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读片08期:肾母细胞瘤
医影出品
医影新开学习栏目【手把手教你会读片】。本栏目将精选一批典型且有价值的影像学病例,不仅仅用最精简的文字分析及总结,还增加手把手读片环节,用有箭头标注的相关影像图片及符合诊断的要点进行讲解,希望能够对此类疾病加深印象,甚至达到过目不忘;再次能够正确诊断。首期病例全部来源台湾放射住院医师晋升读片库。
概述:肾母细胞瘤(又名Wilms’ tumor ,简称WT,肾胚胎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儿童肾脏的恶性肿瘤 90%以上是肾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于1899年由德国医师Max Wilms首先报告此病,称为Wilms瘤,近代称为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
临床及病理:WT是起源于后肾胚基的肾胚胎性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肾脏实质内,组织学上主要包括上皮胚胎和间质成分。由于各种细胞分化程度和含量不同导致WT呈多样性改变, 肿瘤切面为灰白色由实性成分或囊实性、囊性成分组成,瘤体内可见出血及囊变坏死,钙化少见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向内可突破假包膜突入肾窦,向外可突破肾包膜侵及邻近组织,也可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肝、肺及脑部等。WT是小儿最常见的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占15岁以下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的80 以上, 多见于1~3岁儿童,成人少见,目前有文献报道成人型WT可发生于肾外,但极少见。
影像特点:
①WT多数巨大,呈球形或椭圆形,呈低密度改变,密度不均匀,内见出血、坏死、囊变。瘤内及边缘可见钙化,包膜清晰或部分显示不清。
②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与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形成鲜明对比,即“边缘征”。病灶内液化坏死及囊变区显示更清。肿瘤内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MPR显示肿瘤由肾动脉及腹主动脉细小分支供血。
③肾周脂肪间隙模糊、狭窄、消失,发生在右肾肿块肝脏、大血管及邻近结构不同程度的受压与推移。发生在左肾肿块邻近胃肠道、胰腺、脾脏、腹主动脉及脾静脉可以受到推挤和侵及。部分病例可以出现低密度充盈缺损瘤栓。
典型病例
典型的WT影像学表现:case1
男,3岁。图1a CT平扫示左肾上极大小约127mm×99mm×120mm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影 ,图1b、1c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内见迂曲血管影及“边缘征”,脾脏、胰腺、胃及邻近肠管明显受压移位。
典型的WT影像学表现:case2
图1-3 女,8月。右肾肾母细胞瘤。平扫(图1)显示右肾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增强横断位(图 2)及增强冠状位(图3)显示肿块不均匀强化, 边缘残存受推压的肾实质呈新月形显著强化,即“边缘征”(蓝色箭)。
手把手读片环节:以下临床病史及影像图像符合本病特点:
1、临床病史:女,4Y 左上腹巨大包块。
2、CT表现:
上图CT示:①左肾巨大类圆形肿块影,密度不均,内见出血、坏死、囊变(蓝色箭)。包膜部分显示不清(白色箭)。且累及集合系统,左肾盏积液扩张(黑色箭)。
②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与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红色箭)强化形成鲜明对比,即“边缘征”(红色箭)。
③左肾周脂肪间隙模糊、狭窄、消失(白色箭),跨中线且邻近胃肠道及大血管受到推挤、移位(紫色箭)。
引文: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1月 第12卷 第8期 总第6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6月第1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