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丨那一天,人类又想起了曾被中风支配的恐惧
与惯性认知不同,被评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一称号的疾病不是癌症和心脏病,你或许对它的学名感到陌生,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被患者和医生常称为“中风”的疾病。今日(10 月 29 日),第 15 个“世界卒中日”来了。强生医疗也选择在今天公布,旗下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创新产品正式上市。
“中风”学名“脑卒中”(Stroke),当人类大脑局部血液供应中断或减少时,就会发生中风,从而阻止脑组织获取氧气和营养,几分钟后脑细胞开始死亡,脑细的死亡速度迅猛异常,风卷残云过后,带来的是偏瘫等伴随症状的出现。
迅猛疾病来袭,相应的应对策略却稍显笨拙。或者说,人类仍在摸索。
处于“中风”风暴中心的中国
根据 2018 年发布《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 12 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 21 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全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 190 多万。更加令人惊心的是,在我国因病死亡的人群中,每 5 人里就至少有 1 人死于脑卒中。
中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动脉阻塞(缺血性中风)或血管渗漏或破裂(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 60%~70%。当大脑的血管变窄或阻塞,导致血流严重减少(缺血)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血管堵塞或变窄是由血管中堆积的脂肪沉积物或血栓或其他碎屑所引起的,这些沉积物会穿过血管并滞留在大脑的血管中。而而当大脑中的血管泄漏或破裂时,就会发生出血性中风。
图丨缺血性中风(来源:Mayo Clinic)
中风背后的现实困境是令人咋舌的发病率。与发达国家的良好态势(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DALY 却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也让我国成为了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发病率以每年 8.7%的速率快速增长,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中风的两大类别中,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6 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前门有虎,后门进狼”,病发率“横冲直撞”上扬的同时,在死亡率方面,我国以每年 10%的速度递增,且已跃居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目前,我国脑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 4-5 倍,日本的 3.5 倍,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指出,如果无法获取合理防治手段进行更为有效的疾病管理,到 2030 年,脑卒中死亡和致残人数到 2030 年将翻一番,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届时,我国无疑将承受更为深重的疾病负担压力。
图丨2005-2018 年中国城乡居民卒中死亡率(来源: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少药可医,仍在努力
面对如此迅猛的疾病,目前我们是否已经拥有彻底打败它的武器?答案伴随着一丝绝望。
截至目前,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 FDA 批准的唯一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如果在缺血性脑中风发作 4.5 小时内静脉注射 tPA,就能够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但一旦错过治疗窗口,则会导致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治疗窗口的错失源于药物的速度无法跟上脑细胞死亡的速度,脑卒中的救治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每延迟 1min 救治,将丢失 1.9 亿神经元及 138 亿突触。目前,我们仍未有能力去赢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除此之外,通过手术的方式取出血栓也是一种中风的替代疗法,但与药物类似,手术在受制于治疗窗口(中风后 6-24 小时)的同时,还面临着出血、凝血异常、颅内出血等手术后遗症,后遗症引发的额外风险和痛苦也会让患者更加不堪重负。
即使这是一道无解难题,但国内外仍有大量公司研发了多项药品及技术,主要围绕在治病治疗、检测、手术介入设备及病后复建等方面。
早在 2002 年,在港上市公司石药集团(01093.HK)就已取得了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的一类新药证书及试生产批件,2005 年该品种正式上市,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10 年 4 月,石药集团又推出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015 年丁苯酞销售额超过 15 亿元,是石药集团的重磅品种之一;2020 年 7 月 30 日,先声药业发明并开发的脑血管病领域 1 类创新药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200007”,为我国卒中患者治疗带来新选择。
同时,干细胞细胞疗法与药物研发齐头并进。2019 年 4 月,上海一家医药公司与国外干细胞技术公司达成协议,可开发、生产针对脑中风后稳定期的干细胞治疗产品。另外,美国一款治疗脑中风的干细胞产品已获得美国 FDA 批准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2019 年 11 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一项“缺血耐受人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新药临床试验”(受理号:JXSL1900126),申报适应症为缺血性脑卒中。这款产品在美国开展了 6 项临床试验,截止目前,国内共有 8 款干细胞新药申请获得临床批件。
前端诊断方面,我国已有少数 AI 影像诊断公司进入脑卒中诊断市场。今年 4 月,科亚医疗的“出血性脑卒中”影像人工智能诊断系统 “CuraRad-ICH” 通过美国(FDA)的 510(k)认证,获准在美国正式上市销售;2019 年杏脉科技曾推出脑卒中 CT AI 诊断系统;深睿医疗 2019 年也曾针对中风这一疾病推出头颈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影像学血管分析平台。同时,介入式设备企业也在这一领域略有布局。后端复健市场,已有公司将眼光聚焦在复检机器人这一领域。远也科技(Yrobot)希望推出首款肌肉外甲的新型可穿戴机器人,将服务有行动功能障碍的人群,帮助卒中患者重新自由行走。
脑卒中领域不仅是资本及公司战场,新疗法研究的科研机构同样是主力军的一员。其中,干细胞疗法的研究热度和进展处于较为领先的梯队。
2000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研究者对 12 位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立体定向的移植方法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 1 年的结果显示,6 例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有所提高,所有 12 位患者均未发现恶变及严重不良反应。在开展的临床 Ⅱ 期试验中,14 位患者最终接受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者再次证实了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且对日常生活改善有一定作用。2011 年,日本学者为 12 例脑卒中患者静脉移植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的 2 周内,部分患者的卒中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对 12 例患者进行为期 1 年的观察中,没有发现任何与细胞移植相关的血清学和影像学异常。
图丨MRI 检测信号(来源:Europe PMC)
最后,虽然疾病强势的浪潮仍在翻腾,也仍未可知人类何时能与脑卒中这一疾病愉快的“诀别”。但技术和资本的车轮滚滚而来,种种努力终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满足人们长久的期待,或许就在下一个世界卒中日到来的那一天。
参考: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troke/symptoms-causes/syc-20350113
http://www.medtion.com/info/16975.jspx
https://europepmc.org/article/pmc/pmc3102237
http://www.yenepharma.com/new/new.as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