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言】没有天生的边缘人
在始业课上,和新班级的同学们谈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话题时,我是有子话题展开的。其中之一就是:职高生不必妄自菲薄,不要自己把自己修炼成了边缘人。
1.你们不是边缘人
毋庸讳言,选择职高的同学从成绩来论,一般要弱于报考读普高的同学。普高的同学是拿着中考成绩去报到的,但这一成绩只能证明那一次考试的结果,并不能代表一切。
你们来读职高,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因为喜欢,尤其是喜欢动手操作而不喜欢刷题比赛的同学,在职高很快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二是因为在初三阶段冲刺中考的征途上,底气不够的同学,急流勇退,不求冒险而求稳,来到了职高;三是有些同学可能在初二甚至更早的时候,因为莫名的原因而游离于大部队之外,早早地被圈进“升职高”的小股部队。
职高生主要来源于前两类,第三类越来越少。虽然少,但是不能回避的是,这一类是被边缘化了一群人,他们自始至终是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
别的地市在初中毕业生升学方向上是如何分配职教普教的比例的,我不知道,但是杭州市这些年来坚持职普比例51:49(实际比例可能还会高一点),就说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就读于职业学校,他们跟普通高中的孩子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职高,既不是收留边缘人也不是培养边缘人的学校。它就是一个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健全人格的教育场所。它所肩负的责任和普通高中是一样的。
你们选择了职高,并不是给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让路。你们在一样的蓝天下生活,学习,成长。职高生不是边缘人。
2.老师本来不偏心
请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是抱着一视同仁的心态走进教室,走向学生的。他们原本就没有偏私心。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做了老师以后,温柔和忍耐心更加偏心于学生和家长,而对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却更加苛刻了。
你一定有有疑惑了:可是,大家明明看得见也感受得到,在好多老师的眼里,学生就是有亲疏之分,这也叫一视同仁了吗?
我在黑板上写的这几个字怎么念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了。比如说现在吧,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教室,第一次走上这个讲台,我对在座的各位有亲疏之别吗?显然不存在这一点。但是,过了一个学期以后呢?一年之后呢?三年之后呢?我当然希望到那时也都如今天一样,见到的都是一张张新鲜的面孔,一双双新奇的眼睛。事实会如何?也只能期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果有亲疏之分,那并不是老师偏心了。一个老师,一天面对数十个上百个学生,按部就班的课内40(或45)分钟的教学活动很难做到人人参与,课外时间就成了师生之间进一步交流的渠道。走廊上、办公室、操场边,都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时候,主动积极的同学在老师眼前晃动得多一些,老师分派任务给他们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会被老师肯定,所暴露的缺点也会被老师修正。
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亲疏关系,不是说明老师有偏心,恰恰说明,在老师眼里,任何积极上进的学生,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别把自己边缘化
我们人类大都是哭着喊着来到这世界的,真正闷声不响地降临于这个世界的,那是少之又少的(比如天生的哑者)。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通过发出声响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是人的本能。这一本能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本没有天生的边缘人!
如果你觉得前几年自己被边缘化了,你不妨回忆一下:跟老师关系亲密的学生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的人,那些上课被老师罚过站骂得无地自容的学生,好多人一下课照样跟老师亲密无间。有什么奥秘吗?没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固然有他的天分,但也离不开他见缝插针地问老师,他的勤奋是老师喜欢的。而那些爱闹腾的学生,也时刻在引起老师的关注:闹得欢,老师赞许他们;闹得慌,老师担心他们。
反倒是有的同学,偏安一隅,与世无争,不沾事、不惹事,以为这样很好。其实不然,你是把自己与团队分离了,你游离在老师的视野之外了,其结果你就成了集体的边缘人。
几乎所有的边缘人,都是自己修炼出来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养性修心。没有人能在真空里活下来的,你不只是活在自己的心里,你还活在别人的身边,你还活在众人的眼里。既然如此,那就融入到你身边的团队,跟身边的人互动,为大家付出,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让更多的人关注你!
在这里,没有谁是谁的主人,也没有谁是谁的奴隶。没有谁有义务为你付出,也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漠视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众人眼中那个最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