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王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情景。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句解释中,往往不能体会到我国古诗独有的意境美。我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一课时,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做了一些尝试。
“请你来当小老师”
理解诗意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研究了教材内容后,我认为学生通过反复读诵,并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有能力自学,于是我设计了请学生来当老师的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老师知道这些问题你们自己能够解决,请你们先自学古诗,看谁能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新的角色和老师鼓励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接下来,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最后,“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学生互相、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这节课教学的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何况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开展小小辩论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存有异议。这正是促使学生萌生探究欲望,进而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契机。
师:小孩子正在专心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千万别这么大声叫喊,不然我的鱼都被吓跑了。
生:我想马上做手势让他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快走开,不要吓跑我的鱼儿。
生:(做手指向里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片刻,学生便唇枪舌战地辩论开来,思维在争辩中碰撞。在大家相持不下时,我适时引导:“诗歌的魅力就在于作者在诗中留下了让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只要合乎情理,都是对的。”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请你选做一道题”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学生个性,如果在课堂上要求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材料,并主观地期望达成同一目标,会严重钝化了学生个性。本课的作业布置上,我就此做了反思与尝试——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文中插图只表现了后两句诗意,请画出前两句;
2、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3、演,同学合作,根据诗句表演。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则激活了学生智慧。孩子们或画或演或编,个性在唐风古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诗情画意间从容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