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李悝变法与魏国的强盛
任何朝代,一个国家的强盛都是经过长期的沉淀才形成。
战国初年,也是如此。魏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魏文侯这代,算是彻底暴发,国力强盛。
后人看惯了强秦,都觉得战国时期秦国才是老大,实际在商鞅变法前,秦排名进前三都费劲。
秦国地处蛮夷,在文化上被鄙视,国内因为关中平原还没有大面积的得到灌溉,经济也没有可比性。军事上更是一盘散沙,跟现在的印度类似,跟谁打都打不赢。用“龟缩”这个词形容当时的秦国还是蛮靠谱的。这里面可没有鄙视的意思。
既然当时魏国是超级大国,就必须提一个人,魏文侯。
放哪个朝代都是人才难得。对于有权有势的领导们来说,薪水从来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如何知道这人是不是自己适合人才呢?
举个例子,韩信是一阶平民,性格放纵还不拘礼节。这性格在和平年代不可能成为官吏,还无经商谋生之道,只有依靠别人糊口度日,导致大家都讨厌他。
最后连吃饭都成了困难,只有在城下钓鱼,一位洗衣服的大娘心底好,见韩信饿的不行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这漂洗也快结束了。韩信很过意不去,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长期的压抑,导致韩信迫切成名,虚荣心满足成乐第一要务,到了项羽哪里,混了个小官,让韩信很不舒服。就跑到刘邦手下,跟萧何接近,萧何跟刘邦推荐了。刘邦是有识人之明的, 居然没当回事。过了些日子,韩信就假装走了,实际是看刘邦团队对自己的最后态度,萧何赶紧去追,当然要是真跑,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的。回来以后刘邦彻底满足了韩信的虚荣心。拜为大将军。这才安稳。
魏文侯就有识人的本事,惠世人就会用人。
他的决策层与执行团队很强,子夏,田子方、吴起,李悝,任座,魏成,乐羊,西门豹,在当时都是大才,大才多了,要会用,才能成事。 像三国的袁绍,空有一堆人才,相互扯后腿,还不如没有。魏国在这一群牛人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
这帮人中,有个变法的李悝。很是个厉害角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光彩过目。
李悝变法,是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变法,李悝据说师从儒家的曾子,跟吴起是同学关系。
法家人物都是儒家培训出来的。这不奇怪,(韩非、李斯是大儒荀子的学生)。
儒家强调礼,礼是软约束,法家强调法,法是硬约束。 礼崩乐坏,软约束行不通,人们都不自觉了,只能用法的强制性来保证。
历史中记载的变法多数都失败了,而且变法者也很少有善终的,唯一的例外是李悝不仅成功了还得了善终。
历朝历代,只要变法,说白了就是要动人家利益的,你破坏了别人的财路,人家抽空就要你的小命。跟李悝 同时代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都不得善终。
李悝是大才,他的老师曾子就深的孔子真传,这位李悝也是厉害的主。
我们看他的老师: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李悝作为变法的总导演,被评为战国变法之祖,后面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说好听些都是偷师人家李悝这个变法框架。
李悝根据当时战国的实际情况,结合魏国的具体实际,为魏国定了四条主线。
1、打通了人才通道,把一劳永逸的世袭制度给破坏了,国家选拔有能力的官员,推行多劳多得的劳动理念,把旧贵族的世袭俸禄给弱化了。
这样一变,被压抑的能人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为有空间,选拔制度化,有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天下英才才能投奔而来,有个规律,大凡厉害的主都不怕竞争, 真才实学的人最欢迎的就是公平。 比如军事天才吴起,就是在卫国混不下去了,跑到鲁国,鲁国不招待见,就跑到了魏国。
2、打通了土地通道,把周王朝的“井田制,”给废了。打破了土地界限,老百姓垦荒出来的土地归自己所有,还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当然,这井田制也是不错的一种社会制度,只是时间长了,固化了。
看看井田制是个什么事:
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 ,而只有使用权。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
由于对夏、商 、周三代的社会性质认识各异 ,各家对井田制所属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但在承认井田组织内部具有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其存在是以土地一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这一点上则认识基本一致。
夏朝、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公有成分更多一些。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多,可以看作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西周中期,贵族之间已有土地交易,土地的个人私有制至少在贵族之间已经出现。由此,进一步发展为实际耕作者的土地个人私有制。
不光这些,李悝是做足了功课的,他将国家境内所有土地、人口、劳动力进行实地评估,跟现在的经济普查类似,估算出了国家土地数量,种什么作物,产量多少,根据这些制定出了合理的税收政策。别瞒报漏报,也别搞得官逼民反。
这个工作,世俗之人看不出门道,实际意义重大。
李悝这一折腾,让决策层摸清了国家的家底,决策不在盲目,而是有数据依据。这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就是从这里来的。
举个例子,一年魏国收多少粮食,有多少户口等等,表示这个国家的国家动员能力,有了可靠的数字,你要干点什么,只要打开文件,一目了然。
比如吴起要攻打秦国,需要300万石粮食,5万兵马, 魏国每年能收1000万石粮食,能养十万军队打2年的,魏文侯就敢拍板,打,能力足,能支撑。 这让领导人心中有数不抓瞎。
同时也让魏文侯明白,老百姓实际也是很苦的,没事别折腾,相当于给领导划了一个底线,每年每户能生产100石的粮食,上缴60石,剩下40石,一年连吃的都不够了,若上缴40石,剩下60石,刚刚好,你魏文侯最好征收小于30石,这样社会安稳。
简单的说: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
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
好的制度是具有普世性的,李悝的整套改革方案,被商鞅同学、吴起同学几乎全盘抄走了。
关键后朝历代的变法,都沿用这套核心的东西,这简直成了整个中华帝国图强的根基。
可以说,中国以后的几千年,只要是强盛,一定是这套制度在发挥作用。中华民族发展成世界上最大最连绵不绝的国家,这套土改技术是基石。
这套技术,奠定了全民税收,也奠定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吏治系统。
3、李悝健全了魏国的法制系统,不是完善而是创造了魏律,出台第一本法律专著《法经》。
这以前靠礼乐制度,阶层固化,软约束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衡,能人只能憋屈这。《法经》的推行,对国家来说,政府职能,官员升迁奖惩,军功奖励都进行了底层保证,有法可依。
李悝的法典,具有开天辟地的性质,他预示着大一统的时代要来了,分封制要让位郡县制了。
比较后来的商鞅变法,我们发现大体的框架完全一样,都是“借鉴”的李悝变法,稍微优化就成了奖励军功的升级版。
4、李悝创建了魏国的军事体制,他和吴起一起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优秀者。
“武卒”类似于今天的海军陆战队的海豹队员,或者说特种兵。 士兵个个身怀绝技,能征惯战,以一当十,待遇极高,只要成为合格的队员,先分百亩土地,同时解除奴隶身份,再免除“武卒”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税。若立下军功,家属也有奖励,军队首长颁奖的同时 地方政府也给家属颁奖。参军光荣、参军有动力就这么来的。
这么一搞,“武卒”简直如虎添翼,军功制度全民拥戴,与人民群众形成鱼水关系。李悝的这套变法制度,让当时的魏国在制度上有了远超那个时代的先进性,就算领兵打仗的将军本领不行,也没关系,照样取得胜利。
李悝设计的军事制度的就算放到现在也是有实践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