪槐、龙爪柳、龙爪桑、龙爪枣等多种枝干扭曲变形的名贵观赏花木。以各种“龙”字名称植物作为对“迁建年”的纪念,因为1976年岁在丙辰为龙年。双环万寿亭景区是一处环境幽深而开朗,既是景观又便于观景的园中之园。位居庄重严肃的祭坛一角,真是游赏、休息、纳凉、娱乐的“天外天”好去处。特别景区内双环、方胜亭成双成对的复合式园林建筑极具吉祥、共存、和美的美好寓意,青年恋人多有到此相会拍照留念。近年更有年轻情侣到这里拍摄婚纱照,以寓“天作之合”“永不分离”。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据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所谓天遂人愿,正巧为皇帝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在这个地方建造祭坛。
当然这只是传说,实际上七星石是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放在这个地方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所以,天坛的七星石景区也成为一处最“名不副实”的景点,当然,这个名不副实是带引号的。其实,这七星石也是有名字的,分别为天枢石、天璇石、天玑石、天权石、玉衡石、开阳石、摇光石,而第八块叫辅石,辅助的辅。为什么叫辅石呢?您抬头看看北斗七星,我们都知道填上的北斗七星组成了一个像水舀子似的形状。我们还可以看到北斗七星上边的一颗小星,这颗星叫“辅星”,比较暗,现在的天文学里给它起名为“大熊座八十号星”。天上有辅星,这七星石的第八块石头自然也就叫辅石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是八块石头,非要说成是七星石呢?七星石的传说很有趣,其实真实的历史也有很多奇妙之处,据近现代满族学者,光绪朝翰林院编修、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金梁所著的《天坛志略》中记载,“七星石”就是镇压风水用的。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祈年殿东边的七十二长廊正南,有一块广场,在广场的草地上,很不规则地陈列看八块顽石,七块是北斗七星,另一块是北斗主星,每块石的上面,全都刻看像是一簇族小山似的朵云纹,都说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陨星石。因它陈列的形式颇像北斗七星,而且又是七块,故此名叫“七星石”。这七星石在清朝的时候骗了不少的人,并有人把七星石錾下些小碎块,携回家去,说是“避邪”,因为这一錾毁,这附会的神话传说方才被戳穿了。原来这七星石是明世宗朱厚熜听信道士的话,说是大祀殿(今祈年殿)的巽方(即东南方)太空虚,于他的“皇位”的“寿命”(即年岁)不利,故此建立这七块顽石,作“风水”上的镇压,这是七星石的来源。及至七星石有被人錾毁的几处伤痕后,经许多有地质经验的人一研究,不只石质不是陨星石,并且石块的形状和石上云纹的图案,全都是人工削刻而成的、天上掉下来的陨星,绝对不能有极细致的刀刻痕迹,尤其是七块陨星石掉在地面,它们的大小,不能都均匀地成一个样式的。
最后,再献上一段珍贵的回忆:
参考资料:
《京华古迹寻踪》
《天坛公园志》
《天坛广记》徐志长著
《天坛传说》李俊玲编著
《天坛》武裁军、姚安著
北京中轴线历史文脉 沈方 张富强著
北京中轴线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
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下册)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
《一脉相承 北京中轴线》 陈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