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中原有乌梅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乌梅 生姜

这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原方。《局方》是宋代太医院制定的成方,药店按方研粗末,患者来买成药用布包煎,这种方式在当时被称做“煮散”。因为是官定,其影响遍及两宋辽金医学界直到元代,朱丹溪著《局方发挥》批判局方辛燥为止。西门大官人家按郎中的处方抓药,所以叫生药铺子。二陈汤原方前四味研粗末,煎时加入后两味。因为生姜是鲜品研不了末。乌梅连核利于保存,核不入药,临煎才剥下净肉入煎。所以这两味是煎时加入的生药,前四味是按方研好的成药。后来随着煎服方式的改变,药房不再制作成药煮散,二陈汤成了可以在处方中随症加减的生药,导致了后两味药被忽略。至清代《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前四味加姜一片。《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中前四味加姜三片,没有了乌梅。

今天关于二陈汤中乌梅的作用,有人认为其敛肺止咳,在半夏生姜等辛药中佐之防发散太过。有人认为乌梅生津止渴,佐半夏陈皮,伍以甘草酸甘化阴等防其过燥。有人认为乌梅本身就是化痰良药。

《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又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可见湿凝为痰,佐不离酸。酸并不止有收敛性,其配伍气味不同可发挥不同的功效。如与苦配伍可以泻热,乌梅与黄连,白芍和川楝子配伍都可以起到酸苦泻热的功效。酸和甘配伍可化生阴气,如乌梅与人参,白芍与甘草配伍可酸甘化阴。

酸与辛合可以化肝。《至真要》说: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乌梅与半夏生姜配伍,酸辛化肝,脾土得疏,生痰之源健运则痰湿自化。

临床运用二陈汤化痰湿时,如咳可留乌梅以敛之,如有阴虚津亏可留乌梅润之,如有肝郁可以乌梅泻之。随症化裁而已不必拘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