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癌,肩膀先知,肩膀若出现这个症状,早做检查早安心

老黄今年50岁,两个月前肩膀总是传出阵阵疼痛,起初以为是肩周炎,用了不少活血止痛药膏,但症状一直没有缓解。
最近两周,老黄肩背部疼痛更加明显,痛得整夜难以入眠。在家人几番劝说下,老黄才到医院检查。
检查显示,老黄的肩关节和胸椎有骨质破坏,这是由肿瘤或其它病理组织吸收正常骨结构所导致的。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老黄的右侧肺门有一肿块,病检提示为鳞状细胞癌。
原来,导致老黄这几个月肩背疼痛的“罪魁祸首”就是肺癌骨转移!
尽管治疗后的老黄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确诊时已经是肺癌晚期且发生转移,老黄在1年后还是因病去世了。
其实老黄的癌症转移早已有症状“暗示”,可惜他误以为是肩周炎用错了治疗方法,导致病情一拖再拖。
一、肩膀疼痛,可能是肺癌发出的“提示”
肺癌患者中发生骨转移的并不在少数。2019年发布的《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有10%~15%的肺癌患者会诊断出骨转移,但近50%的患者在死后尸检时才发现存在骨转移。
若肺癌发生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并不理想,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10个月;即使经过治疗,1年生存率也仅为40%~50%。
还有约46%的肺癌骨转移患者会并发骨相关事件,严重时会合并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事件,患者的生存期进一步缩短。
骨是肺癌转移常见的好发部位。有人疑惑:明明是发生在肺部的肿瘤,怎么就会“跑”到骨头上了呢?
“硬”骨头给我们的感觉似乎就是“难以入侵”,但其实它也是人体组织器官的一部分并需要血液供应营养。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一样需要吸收营养,它们会为了“觅食”而游走于人体各处,当它们随着血液流到骨头上,再坚硬也无法避免转移。
骨转移发病隐匿,临床上有约50%患者发生骨转移时并没有任何症状。而在有症状的骨转移中,疼痛是最明显的表现,其次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如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下肢的不适等。
由于肺癌骨转移的好发部位在脊柱、肩背、躯干骨近端。因此若感觉到腿痛、走路困难、颈部和躯干脊椎骨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就要引起关注了。
二、肺癌的4个常见症状,也不要忽视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虽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多多少少会表现出类似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1、咳嗽:有近50%的患者在病发初期,会出现长期咳嗽症状,特别是以刺激性呛咳、干咳等为主。
2、杵状指:近期手指形状逐渐发生改变,末端逐渐膨大、指甲凸起于手指表面,这就是临床所说的“杵状指”,它的出现多与肺部功能损伤有关。
3、咯血:这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状之一,约一半的肺癌病人有此症状。早中期的出血量并不多,血液质一般较为鲜红。
4、胸痛:当癌肿侵及胸膜时,压迫到神经末端,患者就会感觉到间歇性、不剧烈的钝痛或钻痛,一般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三、怀疑肺癌骨转移,哪些检查可以诊断?
由于存在无明显症状的骨转移患者,而骨转移的恶性程度又极高,因此对于可疑的骨转移高危表现的患者,都应该进行相关的检查。
1、骨活检:病理学是诊断肿瘤骨转移的金标准,但如果是肺癌诊断明确,且全身多发骨破坏病灶,可明确判断为骨转移,就无须再进行骨活检。
2、X线扫描:X线是常规的骨科检查方法,但X线平片检测早期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低,难以发现早期转移灶。
3、CT:较常规X线平片检测骨转移瘤的灵敏度高,可更精确地显示骨质破坏及其周围软组织肿块。
4、PET-CT:可以同时检查全身器官、淋巴结以及软组织,以全面评估肿瘤病变范围。
四、肺癌骨转移如何止痛?
发生骨转移后,标志着患者肺癌已经进入晚期,疾病通常已经发展到了全身阶段,因此治疗目标应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缓解症状及心理痛苦为主。
肺癌骨转移患者还应当重视的治疗方案包括镇痛治疗、骨改良药治疗、心理及营养支持治疗等。
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疼痛药物治疗,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遵循口服给药、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
第一阶段:用药以布洛芬、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为主;
第二阶段:以可待因、泰勒宁、曲马多为主;
第三阶段:用药以吗啡、硫磺吗啡缓释片、美沙酮等。
患者出现骨转移,临床分期已经是第四期,这时患者对于疾病恢复的信心较低,除了在医疗方面的支持,也要提高患者对骨转移的认识,做好对待疾病的长期对抗的准备。
生活中,家人及朋友应给予肺癌骨转移患者心理疏导,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摄入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等;按摩或热敷疼痛的关节部位;定期晒太阳等。
由于骨转移的特殊性,其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肺癌患者、尤其是高危转移患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定期复查,将转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资料:
[1]《警惕!肺癌患者最常出现的转移部位,治疗和预防一文讲清楚》.肺癌康复圈.2021-03-09
[2]《警惕!50%的患者初期没有症状!狡猾的肺癌骨转移该怎么治?》.环宇达康国际医讯.2021-01-28
[3]《肺癌3个早期症状别忽视,很多人发现时已是晚期》.知乎-微医.2019-02-28
(0)

相关推荐