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埠镇范院坞村:范氏为范仲淹后裔
走进游埠镇范院坞村:范氏为范仲淹后裔
范院坞村位于游埠镇的北面,据游埠镇5公里,东临游埠溪,南连本镇倪家村,西靠七里坪农场,北接水亭畲族乡下方泉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范院坞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系畲族聚居地,2003年10月经兰溪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少数民族村。地处丘陵,区域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4亩。下辖范院坞、项彦坞、麻里洞口、和尚桥、东塘坑头、街超范和畈田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45户,792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棉花和植桑养蚕为业。
范院坞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范姓,宋代迁入,建村于坞内,故名范院坞。有村民小组3个,72户,250人,耕地334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业。村中有利市东门等古建筑。
项彦坞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北800米。始居项姓,建宅坞中,名项彦坞。清同治十三年(1874)雷姓自缙云迁入,现为畲族聚居区,村袭旧名。有村民小组1个,14户,61人,耕地91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植桑养蚕为业。
麻里洞口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北1300米。世居陈姓,因建村处多猫狸洞穴,故谐称麻里洞口。有1个村民小组,16户,44人,耕地48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植桑养蚕为业。
和尚桥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800米。世居范姓,宋代迁入定居,因村中庙前有和尚所建古桥,村遂名和尚桥。有2个村民小组,46户,149人,耕地160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植桑养蚕为业。
东塘坑头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500米。世居雷姓,为畲族聚居区,东有池塘一口,村落处塘坑上,故村名东塘坑头。有1个村民小组,16户,46人,耕地49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业。
街超范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800米。世居范姓,宋咸淳年间迁入定居,村以街巷姓氏为名。有2个村民小组,63户,174人,耕地242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业。
畈田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700米。世居范姓,与街超范范姓同宗,村建于田畈中,故名畈田。有1个村民小组,18户,68人,耕地70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业。
和尚桥村边,游埠溪上游有一座石桥——和尚桥,提起这座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四百多年前,游埠溪西边有座金秋殿,殿中和尚众多。分各路到每个村子去化缘,天长日久,每个和尚对本路各村各户了如指掌,谁家娶亲,谁家出嫁一清二楚。
有个和尚姓艾,大家叫他呆(艾)和尚,他分到溪南七村去化缘,溪南和溪西隔条游埠溪。平常有一木板桥通过,而碰上雨季涨水,木板经常被水冲走,无法过河化助。
呆和尚知道溪南方家村有一位年轻寡妇,得次子那年,丈夫上北山(寿昌)割柴得病而亡,留下二个孩子。
呆和尚经常到方家村,与这位寡妇有私情,为到方家村进出方便,呆和尚与寡妇商量,要在此地造一座青石桥。
呆和尚出钱,寡妇托亲朋好友出力,不到几个月的功夫,果真造起了一座青石桥。
兄弟俩为了不失家风,商议后,就结果了呆和尚的性命。
呆和尚一死,其他和尚向知县起诉,兄弟俩进了牢房。
兄弟俩坐牢不服,请律师辩护,律师得知兄弟俩进牢房的经过后,告诉兄弟俩,在大堂上牢记十个字,保你们俩无罪。
一天,知县击鼓审堂,问兄弟俩为何杀死和尚。
兄弟俩齐答:“造桥尊母命,杀秃报父仇”。
知县一听,有理,当庭宣判兄弟俩无罪,释放回家。
众人总认为此桥是和尚造的,故取名——和尚桥。
和尚一世无妻无子,所以,从建桥到今,凡新娘结婚,不过和尚桥才大吉大利,多子多孙。
范院坞范氏始祖为范仲淹,始迁祖为范仲淹十一世孙叔肇公,于宋末到兰经商造迹院坞繁衍生息已有七百多年,子孙兴旺发达,人文蔚起,孝悌仁爱,油油自生。院坞范氏自明宣德七年(1432)创谱以来,至今续修家谱已有十五次,每次家谱的续修都标致、详尽,详细记载了院坞范氏七百多年来,世系脉络发展与兴旺发达的历史,为院坞范氏后裔“认祖归宗,追根溯源”提供了方便。
先祖范仲淹父子为相,是苏州人。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过忧民的思想与“先天下之忧二忧,后天下之乐二乐”的博大胸怀,已成为千古传颂。范忠宣“以责人之心责己,已恕己之心恕人”来劝诫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